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明节前夕,河北省泊头市人武部联合市宣传部、教育局和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等单位,在泊头市"军屯惨案"烈士陵园开展了"勿忘国耻、少年向上、强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全市13所小学共4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向烈士敬献花圈、进行集体默哀、认真聆听军屯村支部书记讲述"军屯惨案"的经过、为纪念碑扫墓并一同瞻仰军屯惨案纪念馆等方式,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要为祖国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2.
梅花镇位于藁城市南部,系藁城、赵县、栾城三县交界处,是个美丽富饶经济发达的商业重镇。1937年10月12日至15日,侵华日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梅花惨案"。由于这起惨案发生在农历九月初九,故称之为"九九"惨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冀中平原,所到之处烧  相似文献   

3.
王玉麟,海南儋州市军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长,海南预备役师某团政治处预任正连职书记。他是海南唯一的一位“村官”、唯一的一位预任军官,光荣地出席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五大。这位身处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凭着对党对事业的满腔赤诚,在村支部书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担任支部书记的16年里,使贫困落后的军屯村,成为“海南第  相似文献   

4.
扶余县现有国防教育基地25处。其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惨案发生见证地2处,革命烈士纪念地18处,重大功臣、历史人物纪念地5处。1996年以来,该县先后投资100余万元用于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在乡镇所在地附近修建了烈士陵园,凡在别处的烈士墓  相似文献   

5.
军屯作为军队粮食补给的重要手段 ,对中国历代国防后勤建设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军屯一词起源于明朝 ,军屯发展呈现马鞍型的历史走向。军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这与它无法替代的巩固国防 ,繁荣经济和增强军队后勤保障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黄成玉  施业盛  杨柏 《国防》2001,(8):40-40
在河南省新县的城南,在风景秀丽的白茅山下,有一座小潢河环抱的古典牌坊式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这就是中原大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园内松柏苍翠,修竹亭立,幽静典雅,景色宜人.高高的牌楼上镶嵌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11个雄健有力的大字,背面镌刻着"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13万名"的金色大字.该园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长子县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长子县北关1华里的北高庙旧址,占地面积60多亩,是山西省重点革命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大门正中镶嵌着薄一波题写的"长子北高庙烈士陵园"9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陵园顶部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系全城的最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9月,著称于世的上党战役的主要战斗北高庙攻坚战在此打响,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将军曾亲临北高庙部署作战方案,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纪念塔共分五层七级九檐六角形,总高33.75米,挺拔高耸,雄伟壮观.塔上铭刻着长子全县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2300位烈士的英名.  相似文献   

8.
军事屯田,是古代驻屯边塞的军队从事有组织的农业生产,以获取军粮,保障军队供给的军事经济制度。军屯在中国军事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屯发端于西汉时期。最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当时的著名政论家晁错,他在《募民徙塞下书》中倡言:“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汉文帝采纳这一建议,于公元前178年颁诏试办军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  相似文献   

9.
李新伟 《国防》2011,(2):53-55
军事屯垦,又称军队屯田,简称"军屯",是指军队在屯兵地域从事开垦耕作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集中在边疆地区,对于维护历代边疆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雷烨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著名战地记者。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曾经以笔为枪,用心爱的照相机记录潘家峪惨案等真实的历史。1942年,他在与日寇的战斗中牺牲在河北省平山县。也许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也许他走得太突然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家庭,甚至真实的姓名。60多年过去了,雷烨默默无闻地长眠在华北烈士陵园的翠柏之中。陵园工作人员虽经多方查找,也一直未能找到雷烨的亲人。 与此同时,60多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项秀文一家也在苦苦寻觅他们1938年赴延安投身革命的哥哥项俊文。在寻找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热心人加入进来,演绎出一段令人感动的佳话。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兵制,前期以卫所兵制为主,后期以募兵制为主。卫所兵制时期,利用军士屯田,军费开支由军屯收入提供。募兵制时期,屯田弛败,军费开支由国家财政供给。对明前期军屯收入、国家养兵量、养兵费用及军屯收入占军费开支的多少,卫所兵制向募兵制嬗变的原因,明中后期国家募兵数量、募兵费用及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等进行探讨,可以了解明代兵制的嬗变及其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始,为满足反清的战略需求和解决经济的日渐困窘,历代郑氏统治者均大力倡导军屯。郑氏政权不仅将诸镇分派各地屯垦,还颁布屯田八法等法规性文件,从制度上确立军屯在台湾军事、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军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郑氏军队军需粮饷供应难题,并较好地保持了部队战斗力,促进了台湾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从而有效地抗击了清军,维持了郑氏政权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有870万名官兵在德国境内牺牲。战后,原苏联在当时的民主德国建立了近600个墓地、陵园或纪念碑,仅在柏林就有8处,以纪念这些为战胜法西斯而捐躯的英雄们。德国统一,柏林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后,柏林的列宁广场已易名,一些纪念像被拆除,街道被改名。近年来曾屡次出现苏军墓地、墓碑被毁污事件。在柏林的特列普托夫纪念碑的基座上还出现了“占领者滚出去!”的标语。  相似文献   

14.
华兵 《华北民兵》2011,(6):66-66
冀南烈士陵园,坐落于邢台市南宫城区西南部,是河北省建园最早、占地面积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烈士陵园之一,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冀南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5万多名革命先烈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教育后人,1949年,陵园基本格局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又陆续进行了建设,使其发展成一座既庄严肃穆、又典雅秀丽的园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军队食粮和军役来源的供给,明统治者决定实行军屯制度。规定军役由固定的军户充当,军户耕种军田名隶军籍,供应军役,父死子承。文章还结合史料具体阐述了军屯土地来源、总额、缴纳定额、组织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在山西省灵丘县人武部王政委的引导下,我们来到平型关脚下这个群山环抱的刘庄村。当年惨案的幸存者都已去世,被誉为“第二个高玉宝”、最近出版了长篇小说《怒火——从刘庄惨案到平型关大捷》的军旅作家马庭英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刘庄惨案的经过。1943年3月1日这天,驻扎在灵丘县北泉村据点的日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市南郊的燕儿窝风景区,占地面积700多亩,是国家重点烈上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大门正中镶嵌着董必武题写的“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11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进门是一条浓荫密织的大道,大道末端是可容纳数千人祭奠的广场和祭坛。祭坛上弧线排列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五位烈上的墓碑。墓碑由北京房  相似文献   

18.
浅析中国古代的屯田戍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屯田,就是开荒种地,分为军屯、民屯。本文主要分析军屯。据现有资料看,我国古代的屯田始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了。西汉的大政治家晁错,第一个提出了“徏民实边”“屯田自给”,主张从内地移民边塞安家落户,屯田种地,建造城池,防止异族入侵。西汉名将赵充国,则是我国历史上组织大规模屯田戍边的创始人。当时,他统率骑兵四万,屯驻五原、云中等西北九郡,所耗物资甚巨,每月需用粮199630  相似文献   

19.
军队从事生产经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时期的屯田兵制开始,以后历代相袭,沿续至今。考察我国历史上军队所进行的生产经营,可以为我们今天搞好生产经营提供不少有益的借鉴。汉文帝时,晁错提出“移民实边”建议,以巩固北部边防。后来由于对匈奴战争的需要,屯田随之由民屯而发展为军屯。所谓军屯,就是以军队垦种土地,发展生产,以供军用。如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  相似文献   

20.
1911年值得政治家记住,因为这一年的辛亥革命首造共和。其实这一年里,也有值得中国海军骄傲的时刻,这一年,巡洋舰"海圻"远赴万里之外的古巴镇抚华侨,这是一次成功的硬实力软使用。事件的起因是,中国人在那边被欺负了,虽然没有"湄公河惨案"那种的虐杀情节,但当地对华人的排斥和歧视却是系统的和蓄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