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军事纵横     
我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无比。远古的不说,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许多兵书被中外政治家、军事家誉为“圣卷”,其思想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兵书大体分为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史的。如明代茅之仪《廿一史战略考》、清代胡林翼《读史兵略》等。 二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 三是研究军制的。如宋代傅良著《历代兵制》、宋代钱文子著《刘汉兵志》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3.
孙子是我国的“兵圣”,其名著《孙子兵法》在我国较早阐述了军事经济思想:提出兵事关系国家存亡,是其军事经济思想立论之基;实行“无税”措施发展农业,富国强兵;认为“军无辎重则亡”,重视后勤保障;主张“因粮于敌”,保证战争之需;强调“兵贵胜不责久”,避免国家财力枯竭;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重视军事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系郑州大学高敏教授的力作,国家"八五"规划中华基金项目,由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是“百代谈兵之祖”,是中国历代兵书的经典之作。正如明末兵学家茅元仪所概括的:“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之首,成为历代军事学校考选武举的教材。  相似文献   

6.
4月1日,日本政府通过《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新的“三原则”将大幅放宽日本对外输出武器和军事技术条件。“武器出口三原则”与“放弃战争”“专守防卫”“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等日本基本国策一样,建立在日本战败后的“和平宪法”之上,但对于急于将日本变为“正常国家”的安倍政府而言,犹如喉中之鲠。《东京新闻》报道称,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是“日本向能够发动战争的‘正常国家’迈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7.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8.
兵贵神速话“长跑”周文凯兵贵神速。《孙子兵法》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在中国古代作战条件下,速度不仅依赖于军事指挥者的运筹,更要由参战士卒来实现,故加强士卒的速度训练具有重要意义。长跑作为速度训练的手段,得到了历代兵家的重视。早在...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历代兵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如何理解“奇正相生”?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孙子兵法·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又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在这里孙子深刻地论述了“奇正  相似文献   

10.
《阴符经》,又名《黄帝阴符经》,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尚难确考。“阴符”作为书名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得周书《阴符》”,均不称“经”。《新唐书·艺文志》“神仙”类中最早著录《阴符经》。历代学者对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说法颇多,但均缺有力证据。现有唐褚遂良手书《阴符经》碑帖行世,可以肯定是唐以前书。其作者可能是一位多经世变、博学善察、政治上有“离经叛道”倾向的隐士。书写成后,可能长  相似文献   

11.
“兵形势家”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兵学流派的分类。对这一流派的著作,他总共列有十一部,《尉缭子》则是至今唯一存世的一部,其余都已亡佚。因此,今天我们要探索“兵形势家”这一流派的风貌,《尉缭子》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尉缭子》问世之后,历代学者甚为关注,不过,很少有人从“兵形势家”这一角度加以评介。郎使个别学者提到,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如王先谦指出:“今案其书自天官至兵  相似文献   

12.
《吴子·料敌》篇提到齐国军阵的特点是“重而不坚”、 “前重后轻”.历代注家相关注语不甚明了,且与常识不符.通过对银雀山汉简《陈忌问垒》的研究,可知战国时期齐国的军阵呈现出梯次配置的特点,战车和重装格斗兵种在前,轻装远射兵种在后.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中国古代的步兵确有轻装、重装之分.因此,齐阵“前重后轻”,应指其兵力部署上将重装兵种布置在前,轻装兵种布置在后,由此导致阵形笨重,因此谓之“重而不坚”.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卓越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历经廿年辑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是一部军事历史与军事地理融为一体的巨著。全书正文130卷,另附《舆图要览》4卷,共280余万字,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历史地论证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全书眉目清晰,文笔流畅,颇多独到之处。 (一)史地结合。即“以史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之”,后人论其特点在于“经纬互持,纵横并立”。在论及历代疆域形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国家和军队莫不把军事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战争,涌现出众多的军事人才(主要指将帅),留下大量的兵书专著,如《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等,其中不少章节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军事人才问题。在其它一些重要文史典籍里,议论军事人才问题的篇章也很多。因此,对中国军事人才思想的发展作些纵向考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研究今天军事人才问题是有裨益的。纵观中国历代军事人才思想,其主要特征是: 一、充分肯定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大凡有所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兵制,前期以卫所兵制为主,后期以募兵制为主。卫所兵制时期,利用军士屯田,军费开支由军屯收入提供。募兵制时期,屯田弛败,军费开支由国家财政供给。对明前期军屯收入、国家养兵量、养兵费用及军屯收入占军费开支的多少,卫所兵制向募兵制嬗变的原因,明中后期国家募兵数量、募兵费用及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等进行探讨,可以了解明代兵制的嬗变及其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有“一体”、“合体”、“统体”等概念,其含义与近代出现的“整体”一词相近,但它们所强调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一体”强调的是矛盾诸方面的一致性,淡化其对立性。惠施所谓“天地一体也”①,《庄子》所谓“生死存亡之为一体”,《仪礼》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丧服》),《白虎通》所谓“三教一体而分不可单行”等,都是强调矛盾各方的一致性。“合体”则侧重于讲矛盾双方的结合、交合、调合、融合之意。《庄子·达生》所说“无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而成始”,《春秋繁露·基义》所谓“物…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的《孙子兵法》解读史上,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指导郭化若研究《孙子兵法》并取得世人瞩目的实绩,是他倡导批判继承历史遗产最为成功的范例;而郭化若则受毛泽东之命研究《孙子兵法》,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可谓躹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成就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的学术地位,被誉为“一代儒将”。  相似文献   

18.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研读运用者,不乏其人。东汉度辽将军徐淑,“宽裕博学”,尤“喜诵《太公六韬》”。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刘宏进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汉灵帝于是诏令何进,“大发四方之兵,讲武于平乐观下”。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研读《六韬》,“为写《申》、《韩》、《管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时期的世兵制元初兵制,大致沿袭辽、金等北方民族的传统,以部族为单位,实行举族皆兵制。凡蒙古族及其所领之下其他部族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众寡,尽佥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后因兵力不足,又规定汉人当兵。通常是二十户出一兵,或者二十丁出一兵,年  相似文献   

20.
西周康王在位的后半期 ,发生过周王朝讨伐东夷反叛的重大战事。昭王十九年 ,周天子殒命于征伐包括楚荆在内的南方诸国的战争 ,西周后期还有几次大规模的用兵镇压反叛的南淮夷诸国 ,这些史实古文献或失载 ,或语焉不详 ,而西周青铜器铭文却都有反映。铭文还证明 ,西周王室的军队有“六师”和“八师” ,师是当时最高的军事编制。《周礼》记载周王朝直属军队有“六军” ,与西周的兵制不符合。“六军”编制当是东周的兵制。西周的师氏和史官 ,既有司文职的 ,也有司武职统兵在外征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