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学习高潮是在延安时期。在延安,我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团结全民族抗战,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是清除王明等“左”右倾错误在党内的影响,统一全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毛泽东同志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许多重要著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了指导全党的学习,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标》,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11,(3):33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1945年4月23日,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只要我们一  相似文献   

3.
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对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方针问题上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全国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等人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  相似文献   

4.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胜利地克服了坚持退却逃跑并实行成立第二党的张国焘的危机,正确地领导了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救亡运动,正确地解决了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神圣的抗日战争的爆发。”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我军装甲兵部队诞生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其主要标志是三支坦克部队的创立。 一、东北坦克大队的诞生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现状和对未来的预测,就指出:人民军队一定会在战胜敌人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装备,  相似文献   

6.
李守成  李东跃 《国防》2007,(5):68-68
3月27日。由陕西省榆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榆林军分区联合主办的毛泽东转战陕北60周年大会暨大型历史画册《难忘的岁月》首发式。在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旧居新院举行。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自1947年3月19日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至1948年3月25日从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西柏坡。为期一年零五天。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写下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0多篇重要文件;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制定了全国各解放区的战略方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口号;指挥了著名的羊马河、青化砭等重要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他对中国革命乃至人类进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8.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的重要论述,为抗日战争中的人民群众动员指明了方向。动员民众,武装民众,全民抗敌,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战略高度所作的科学预见,在人类预测学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说,把中日战争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详细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复杂矛盾,通盘考察了这场战争的全局,清晰勾画了这场战争的轮廓和发展总趋势。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预见是科学的。列宁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规律,并且认为人完全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些规律”(《列宁全集》第14卷第194页),从而可以科学地预见未来。对战争也是一样,可以依据战争的规律加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近、现代史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尊严。一个红色政权,一个无产阶级组成的政党,只有实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才能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和红色政权,夺取武装斗争的更大胜利。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明确指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没有这样一支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繁荣时期,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形成体系的时期。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从而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军队思想。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认识战争特点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战略指导的基本前提。毛泽东指出:“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①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十分重视研究战争特点,并从战争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中进一步把握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原则,从而引导战争走向胜利。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正确把握战争特点,主要是因为他掌握了认识战争特点的科学方法。他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全民团结是抗战胜利的政治基础刘清波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国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民族觉醒是内在动力,独立自主是基本保证,而全民族空前广泛的团结,则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同志曾指...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抗日战争时期所取得的成果格外令人注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的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洗雪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时屡战屡败的耻辱,而且为世界人类的反法西斯的进步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一周年的今天,重新回顾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军事科学和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一个重要战场。东北抗日战争史,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深入研究东北抗日战争史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研究战争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研究战争史也要着眼其特点,只有弄清某一历史阶段战争的特点,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战争史的真实面貌。东北抗日战争同全国抗日战争相比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认清和掌握这些特点对深入研究东北抗日战争史是很必要的。笔者近几年来曾对东北抗日战争的特点做些探讨,现谈谈我的认识,请专家学者给予帮助。我认为东北抗日战争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真 《政工学刊》2005,(10):15-17
中流砥柱本是一句成语,借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的砥柱山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持作用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用“中流砥柱”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起的作用,最初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25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的党内指示中,首次运用了这一词汇,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945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再次用“中流砥柱”一词来表述中国共产党坚不可摧的伟大作用,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强国侵略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国的战争,也是一场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这一战争的胜利,与毛泽东英明的国际战略理论密切相关,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必须搞清它的理论支点。   一、 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 30年代,中国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而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资产阶级大国已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日本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和时代条件,则成了一个具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和日本进行了科学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丁凡 《华北民兵》2011,(11):64-64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解放日报》上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抗战6周年撰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在这篇文章中,王稼祥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命题。王稼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民族解放整个过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确道路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与实践所指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问: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民兵投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 答:抗日战争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抗日战争论纲》在军事科学出版社问世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副会长罗焕章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很有学术研究和资料价值的史学专著,它涉及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的各个方面”。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发现始于问题。《论纲》的作者刘庭华同志从事抗战史研究已30多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曾发表过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