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秉章是晚清湘军的重要将领,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相似文献   

2.
军事名言录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清]胡林翼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因此,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普鲁士]克劳塞维茨当军队士气不振的时候,任何战术上的规律都不能使其获致胜利。  相似文献   

3.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近代军事变革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窒息,主体精神上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西学态度上根深蒂固的"华夷"思想,以及指导思想上"中体西用"的错误观念,导致晚清军事变革出现了致命的"文化短板",与改革及转型的目标渐行渐远。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晚清政府不可能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完成近代军事转型的基本任务,这也是晚清海军建设乃至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情报工作与战争胜负密切相关。在咸丰五到八年的鄂赣皖争夺战中 ,胡林翼部湘军对战役情报的分析利用经历了一个“差—好—差—好—差”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战争的局势出现了败—胜—败—胜—败的起伏 ;但由于战略情报利用正确 ,胡林翼部东征没有遭受特大挫败 ,保证了走向胜利的大趋势 ;同时 ,战场情报的准确及时和巧妙运用也使战局始终有利于湘军。  相似文献   

5.
4.民国时期金陵制造局生产的手枪 金陵制造局前身是金陵机器局。金陵机器局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兴建,次年竣工,现地址为今南京晨光机器制造厂厂址。晚清时期,金陵机器局与同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局、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以及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局齐名,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工厂,其主要产品有枪、炮、弹药、火药、水雷等。工厂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6.
万历壬辰(1592-1598)战争,这场发生在16世纪末朝鲜半岛及所属海域中国、朝鲜联军与日本丰臣秀吉军队之间的战争,在中国史料中一般称为"东征"或"万历援朝战争",朝鲜则称为"壬辰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本文对文献中有关"南兵"的信息、南兵将及南兵教师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南兵个案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对厘清明朝东征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及东征意义等关系明清易代乃至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晚清海防建设历史教训是深刻而沉痛的,解读其海防建设观念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海防安全观、非国家至上的战争利益观、浮于表面的局部改革观三个历史误区,无疑是学术界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推出了所谓的"嵌入式"报道.围绕这种方式,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战时新闻自由传播的"媒介神话",伊拉克战争也因此被称为"透明的战争".本文从历史追溯入手,探讨了"嵌入式"报道在美国战争史上的发展轨迹及其代表性模式,并对"嵌入式"报道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了深刻剖析,较为清晰地揭示了隐藏在"媒介神话"之后的各种报道观念的博弈,展示了美国战时新闻管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军事纵横     
我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无比。远古的不说,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许多兵书被中外政治家、军事家誉为“圣卷”,其思想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兵书大体分为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史的。如明代茅之仪《廿一史战略考》、清代胡林翼《读史兵略》等。 二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 三是研究军制的。如宋代傅良著《历代兵制》、宋代钱文子著《刘汉兵志》  相似文献   

10.
《周易·师卦》中蕴含有深刻的军事思想,是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滥觞。本文在传统解卦的基础上,从师卦所体现的精神——"行险而顺"入手,对师卦卦辞、各爻辞按照战争的起因、选将、出兵、作战以及最后战争结束的逻辑次序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古人对于战争各阶段所应遵循的战争规律的认识,以期发掘出师卦中所蕴含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洋务运动的领路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其生前身后,关于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此前,有关部门曾于1995年、2006年召开过两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达有共识,亦存有分歧。诚然,学术研究是一个由粗放到细化、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由既有认识到取得新的认识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自然是在历史沙滩中闪光的真知灼见。9月2日至4日,  相似文献   

12.
任力 《军事历史》2006,(8):58-59
"形"在此指军事实力.此篇主要论述军事实力与战争胜负的关系问题,主张战争中首先要具备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的军事实力,然后寻求"敌之可胜"的有利战机.与敌作战,要先具备取胜的把握,确立取胜的优势,"先胜而后求战".提出战争指导者要能够充分评估双方的物质条件和军事实力,确立"胜兵若以镒称铢"的实力制胜思想.  相似文献   

13.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即使是在晚清时期,从澳门开埠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葡萄牙人也仅是有权在那里居留、贸易,并无权管理它。从晚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英国、葡萄牙和当时的中国政府之间曾发生过几次规模不大的武装冲突,这些战事规模很小,因而鲜为人知。别有用心,英军首次涉足澳门英国很早就视澳门为海路入侵中国大陆的“跳板”,觊觎许久。由于英葡两国一直是同盟国,自1793年起,葡萄牙就追随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所以英国始终找不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澳门的借口。1801年,葡萄牙在对法、西联军的战争中…  相似文献   

14.
研究历史上国家最高决策人对战争全面的指导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的决策关系着战争的成效,乃至国家的存亡。 慈禧从1861年的祺祥政变中,掌握清王朝的统治权之后,在晚清61年的历史中统治中国达47年之久,在这47年中发生过数次重大战争,都是在她的主持下进行的,虽然她没有留下  相似文献   

15.
国际●3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京都发表演讲时认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的"占领政策"是"非常幼稚"的,称其"统治政策"导致了伊拉  相似文献   

16.
星移斗转,一弹指、今夕千年揖别。大宋晚清,兴衰史、多少黎民泪血?利炮破门,坚船裂岸,世纪金瓯缺。旗扬镰斧,揭开华夏新页。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墨家学说同被称为显学。但是学者们对其军事思想的论析,却所见甚微。我们认为,与其政治、伦理、教育、哲学诸思想相比较,战国儒家的军事思想的确显得单薄和零碎。然而,它却毕竟是存在着的。 有两个因素规定着儒家对军事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提出自己的军事思想。第一、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发扬者,对于战争问题,他们不能不有自己的基本看法。战争作为历史现象,起源于军事民主制时期。由于它是达到政治目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故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戏”,就是这层含义。因此,先秦众多典籍中,不可避免地有战争过程的记载;战争性质的分析,战争后果的总结等众多内容。  相似文献   

18.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位列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大师司马迁的巨著.司马迁通过对历史的演绎,对战争问题的卓见,鲜明主张重战、慎战、善战,也可算是隐形的兵家.所以,《史记》一出,遂被视同兵书,严禁传播.直到西汉末年,东平王刘宇上疏朝廷,求赐《史记》、诸子,成帝征询大臣王凤意见,王凤还成功谏阻:"《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家."唐朝玄宗时期,吐蕃遣使求赐文籍四种,名臣于休烈上疏反对,并以《史记》不入诸侯王家为例: "昔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70年代,赫德并不支持其海外代理人金登干在为清政府购买近代舰船中收取佣金,赫德、金登干高度提防他人插足为清政府购买近代舰船事宜。赫德最终未能主导晚清海军建设,其"海防司"之梦破灭。  相似文献   

20.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揭示战争本质的重要论述,但战争与政治的范畴则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军事家思想家们已开始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或首要因素看待,但具有直观、朴素的性质;资产阶级军事家思想家们对战争与政治关系的探讨,在克劳塞维茨的时代基本上是零碎和不自觉的,在克劳塞维茨之后褒贬不一;克劳塞维茨首次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并通过这个论断基本正确而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但对政治的理解有偏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批判地汲取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断的合理成分,改造了这个论断中的政治概念,并对这个论断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发展,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考察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