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俄罗斯鱼雷技术发展水平有目共睹,本刊已有详细介绍。然而俄罗斯研制的反鱼雷技术外界知之甚少。进入新世纪,俄罗斯透露了其研制的反鱼雷技术中的极品装备——“小包”-E/NK 反鱼雷鱼雷系统。“小包”-E/NK 系统是俄罗斯为水面舰设计的用鱼雷摧毁来袭鱼雷的反鱼雷系统。其由特制目标识别声纳、自动火控子系统、反鱼雷鱼雷、贮运发射箱和发射装置组成。目标识别声纳用于自动探测和识别攻击已方舰艇的鱼雷,将来袭鱼雷的航行参数生成目标数据,并将该数据传送给自动火控子系统。  相似文献   

2.
鱼雷是海军重要的反潜、反舰水中兵器,鱼雷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各国海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鱼雷的推进动力形式主要有热动力和电动力两大类。电动鱼雷的能源是动力电池,为了提高电动鱼雷的整体战术技术性能,当今世界上具有先进技  相似文献   

3.
外军的鱼雷及鱼雷防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战环境下,利用鱼雷向敌方舰艇发起攻击是一种常见的、威胁巨大的作战样式。各国海军重视对浅海反潜战的研究,积极发展鱼雷武器及鱼雷防御系统。鱼雷:重点对付安静型柴电潜艇二战后各国相继研制了声自导鱼雷。  相似文献   

4.
线导鱼雷     
鱼雷武器已度过了百岁寿诞,百年前的鱼雷尽管外貌与今天相似,但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一直是体型较大、浅水反舰的兵器。今日鱼雷已发展成具有反潜与反舰两种用途,大型与小型(英、美称重型与轻型,日本称长鱼雷与短鱼雷)两种尺度的新品种。各国的小型鱼雷主要用于反潜(独联体与瑞典小型鱼雷口径为400毫米,除反潜外,还可装在潜艇艉管自卫反舰,其它各国通行的324毫米口径的小雷均只用于反潜,一般(除瑞典 TP 42及TP 43系列外)不装线导,只用主被动声自导;大型新式鱼雷全是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基本上都是反舰又反潜的两用鱼雷(瑞典的 TP 61系列各型与德国的“海豹”及 SST 4只反舰;“海蛇”只反潜,它们不是两用鱼雷)。大型反潜、反舰两用鱼雷通常装备在潜艇上,少数也可装在驱逐舰与护卫舰的艉部二层甲板上向后发射,瑞典的鱼雷快艇则向前发射。本文着重分析介绍大型线导鱼雷,不包括小型鱼雷。所谓大型,各国通用口径为533毫米,法国有的用550毫米。独联体已有直径650毫米鱼雷,美国 SSN 21“海狼”级核潜艇的发射管口径为762毫米。这种特大口径者不妨称之为巨型鱼雷,它们虽代表大型鱼雷发展的新动向,但不是线导鱼雷,故不在本文介绍之内。  相似文献   

5.
线导鱼雷     
英国线导鱼雷英国开发大型线导鱼雷按年限而论,仅次于美国,1959年开始研制。1974年 Mk 24—0型反潜鱼雷开始服役;1980年反潜反舰两用鱼雷 Mk 24—1研制成功,1986年英国自用的标准鱼雷 Mk24—2型开始研制。1977~1979年开始执行第二代大型鱼雷“旗  相似文献   

6.
在悬浮式深弹反鱼雷时,若只能根据声纳兵的经验估计鱼雷距离,如何正确估计鱼雷航向角范围就成为正确布放悬浮式深弹的关键.从直航雷的相遇三角形和尾流鱼雷命中目标条件出发,推导出鱼雷相对舰艇的正常提前角,从而确定鱼雷在被发现点的最大航向角范围,为正确投放悬浮式深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十分重视鱼雷的发展和使用,在世界鱼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鱼雷发展成果,成为当今世界上鱼雷型号开发最多的国家之一,在鱼雷研制水平上处于世界前沿地位,甚至有些鱼雷的性能超过了美国。早在帝俄时代,俄国海军就使用鱼雷作战,那时主要是从国外购买鱼雷。十月革命后,前苏联经历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有了增长,鱼雷工业也开始起步。20  相似文献   

8.
ATT鱼雷终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鱼雷鱼雷简称ATT,是一种用作舰艇多层防御系统中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可跟踪和摧毁来袭鱼雷的特殊小口径鱼雷。研制背景历经了1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鱼雷在航程、航速、杀伤力、智能化程度上已是今非昔比,普遍具备了多种搜索模式和机动打击方式,从而使传统的用诱饵欺骗鱼雷的对抗方法日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海军战略思想从远洋作战调整为濒海作战,鱼雷更加成为航母、两栖  相似文献   

9.
“海蜘蛛”反鱼雷鱼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雷通过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装备尖端的抗干扰设备,变得越来越聪明, 能有效地对抗软杀伤反鱼雷措施,从而成功地对舰艇实施攻击。此外,浅水复杂的水声环境,使舰艇防御来袭鱼雷的时间也更短。为应付现代鱼雷的威胁,德国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研制了“海蜘蛛”(SEASPIDER)反鱼雷鱼雷。“海蜘蛛”直径210毫米,长2260毫米,重115千克,采用主/被动自导,自导作用距离数百米,水下航程1000米,速度小于50节,可在潜艇工作深度内使用。雷上声呐具有主动、被动及拦截作战模式,水平和垂直视界范围大,采用多普勒处理的主动探测。战雷头采用全方位爆炸,以便更好地拦截迂回的鱼雷,1枚“海蜘蛛”能对抗1枚鱼  相似文献   

10.
鱼雷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工程实际出发,结合鱼雷作战效能的动态性,综合考虑发射装置对鱼雷作战效能的影响,在鱼雷作战效能模型中引入发射装置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传统鱼雷寿命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首次把鱼雷在发射平台的装载阶段归入鱼雷的任务剖面,充分考虑鱼雷在整个寿命剖面内储存可靠性、装载可靠性和实航可靠性的时序性,则实航可靠性与储存可靠性、装载可靠性存在一定的关系,应用传统WSEIAC效能模型对鱼雷作战效能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1.
1957年装备美国海军的 MK 37鱼雷,作为潜射鱼雷,原来有四个型号,其中0型与3型是非线导的双速制、主被动声自导大型电动力鱼雷;1型与2型为线导加末端声自导电动力鱼雷。而3型鱼雷是0型鱼雷的改进型,2型鱼雷是1型鱼雷的改进型。按照最初的设计要求,MK 37鱼雷是一种两用武器(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但实际证明,其声自导系统不能满足攻击水面舰艇的要求。因此,多年来该雷一直作为攻潜武器使用。到60年代末期,随着核潜艇的发展,MK 37鱼雷已不能满足要求。美国根据它的现有设备和技术  相似文献   

12.
美国MK46鱼雷     
一、研制背景MK46鱼雷是美国继 MK43和 MK44鱼雷之后的第三代小型反潜鱼雷。1950年开始研制的MK43鱼雷,于1951年服役,它是美国第一代小型反潜鱼雷,也是鱼雷史上第一型最小的鱼雷,为小型鱼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因技术性能较低,如航速15节,与常规潜艇速度相当,难以打击潜艇。为此,1952年美国开  相似文献   

13.
潜艇在进行鱼雷攻击时发射噪声高于环境噪声,如果能及时检测到此时鱼雷的出管信息将有利于提高鱼雷的报警距离。针对鱼雷发射时瞬态噪声的特点,分析了基于高阶谱、双谱和小波分析等几种信号检测方法,探讨了进行鱼雷出管信号检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的应用将极大提高舰艇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4.
德国SUT鱼雷     
台湾在2003年9、10月进行的4次SUT鱼雷潜艇发射训练中,有2次发射后鱼雷未能击中目标。其中1枚SUT线导反潜反舰鱼雷从“海龙”号潜艇发射后,导线断裂后鱼雷失去控制,未能击中目标而漂至宜兰海滩。台湾从印度尼西亚购买的SUT型鱼雷,与德制大批量生产的SUT型鱼雷相比,质量不但逊色,而且价格也贵得多,每枚造价高达127万美元,而且也过了合同约定的保修期,令台湾海军欲哭无泪。台湾潜艇曾进行过106次操  相似文献   

15.
线导鱼雷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雷是反潜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二战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和正在研制的鱼雷有几十种型号,包括热动力鱼雷、电动力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等。潜艇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水下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各国对鱼雷制导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导鱼雷使用导线或光纤将发射平台和鱼雷连接起来,使发射平台的火控系统与雷上的装置组成回路,用以对鱼雷进行遥控,引导鱼雷接近、  相似文献   

16.
线导鱼雷     
Mk 48鱼雷诸型Mk 48鱼雷是一种远航程、高速、大深度、线导、声自导鱼雷,可用来探测与攻击水面舰船及快速大深度航行的潜艇。美海军在二战期间匆忙赶着上马了近20种鱼雷,战后迫切需加以整顿。德国在二战末期开发  相似文献   

17.
鱼雷是现代海战中的主要攻击性武器,鱼雷自动控制系统是整个鱼雷的中枢。本文简要介绍鱼雷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典型结构等方面情况。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舰载鱼雷防御武器系统拦截实航鱼雷试验目的,在简单介绍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可行的试验航路,并提出具体的试验实施方案、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评定方法。对水面舰的鱼雷防御作战、鱼雷防御武器系统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微型鱼雷     
80年代末期,一些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发出一种新式小型水中兵器,由于它们的口径小于小型鱼雷的323.85毫米口径,故被称为“微型鱼雷”(minitorpedo)。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意大利的 A200系列,德国的 STN 助推鱼雷、美国的“兰斯”(LENS)即洛克希德消耗性灭雷系统),瑞典的“(鱼安)(鱼康)(Angler)等,由于”(鱼安)(鱼康)是介于小型鱼雷和深水炸弹之间的双重性能武器,被人称为智能深水炸弹或手投鱼雷。由于它们体型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有的造价仅5万美元、相当于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潜艇上都装备有鱼雷武器系统。把鱼雷(含水雷和导弹运载器)从码头上装进潜艇耐压体内的鱼雷舱中雷弹存放架的过程叫装载。把放置在雷弹存放架上的鱼雷装到鱼雷发射管中的过程叫装填。现代潜艇装载鱼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从鱼雷装载舱口进行。在潜艇指挥台围壳的正前方、鱼雷舱的正上方配置着一个鱼雷装载舱口和鱼雷装载装置。该装载舱口和鱼雷装载装置都安装在潜艇耐压壳体的上部。装载舱口盖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当潜艇备战备航阶段,欲往潜艇装备鱼雷、水雷等武器时,才打开装载舱口盖和调整鱼雷装载装置用起重机吊车将鱼雷放置并固定在鱼雷装载装置(即可旋转式鱼雷存放架)上,随后启动装载装置的动力系统(电动机或油压作动筒)使鱼雷装载装置的鱼雷存放托架和鱼雷舱内的鱼雷托架相对接,形成一个倾斜的鱼雷滑道(与艇体水平面的夹角为25°-40°为宜),然后解开鱼雷的固定带,操纵鱼雷从滑道上缓缓地滑入潜艇鱼雷舱中,此时用鱼雷舱中的电动葫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