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最初,对长征的了解是来自于毛泽东当年在六盘山写下的这篇大气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我的家就在六盘山脚下,每每登上山顶,放眼四野时,我的心中便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激情。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词曾传遍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然而,发生在六盘山下的一件鲜为人知的“300余名红军命案”,因久侦未破而被尘封在档案中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了毛泽东、周恩来和许多红军将士终生未解开的历史之“谜”。毛泽东在世时,每当谈起“六盘山...  相似文献   

3.
一场暴风雪袭击着当年红军翻越的六盘山。在车辆堵塞的六盘山道上,停着一台越野吉普车。车上坐着宁夏军区司令员胡世浩少将,他这次是深入县(市)人武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笔者随行。狭窄的山道被冰雪覆盖,罕见的风雪挡住了人们的视野,路旁翻着两台地方车。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担心今天能否翻越六盘山,赶到山那边的3个县人武部。固原军分区韩副司令员劝阻说:“司令员,这样的天气翻越六盘山太危险了!咱们还是回去吧,等风  相似文献   

4.
往事(散文)     
一封来信,摆在面前,我仔细端详着。信封上的字体刚劲有力、工整洒脱。谁寄给我的信呢?拆开信一看,啊,是他俩!两位曾与我有过一场不愉快争吵的青年民兵。五年前,我也曾收到过他俩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5.
他扎根黄土高原43年;他情系基层官兵,爱洒各族群众;他用真情大爱为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病痛,使他们重获健康和幸福。从贺兰山麓到黄河滩涂,从黄土高原到六盘山脉,回乡大地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他赤诚为民、真情为兵服务的动人故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  相似文献   

6.
“军队要吃皇粮!”3年前,当江主席向全军发出“军队和武警部队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号召后,这铁的命令,曾使不少既吃“皇粮”又吃“自产粮”的带兵人担忧:市场经济,“皇粮”够乎?然而,驻守在西部边陲六盘山地区的8670部队靠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不仅使“皇粮”发挥了最大效益,而且“库存”丰厚,创近年来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7.
父亲曾有过三十多年的"烟龄"。小时候,父亲常给我几块钱,让我到村头的小卖部给他买香烟,而我也总是乐此不疲,因为买烟剩余的钱可由我自主支配。印象中买的最多的就是一块两毛钱一包的没有过滤嘴的"大鸡"牌香烟了,偶尔也买哈德门、丰收等。  相似文献   

8.
《苦凤莺怜》是一出古老粤剧,在二、三十年代由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先生创造“乞儿喉”一演流传,马师曾也因此而成名。这个戏诙谐幽默,有人情味。解放后,马师曾于1956年由香港返回内地,将此剧重新整理,于1957年再度演出,各剧团也竞相上演,至今历演不衰。不过,对于这个戏的结尾,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崔莺娘为了帮助冯彩凤洗雪不白之  相似文献   

9.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有许多中青年科学家,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我年轻时曾经是一名地质工程师,对科学事业非常热爱,许多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常常激励着我,曾一心向往做一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王荣 《云南国防》2004,(4):21-21
1987年8月,怀着对绿色军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我从地方高考进入了昆明陆军指挥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17年来,我在边防一线前哨守过阵地,在迪庆高原工作了六年,1999年交流回曲靖军分区工作。期间曾从事过政治工作,也从事过军事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曾2次荣立三等功,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大潮中,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江主席  相似文献   

11.
他年轻有为,是医院里最年轻的主治医师,但他心态失衡,在利益的诱惑下,心理防线逐渐瓦解,最终自食苦果"一开始不是我主动要,而是对方执意要送钱给我。后来我认为‘不要白不要’,不要也就让销售商占了便宜……"近日,在重庆市渝都监狱里,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骨科原主任曾肖宾谈起了自己的犯罪经历。盲目攀比,防线失守曾肖宾曾是南川区人民医院最年轻的住院医师、最年轻的主治医师,33岁便  相似文献   

12.
张欢     
这样的我我是一名热爱舞蹈的四川女孩,生活中总能看到我习惯性地重复舞蹈动作,官兵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在舞台上的每分每秒,如果能看到官兵们的笑脸、听到官兵们的笑声,再苦再累也值得。魅力评语入伍前你是四川省绵阳市艺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曾  相似文献   

13.
从不轻易丢弃自己用过的旧物,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这些年来,我有意无意地保存了许多曾经用过的物品。它们就像我的亲人、朋友,曾与我形影相随,和我风雨同舟。即使它们因“老”、“弱”、“病”、“残”而“退役”了,我也要为它们找个清静的角落,让他们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4.
休息中的同事正捧着一本不算厚的书津津有味他读着,无意间一瞥:《河南人惹谁了?》顿时百味涌上心头。掐指算来,离家已是七年有余,河南人的种种争论如影随形。各种各样的故事像钉子一样扎在心间。也曾为了一句“河南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大打出手,也曾因为董存瑞的故事头破血流。现在,望着这个极具挑衅意义的书名,我笑了。  相似文献   

15.
走过的那座军营,有一位老兵曾这样说:我的军营是我的大学,入伍即入学,这里有校长也有教务处,"军营课堂"每周都有课程表,原来我也能当"三好学生"。【军营名片】骊山脚下,渭水河畔。一支"防空劲旅"将军营当作一个大熔炉、大学校,教育人、培养人,培养出了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  相似文献   

16.
从军多年,我和许多战友都喜欢收藏品味精美的石头。而我最看重和最喜欢的一块“石头”就是《中国民兵》杂志,它攻克我工作中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块奇异的“他山之石”。喜欢品读《中国民兵》杂志是工作所需和实践的启示。曾几何时,我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工作成绩,也曾时不时在棘  相似文献   

17.
情系擎新情喜清新———读《中国国防科技信息》随想霍忠文我现在是《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的热心读者,每期必看。我地去是《情报科学技术》的热心读者,也曾是每期必看。对此起来,《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的擎新品位使我欣喜,清新气息,使我倾心。历史的沧桑遥想1978年...  相似文献   

18.
《军事历史研究》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而且我也曾有幸多次为它提供过长篇文章。因此,在它问世20周年之际,我必须说几句话聊表自己的心意。《军事历史研究》创刊后的10余年间,虽然只限于内部发行,却已是头角非凡,来稿者早已不乏名家高手。今天作为蜚声海外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如  相似文献   

19.
幽默与话笑     
杰作意大利画家皮得罗一直对这件事津津乐道:“当我的房主决定把我租用的画室卖掉时,我很失望,但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我想,如果房子的墙上有几条裂缝的话,卖起来肯定不容易。因此,我就画上了那么几条——那条从窗户上面的天花板直通而下的裂缝尤其逼真。“结果之妙简直超过了我的期望——18个月当中,连一个买主也没有。如果说我曾  相似文献   

20.
罗援 《环球军事》2011,(21):1-1
在人类近代史上有两个普遍被看好但尚未被证实的预言: 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以洞察世界的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指出:“所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海权问题也…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