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浏览史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古代的杰出将领和农民起义领袖所建树的巨大功业,竟有多次是巧妙利用当时社会的浓厚迷信意识而取得的。战国时,燕昭王派大将军乐毅联络韩、赵、魏等国,一举攻陷齐国都城,占领了齐国除莒、即墨以外的全部疆土,齐国濒临灭亡。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被推举负责指挥即墨全城保卫战的田单,便巧妙地利用两军的迷信意识进行破围战。开始,他命令全城人每次吃饭必须“祭其先祖于庭”,引得众鸟“皆翔舞城中下食”,燕人觉得怪异,以为他们有神助。于是出单在全城散布“当有神人为我师”。后来便借机把一个普通士兵奉为“神帅”,当这个士兵表示自己没有本领时,田单告诫他“子勿言也!“自此”每出约束,  相似文献   

2.
田单是战国后期齐国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和复国功臣,他的军事实践和用兵特点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闪光点,给后世兵家以诸多启发。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分别述论如下:一、田单的军事实践述略(一)田单的早期经历田单是齐王的宗室远亲,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在齐洞王当政时曾做过临淄的“市橡”,即负责都城市场管理的小官。田单年轻时已对兵法有所研究,但因其地位卑微,“不见知”。齐王十七年(公无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燕、秦、赵、魏、韩五国军队攻齐。齐王以触子为统帅,仓猝应战,齐国军队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加上准备…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14,(8):46
正[案例]在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然而,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起了伐燕之念。当时辅佐燕国与其余五国一起抗秦的名士苏代,为了劝说赵惠王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遂前往赵国进行劝说。当时,赵惠王见苏代前来进见,深知其来意,便故意东扯葫芦西扯瓢地与苏代寒暄。而苏代也佯作闲散地跟赵惠王聊天,他说:"我今天在来这里的路  相似文献   

4.
苏秦间谍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秦是战国时期燕国派往齐国的战略间谍 ,其积 1 6年之努力 ,旨在帮助燕王颠覆齐国并获得了成功。苏秦间谍案表明 ,一名战略间谍的成功运用对于战略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这一案例 ,不仅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用间”的若干特征 ,而且对于当今的谍报理论研究也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都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田单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狄邑,狄邑连攻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谋士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相似文献   

6.
左师触龙说赵太后张万明公元前263年,秦国乘人之危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国虽答应救赵、但却要赵太后把幼子长安君送齐国做人质。大后因溺爱幼子,愤然拒绝。大臣们虽纷纷进谏,太后却决意不从,并告示"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于是,朝廷上下出现万马...  相似文献   

7.
顺势而为     
《兵团建设》2012,(15):51
有一年,燕国入侵齐国,田单挺身而出,率领齐国人在即墨城大破燕军,一举收复失地。击退燕军后,齐国人都怀疑田单会自立为王,最后,还是由襄王即位,田单出任丞相。有一天,田单乘船渡越富水,刚好有一个老人也在过河。由于天气寒冷,老人过河后,竟然冻得不能走路,倒在岸边瑟瑟发抖。田单吩咐随从们送衣物给老人穿。当时,并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便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披上。  相似文献   

8.
50里的信义     
《兵团建设》2013,(4):49
春秋时的某一天,在燕国通往齐国的驿道上,一队人马旌旗招展,护送着两位君主缓缓而行。这支浩荡的队伍,是燕庄公为齐桓公送行的队伍。之所以摆出如此隆重的仪仗,是燕庄公为了表达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9.
管仲是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早年经商,于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相齐桓公,公元前645年卒。管仲相齐桓公历四十年,为齐国的强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功绩是实现了齐国“一匡天下”的霸业,诚如《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这里所说的“管仲之谋”,其谋是个内客很宽泛的概念,统指凡是有利于齐国强盛的一切战略策略。在其全部战略策略中,治军用战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军事伦理思想中所反映的军人价值观和战争伦理观,集中体现了他“一匡下天”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的统一,军事、政治与伦理  相似文献   

10.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孺皆知 ,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 ,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 ,挫败了秦军侵犯 ,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于是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 (公元前 2 5 6年 ) ,当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时 ,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 ,结果昌都一战 ,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 ,“拔剑自刎”。古兵书《六韬》曾精辟地指出 :“将相分职 ,而各以官名举人 ,按名督实。选才考能 ,令实当其名 ,名当其实 ,则得举贤之道也。”意思是将相的职责要分开 ,文武百官各以不同的官位等级所应…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间谍战被广泛运用,并出现了诸多成功战例,苏秦用间谍战为燕国成功破齐,赵国用间谍战化险为夷,取得合纵攻秦的胜利,而秦国运用间谍战于统一战争中,加速了统一的进程。战国时期的间谍战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经验,而且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秦以后,凡有战争者无不用间,一直到现代战争。  相似文献   

12.
潘守勇 《国防》2005,(12):74-74
“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妇幼皆知,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就不多了。据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侵犯,所以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可是,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大举进犯赵国,平原君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御敌,不料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拔剑自刎。这说明,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上阵打仗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用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才使用上要取其长而避其短,确立能级用人的原则。当前,在部队一些基层单位,类似“毛遂不堪重任”的例子并不鲜…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莒县在西周时期被定为莒国国都,莒国故土上的“东莞齐长城”遗址,至今向人们昭示着“国无防不立”的道理。现任县委书记刘在德继承和发扬党管武装的光荣传统,为民兵预备役工作解难题,办实事,自觉履行县人武部第一书记的职责。在山东省召开的党管武装工作会议上,莒县县委被表彰为党管武装先进单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管仲所著,实际上是托名之作。现在流传的《管子》,是西汉刘向整理汇编而成的,原为86篇,后佚失10篇,仅存76篇。《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是我国的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它保存了春秋时代以齐国为主的各诸侯国的历史资料,其中也有一些记述中国古代边防的史料。笔者拟就《管子》一书所反映出的边防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安边境,亲四邻”据史籍载,春秋初期尚有列国160多,春秋晚期只剩下齐、楚、晋、秦、吴、越6个大国和10多个中小国家。齐国原是东方大国,在管仲执政期间,国家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张,先后并吞10国。据荀子说,齐桓公并国35;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不想让长安君赴齐为质,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闷烦躁,情绪极度低落,茶饭不思,对大臣态度也不好。赵国有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求见赵太后,开导太后说:"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齐国出兵救赵,实际上是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占住脚呢?为人父母,应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氏与韩、魏两家携手联合,一举翦灭了智氏而分据其地,历史进入了主要由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争雄的战国时代,经过了200多年的兼并战争,至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局面才告结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在春秋军制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并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色。本文择要分别论列如次。 一、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情系武装     
重庆南川市岭坝乡人武部部长赵龙江9年来兢兢业业战斗在武装工作战线上,做出了杰出成绩,被人们称为“情系武装的好部长”。 赵龙江1978年底退伍回乡后,先后担任了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镇团委书记。赵龙江担任部长后,坚持为部队选送优质兵员。一次,一位领导要他把一个亲戚送去当兵,赵部长发现条件不符合没让走,并耐心做这位领导的工作。9年来,赵龙江在全乡7个村送出兵员30多人中,提干和上军校就有5人,转志愿兵2人,立功4人,被评为优秀士兵16  相似文献   

18.
说服的艺术     
金健 《政工学刊》2010,(12):33-33
说服,就是在交谈中通过寻找双方的需要交集,使被说服者接受说服者的观点,从而实现双赢的一种思想认同过程。"触龙说赵太后"是一个著名的说服故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死后,赵太后临时执政,秦国趁机攻赵。危难之际,赵求救于齐,但齐国要求赵国以长安君做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心疼幼子,执意不肯。众大臣直言劝说不仅无效,反而惹得赵太后"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要朝他脸上吐唾沫"。国情紧急,触龙甘愿冒险说服赵太后,终令太后心悦诚服地将长安君送去齐国做人质换回救兵,最终保住了赵国。那么,触龙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倔强的赵太后的呢?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后期,晋国政治日益腐败,最后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魏文侯为了创建霸业,晚年提倡耕战,任用变法革新的政治家李悝为相,任用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将。有一次,魏文侯问吴起说:当今秦国威胁我的西部,楚国邻近我的南部,赵国面对我的北部,齐国窥视我的东部,  相似文献   

20.
七雄并峙开新宇适龄男女皆服役春秋末年,随着诸侯兼并愈演愈烈,众多诸侯国仅剩下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大国了,历史上把这七雄并峙时期称为战国时期。战国,是我国历史的新时期,腐朽没落的奴隶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兴的封建社会制度确立起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