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许德斌 《政工学刊》2008,(10):31-31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马谡是一位眼高手低、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在指挥街亭一役时,既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谏,致使街亭失守,被处以极刑。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惨败,从表面上看是他盲目自大、刚愎自用所致;但从深一层次上看却是诸葛亮把马谡这样的人用错了位置。马谡与诸葛亮共事多年,一直是“高参”的角色,极少担任主将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2.
在咱中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概是妇孺皆知。那位马谡本是诸葛亮很器重的将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就是用了他献的“攻心计”。然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要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麻痹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14,(6):45
正[案例]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汇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  相似文献   

4.
据《三国志》记载 :魏蜀街亭之战中 ,诸葛亮选用马谡为统帅 ,结果蜀军一败涂地 ,丢失街亭。按说马谡是在置诸葛亮的一再叮咛于不顾的情况下把街亭失掉的。诸葛亮大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在马谡身上 ,自己落个“一贯正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上书检讨自己在用人上的失误 :“至有街亭违令之阙 ,箕谷不戎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遂由丞相降为古将军。在此 ,笔者联想到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 ,讲成绩有板有眼 ,讲问题羞羞答答 ,个人或单位出了点问题 ,捂着盖着 ,遮着掩着 ,生怕别人知道 ,结果越捂问题越多 ,…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治军严明、不徇私情的楷模,而马谡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孔明在京剧《空城计》中还唱道:“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实际上,这句话只对了一半,“错用”是肯定的,说马谡“无用”,却有点委屈了马谡。马谡并非庸才,据史书记载,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得加升”。建兴三年诸葛亮出川,创下七擒七纵孟获的奇迹,就是采用了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如果马谡真的是毫无才干,诸葛亮也决不会把镇守街亭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差使交给他。…  相似文献   

6.
敢于亮丑不为丑陆晓明,戴天银看了《三国演义》晓得:街亭失守,主要责任在马谡。后主刘禅也一直认为“街亭失守,咎由马谡”。但诸葛亮没有遇过即避,而是悔恨自己没有听从先主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嘱附,错用了马谡,致有“街亭违命之阙”。所以他主动上疏后主,沉痛检讨...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治军严明、不徇私情的楷模,而马谡却成了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孔明在京剧《空城计》中还唱道:“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实际上,这句话只对了一半,“错用”是肯定的,说马谡:“无用”,却?..  相似文献   

8.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诸葛亮手下有一位名叫马谡的参军,自幼熟读兵书,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并为诸葛亮欣赏.  相似文献   

10.
清《兵镜》说:“骄即败之机,愧即胜之本。”此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古今中外许多兵家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的赵括,自以为熟读兵书,尾巴翘天上。结果,长平一战,一败涂地,40万大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丢了小命;三国时的马谡,自恃才高,既不听孔明嘱咐,又拒绝王平劝谏,结果丢失街亭,落了个依律问斩。曹操倒是写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可胜利时也骄傲,居然对本是前来献图的张松大加奚落,这下倒好,“魏武一矜,天下三分”,原本要献给他的西川地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人才思想特别是其用人为将之道,对当前我军选拔任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诸葛亮戎马一生,吸收与引进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在他大量的著作中,多篇都是谈用人为将之道的。如《将苑》50篇和《便宜十六策》,大部分是论述人才的识别、选拔、使用与管理的。其用人为将之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识别人才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并把政治品质放在第一位。在《将苑·知人性》一文中,诸葛亮指出:人才“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这就必须揭开蒙在外表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3,(7):44
蜀国后期,诸葛亮病重,国家内忧外患,谁能接替宰相之位,将关系国家的安危,人们私下里不免多有议论,公认最有可能的莫过于杨仪和蒋琬。经过对比,大家觉得杨仪的希望更大,因为先主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对杨仪非常赏识,先是任命他为尚书,而蒋琬为尚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军令状"?旧小说里,将士在接受军令后所立的文书,上面写明:如完不成任务甘受军法处置等字样。《三国演义》里,蜀国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因为立过"军令状",所以死得无话可说。"生死状",内容大部分与"公"有关的,向来的措辞无非是"倘若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人在阵地在""誓与××共存亡"之类的话。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多少"一定""决心""发誓"得到了兑现呢?信不由衷,必言之凿凿,这都成了有些人的职业习惯。一个常爱发誓的人、一个以发誓赌咒为职业的人,又有谁敢相信呢?如果具有"发誓"习惯的成员在一个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这个群体衰亡的可能性就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治国安邦的经验和卓越的军事谋略,对后世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千秋评说诸葛亮大都是溢美褒奖之词,拙文试对诸葛亮三分天下后败走“麦城”,作一番褒贬,目的在于从这位睿智人物身上汲取一些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杜甫有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确,诸葛亮的英名早已超越时空界域。犹如一片圣洁羽毛在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其武德思想与他的卓越功勋一起指导并激励着后人。德法同济思想是诸葛亮武德思想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从德治、法治以及二者之间联系的角度对诸葛亮的武德思想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期弄清诸葛亮德法同济的治军思想 ,为我军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军阀割据,群雄四起。力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在屡遭挫折后,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深为其谦恭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套谋求天下统一的战略对策。他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进驻五丈原浅析罗民介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10万大军,取道斜谷,第5次伐魏。他动用蜀国绝大部分兵力,进驻渭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了5个月。这次用兵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而导致诸葛亮本人前线病逝。这有国力对比悬殊的原因,也在于诸葛亮决...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其实不叫诸葛亮,真名叫朱强,是武警霍林郭勒市森林中队的一名班长,为了体现他的聪明智慧,战友们都亲切地喊他“诸葛”班长,他对这个称呼还满高兴的。“诸葛”工作卖力,完成任务出色,平时爱说笑,幽默感十足,按理说这类型的人,很  相似文献   

20.
毛元佑 《国防》2007,(4):77-78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描绘成一个胆小怕事、犹豫不决、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无能统帅.这是文学作品对司马懿的极大歪曲和丑化.事实上,司马懿是我国历史上特别善于谋算的一位杰出军事统帅.他不仅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笑到了最后,成为最终的获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