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空是未来战场的“制高点” 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和叙利亚的联合进攻下几乎陷入绝境,但以色列根据美国的照相侦察卫星“锁眼-9”所提供的关于埃军的卫星照片,发现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在结合部出现了一个宽约10千米的间隙地带。于是,以色列迅速组织一支精锐部队从这个间隙地带偷渡大苦湖,插入运河西岸,切断了埃军的退路,摧毁了埃及沿运河西岸用苏制防空导弹筑起的“空中屏障”,从而反败为胜。  相似文献   

2.
1973年l0月6日下午2时,早巳隐蔽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2000多门大炮揭掉伪装,突然发出愤怒的吼声,一齐向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与此同时,埃及二、三军团五个步兵师在运河全线向对岸进发,目标是把以色列侵略军从西奈半岛赶走,收回被占领土。但是,在运河沙堤后面还有一道被称之为坚不可摧,绵亘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埃军能否突破巴列夫防线,这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3.
达扬主义的惨败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动用一千六百五十门大炮,向侵占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军阵地发射了密集炮火。飞扬的尘沙和硝烟在东岸交织成茫茫雾幕。以色列士兵什么也  相似文献   

4.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以色列之间进行了5场战争。受地理条件和形势所迫,以色列采取优先发展陆、空军的策略,经过历次战争的洗礼,以色列陆空军的战斗力跃升中东国家之首。然而,其海军发展却比较缓慢,特别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海军驱逐舰“埃特拉”号被埃及一艘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发射的“冥河”级舰舰导掸击沉,  相似文献   

5.
严格意义上讲,埃及海军不属于中东海军力量范畴,但在中东地区被认为是重要的“参与者”。像以色列海军一样,在中东地区,凡是由巴以冲突引起的任何有海军冲突的地方,都会有埃及海军的出现。在过去10年里,埃及海军在质量上得到了明显提高,水面战斗能力好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对此,埃军总司令莫哈·玛米什中将曾表示说:  相似文献   

6.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向全国民众宣布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和查封西方国家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宇宙公司”全部资产的决定。此举在国际上激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法国、英国在惊愤之余,决定秘密支持以色列对纳赛尔实施武力打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枪手”行动。众所周知,这场远征苏伊士运河的战争在国际社会的干预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法国参与这场战争的一些细节尤其是法国的战机曾被改装成以色列战机对埃及进行轰炸却直到最近才被披露出来。  相似文献   

7.
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叙军队以突然袭击拉开了战幕,这使自称“军事大国”的以色列陷入被动的泥潭,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后,各国军界纷纷评说以军初期失利的原因,认为是由于埃叙军队战前成功地组织了战略欺骗、埃叙军队选择了最为有利的开战时间和以军的情报掌握不准等等。对上述原因我并无悖议。但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以军战争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战略指导的失误。一、过于信赖事实上已经失灵的“遏制战略”,影响了临战准备。 1967年的“六·五”战争结束以后,深信自己战无不胜的以色列确定了“遏制战略”这样一条国家安全政策。所谓遏制,实质是指让对方通过对战争的利害得失作出合理的判断而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使其不敢发动战争。一般来说,这种目的的实现,首先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以色列的遏制战略的基本设想是:在短期内,加强对危险地区的防御,在军事上保持快速反应能力,严密警戒边界,随时击退阿拉伯人的进攻,以这种实力打消阿拉伯国家的进攻念头。同时,不断发展本国的综合国力,保持战争潜力,以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迫使阿拉伯人放弃继续战斗的意志。以色列认为,“遏制战略”成立的基本条件有两点:一是埃军渡过苏伊士运河发动进攻时,在其桥头阵地的初期阶段就会被以军的快速反击所粉碎。正象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所宣称的那样:“任何企图渡过运河的埃及军队都将在24小时内被  相似文献   

8.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战争中阿军(埃及、叙利亚)成功的突然袭击,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同样,以色列军向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突击,一举变被动为主动,在军事学术中也留下了独特的创造性经验。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一直是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而第四次中东战争初,以军却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军作战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以军占领了数倍于自己国土的阿拉伯地区,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屏障,以色列最高决策层对战略问题出现了两派意见。以塔尔和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之间,苏联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阿拉伯国家,从军事上广泛地支援它们抗击以色列。关于这些人们早已熟知,但对于苏联直接介入阿、以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刚解密的苏联档案,详细介绍了1970年苏联空军援助埃及、与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上空发生面对面对抗的一些内幕。 解囊相助 1967年第3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摧毁了埃及80%的作战飞机,占领了西奈半岛,加剧了与埃及的矛盾,使得相互之间“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各种形式、规模的冲突和战争成了“家常便饭”。埃及的飞机经常进入西奈、甚至以色列本土上空,袭击以方目标。然而,由于力量处于劣势,他们想“雪洗耻辱”,结果往往被以色列“反咬一口”。这样,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的战斗机也折损得差不多。埃及空军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以色列的飞机可以在埃及上空“走马行空”。到了1970年1月,以色列空军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反攻埃及,轰炸开罗和其他一些城市周围的军事设施,给埃及政府“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相似文献   

10.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军队选择在犹太人“赎罪日”这一天,突然发起猛烈进攻,被称为“十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的第4次中东战争骤然爆发。埃及空军首先出动各型米格和苏-7型飞机开始攻击位于西奈的以色列陆上防线及空军基地。与此同时,约4000门大炮对陆上和苏伊士运河边上的重要军事设施进行大规模压制性轰击。几分钟后,埃及人的800多辆坦克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运河沿岸,借助短时间架设的浮桥,迅速在多处突破以色列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在另一条战线,叙利亚的苏制飞机和火炮也同时对戈兰高地发动突击,一举摧毁以色列在该地区的所有防御设施。 “十月战争”中的海上作战以其极富戏剧性的结果而令人始料不及。这次海战虽然仅具有对地面作战实施支援作战的性质,却由于其精彩纷呈的战况而格外引人瞩目。在6年  相似文献   

11.
刘娇月 《环球军事》2010,(10):14-15
近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紧急访问埃及,同埃方讨论叙利亚一以色列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及应对策略。一直以来,埃及同叙利亚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冰冻状态”,这一次,两国在共同面对以色列的威胁时却破天荒的走到了一起。目前,叙利亚急需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这种迫切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2.
1967年 1 0月 2 7日黄昏 ,以色列海军的象征、排水量2 555吨的“埃拉特”号驱逐舰 ,无视埃及海军并闯入其领海。以“蚊子”命名的排水量仅 75吨的 2艘埃及海军导弹艇 ,向“埃拉特”号连续发射了 4枚“冥河”号导弹 ,前两枚导弹先后击中舰体中部同一个地方 ,第三枚击中舰尾 ,以舰随即沉入海底 ,第四枚导弹在以色列水兵群中开花 ,伤亡 99人。这就是海战史上有名的“蚊子”吃“大象”。“埃拉特”事件 ,打破了小艇不能战胜大艇的神话。就当时埃以双方交战的舰艇情况来看 ,“埃特拉”号驱逐舰的排水吨位是“蚊子”级小艇的二十多倍 ,况且 ,“埃…  相似文献   

13.
《环球军事》2013,(7):59-59
1973年10月,埃以战争前夕.埃及数以千计的坦克、大炮、装甲运兵车队,穿过公路和村庄开往前线,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以色列间谍却没有得到情报。这是因为埃及战略家运用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奇特措施,别出心裁地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闭嘴吧”训练,控制了易于泄密的言论自由市场,堵死了以色列间谍的侦察渠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埃及积极学习外国军队建设的先进经验,注重发展快速反应部队。目前,埃及快速反应部队的体制已基本完善,并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 指挥体系 埃军快速反应部队在埃军内部被称为“快速部署部队”,其作战行动由国防部长、军队参谋长和作战部长组成的3人决策会议决定,军情局长及有关的军团司令、军区司令等列席决策会议。快速  相似文献   

15.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为了重占运河,英、法、以发动了侵埃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苏伊土运河战争”,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九天,具有“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特点。英法以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却又被迫停战,无功而返。那么,这其中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16.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3国突袭埃及,意欲重占苏伊士运河。埃及总统纳赛尔领导军民奋起反抗,再加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英法以联军的企图最终落空。在这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9天战争中,埃及为国家利益,让整个空军牺牲在地面,任由英法战机摧残。这中间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英国专业军事杂志《ACIG》近日为我们解开了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谜底。苏联飞机打破中东平衡 20世纪50年代,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的埃及一方面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前宗主  相似文献   

17.
28年来,以色列反间谍机构守口如瓶,埃及军事情报局只字不提,当事人从未向外界透露过只言片语,以至于这桩当年被以色列埃及两国媒体炒翻了天的“埃及军事间谍奇案”如同云中雾里,谁也不知道个中真相。现在,80岁的当事人死了,以色列反间谍机构松口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媒体总算可以说这桩奇案的事实真相了。8月12日,以色列《国土报》和埃及的《金字塔报》大篇幅报道了塞谬尔·布拉赫间谍案的全部真相。 不平凡的“埃及军事间谍”,非常平静地死了  相似文献   

18.
1967年6月6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发动了闪电式的空袭,一举摧毁了埃、叙空军,夺取了制空权。地面上,以色列机械化部队势如破竹,直抵苏伊士运河东岸。失去空中保护的埃及陆、海军,只得避入港内,免遭不测。  相似文献   

19.
周志亮 《政工学刊》2005,(12):54-54
今年6月底7月初,我随西安政治学院全军师旅政委研究班访问团访问了埃及和叙利亚两国军队。在这两个国家,先后参观访问了埃及军训部、士气事务局、军事学院、士气事务学校、第三军团司令部及该军团的“十月战争”纪念馆、西奈半岛的巴列夫防线中的米特拉据点旧址、防空兵学院、海军学院和叙利亚军训部、政治局、高等军事学院、戈兰高地、陆军第七师、库奈特拉城战争遗迹和“十月战争”图片展览。这次参观访问,时间很短,加上语言不通和埃、叙军方的保密,不能全面掌握埃、叙两军建设的真实情况。但通过埃、叙军方领导的介绍和我们的现场观察,仍…  相似文献   

20.
“飞镝战术”封锁苏伊士运河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统一指挥德、意兵团。抵达利比亚的黎波里后,隆美尔从3月24日开始发动向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军依赖运河实施的作战保障。为此,隆美尔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以坦克装甲部队进攻并夺占苏伊士运河岸,特别是塞得港;二是出动空军部队对英军进行运河运输的“老虎计划”实施打击。因为1940年夏秋时节,德国第10航空军参谋长哈林豪森少校及首席作战参谋科瓦列夫斯基上尉首创了德国新型He-111轰炸机的“飞镝战术”,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