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果诱人,成绩喜人。走进沈阳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我们发现这个所近5年获得的科技成果颇多:47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军区评为“科技练兵先进单位”、“三化”达标创优单位,3次出色地完成了军区装备应急保障演练技术保障任务,装备维修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在上述成果中倾注了极大心血的所长李振吉,他的装备“保障不等式”,见解独特、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2.
野战炊事装备作为重要的后勤装备,由于部队的需要和科技工业的进步得到了迅猛发展。炊事汽车和炊事挂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部队野战炊食保障的机动性;燃油炉具的应用,解决了野外非电力条件下高效热源的问题,实现了炊事作业的“快炊性”;现代科学技术在炊事装备上的广泛应用,使野战饮食保障更具时代特点。海湾战争以来,面对现代战争复杂多变的形势,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力量研究饮食保障对策,面向21世纪提高野战炊事装备的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3.
魏化勇  张建忠 《国防》2014,(3):66-67
为深入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地方装备科技资源优势,弥补现役部队装备保障力量不足,保障部队“能打仗、打胜仗”,安徽省军地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周密筹划,军地合力、务实推进,按照与基干民兵“统筹编、重点建、归口管、共同保”的原则,坚持“四个着眼、四个规范”,探索了民兵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分队“编、训、管、保”的方法路子,有效提升了高新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野营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军野营保障无论是在装备物资储备,运送供应方式,还是在装备性能上都还不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储备;改善现有装备,研制一批新型野营装备;采用“五变”法进行野外设营,根据作战样式变化适时调整保障方式。  相似文献   

5.
安徽总队把武器装备安全作为“稳定工程、保命工程和保底工程”来建设,总队主官亲自过问,司政后齐抓共管,全总队军械装备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军械技术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执勤、“处突”军械保障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官应权  刘占原 《国防》2013,(11):42-43
装备动员作为将装备保障潜力转化为装备保障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按照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强装备动员建设,对于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和军队“打赢”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从战士到博士,他一直为战舰的维护保障而奉献。从科研到育人,他一直为战舰的“零故障”而拼搏。从理论到实践,他一直为战舰的战斗力提升而创新!他就是被舰艇部队官兵誉为“装备神医”、被装备战线同行称为“监测专家”的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装备技术质量监测站质量控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刘东风。这是使命在肩,这是责任使然。从事质控工作16年,刘东风将全部身心都投注在装备维修战线,创立和掌握了160多种先进监测手段,成功对12种类型、100多艘次舰艇实施了跟踪监测;圆满完成出访和环球航行舰艇编队装备监测保障任务;攻克了制约装备维修技术的…  相似文献   

8.
车辆装备作为最“通用”的平、战保障装备, 无论什么兵种都离不开;培养新型汽车技工人才既是适应日常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沈阳军区某汽车技工训练大队,作为战区培养“铁马良医”的基地,大队有着培养3万多名人才的荣耀。  相似文献   

9.
阳国贵 《国防科技》2016,37(4):40-43,71
软件已经成为装备的一种重要类别,软件装备的保障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操作系统作为重要的系统软件装备,其保障性具有一般软件装备的保障问题外,还有其作为系统软件装备的特殊性。从软件装备保障的一般性出发,讨论了软件装备保障的基本过程和保障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操作系统软件装备保障的特殊性,并给出了解决系统软件装备保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事装备保障科研工作的科技干部,肩负着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好用、管用、耐用、实用”武器装备保障的历史重任。为确保有效履行使命,针对科技干部特点,装研所着力激发三种强军情怀。  相似文献   

11.
《国防科技工业》2008,(11):F0004-F0004
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1982年,直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作为“中国航天国防测控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器装备测试与综合保障技术中心”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要承担着国防军工领域测控装备和维修保障信息化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12.
经中央军委批准,从1984年起,我军后勤装备正式列装列编,并单列后勤装备购置费。从近几年情况看,实际拨款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较大,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供需矛盾,避免财力物力分散,总后勤部有关部门设想,在每个军区的一两个分部设立后勤装备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有四种效能:一是储备,以后配发的后勤装备不再分散到各部队,而是集中存放在各保障“中心”,统一保管,集中使用,形成保障“拳头”;二是保障,战区所辖部队执行应急任务时,“中心”调拨部分后勤装备对其实施保障。保障任务结束后,这部分后勤装备即归还“中心”;三是培训,为战区部队对口轮训操作、维护人员;四是维修,对所保管的后勤装备及时保养和维修。基于这种设想,总后勤部去年分别在部分军区进行了试点。从试点情况看,  相似文献   

13.
《国防科技工业》2009,(1):F0004-F0004
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1982年,直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测控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器装备测试与综合保障技术中心”以及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要承担着国防军工领域测控装备和维修保障信息化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他入伍37年始终如军械战车上的一颗特殊“铆钉”:破解了多项军械装备维修保障难题,3次以专家身份执行援外任务,得到总部的通报表彰;8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填补了多项维修保障领域的空白;从战士、技师、雷达车间主任兼工程师、副所长、总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一路倾情装备保障痴情不改,一路上在平凡中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军区军械装备保障科研鉴定专家。他就是沈阳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高级工程师徐长生。  相似文献   

15.
军需装备是形成军需保障能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未来高技术战争军需保障的重要手段。构建军需装备学是加快我军军需装备发展、培养高素质军需装备研发与管理人才、提高军需装备保障效益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军需装备学的构建,必须贯穿适应性、结合性、创新性的原则;必须围绕提高保障力的目标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紧扣“技术”和“管理”两条主线构建学科课程体系,区分“三个层次”加强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先行,坚持人才为本,坚持以技术作支撑。  相似文献   

16.
王西欣任师长以来,始终把“打得赢、不变质”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谋“打赢”、奋发进取钻“打赢”、敢为人先干“打赢”,以中国军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同党委“一班人”炼铸新时代的铁拳雄师。在他任师长期间,部队有近20项科技练兵成果在全军推广,被总部、成都军区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科技强军先进单位”、“装备管理先进单位”、“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他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相似文献   

17.
吉林某预备役高炮旅始终把武器装备管理工作作为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和“三化”管理建设这条主线,区分标准,明确责任,落实制度,经常管理,综合整治,提高了装备的“三率”,增强了装备保障能力。日前,  相似文献   

18.
王士超 《军事文摘》2022,(19):32-34
<正>近年,军事大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军事智能化,将军事智能作为军事科技新的制高点,构建智能化军事体系。面向智能时代,紧跟军事智能发展趋势,对于武器装备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军事智能发展新态势美国占据全球军事智能化发展的先机。美国已将人工智能置于维持其主导全球军事大国地位的科技战略核心,构建智能化军事体系。美国在2014年11月15日推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中,首次将军事智能化作为装备和技术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9.
刘杰  郭明航 《防化学报》2000,9(3):74-75
防化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是构成防化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决定因素,其发展取决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并受科技发展、装备更新和生长环境的影响。从近几起局部战争来看,未来作战核化威胁依然存在,并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防护的技术要求更高。军事高科技发展在防护领域中的应用,使新型防化装备不断增多,对未来防化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解放军生活》2014,(11):8-9
见到孟宪章部长时,他刚从基层部队检查调研回来。采访中,从他的言谈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老机务人和装备领导干部的严谨、博学和率直。作为广空装备部领导机关的领帅,他身上无不透着全力聚焦打仗、一门心思谋打赢的使命感责任感。解放军生活:广州军区空军地处台海、南海两个战略前沿,请问作为战区空军装备领率机关,你们是如何有效提高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孟宪章:近年来,广空装备建设始终紧盯打赢目标、服务作战训练、突出质量安全、狠抓依法管装,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是持续深化事斗争装备准备。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