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3”型潜艇是前苏联于50年代后期设计并建造的常规动力(柴油机、电动机)中型鱼雷攻击型潜艇。为了适合在水下航行,它的整个艇体呈流线型。在艇首的下部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球形综合导流罩。在艇首的两侧各有三个鱼雷发射管的出口,当发射鱼雷前,出口处的防波板会自动收缩到里面,鱼雷射出后再自动恢复原状。艇首的上部也呈球状流线型,那是潜艇水  相似文献   

2.
点将台     
民兵执曲有三十二个基千民兵担任看守在押罪犯的任务,罪犯住处的四周每方有九个民兵看守(如图)。后因有新的任务被抽走了十二个民兵。为使罪犯住处四周的每方仍保持有九个民兵看守,怎样变换队形? 两库弹药各多少? 两座弹药库里,分别存放着数t不同的鱼雷。如果从A库运出6枚鱼雷到B库里时,两库里的鱼雷枚数就相等。如从B库运出7枚鱼雷到A库里时,A库的鱼雷枚数便是B库的2倍。你知道两库各存放着几枚鱼雷?  相似文献   

3.
智慧岛     
1.两艘小型扫雷艇(A艇和B艇)在一次模拟扫雷活动中,采用了一种有趣的比赛方式,即:两艇轮流扫雷,每一次扫雷的数量为1到10枚任选,任何一艘艇某次扫雷结束时两艇扫雷总数正好等于1OO枚为获胜艇。试问:(1)A艇第一次扫雷3枚,接着B艇扫雷几枚才有可能最终获胜?  相似文献   

4.
一种提高正横布置潜艇发射装置发射安全性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横布置的潜艇发射装置在发射鱼雷诱饵时,由于受潜艇航行带来的水流作用力的影响,鱼雷诱饵出管后将向潜艇的尾部方向回转,如果潜艇发射鱼雷诱饵时的航速较高,则这种回转将十分严重,有可能与发射艇的尾部相碰撞,这将给发射艇及鱼雷诱饵带来安全性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鱼雷诱饵发射装置在艇上作向前倾斜的斜置式布置结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此种布置方式可以削弱鱼雷诱饵出管以后的回转趋势,从而可以避免较高航速时鱼雷诱饵与发射艇的回转碰撞.  相似文献   

5.
对来袭鱼雷弹道进行预测是实施鱼雷防御的一个前提条件.首先,分析了目前水面舰艇对鱼雷信息的获取方式与特点,指出应以鱼雷方位信息为基准进行弹道预测.其次,从不同类型潜射鱼雷的发射方式和弹道特征着手,分别建立了潜射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的弹道预测模型,并归纳了线导鱼雷的导引艇方位分布规律.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不同类型鱼雷的弹道预测效果和影响因素,并定量给出了线导鱼雷的导引艇方位预测偏差范围最小可达3°~5°.该研究成果可有效提高水面舰艇的鱼雷防御效能.  相似文献   

6.
“33”型潜艇是原苏联50年代后期开始建造的一种采用常规动力的中型鱼雷政击潜艇。艇体呈流线型.艇的中部设有指挥台,上面布置着潜望镜.通气管和侦察仪、定向仪、雷达.发极天线等升降装置.艇首都,上面设通訉声纳导流罩,下面设有综合声纳导流罩,在中间装有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尾部设有稳定冀、垂直舵,同时装有两具发射管。  相似文献   

7.
现代潜艇上都装备有鱼雷武器系统。把鱼雷(含水雷和导弹运载器)从码头上装进潜艇耐压体内的鱼雷舱中雷弹存放架的过程叫装载。把放置在雷弹存放架上的鱼雷装到鱼雷发射管中的过程叫装填。现代潜艇装载鱼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从鱼雷装载舱口进行。在潜艇指挥台围壳的正前方、鱼雷舱的正上方配置着一个鱼雷装载舱口和鱼雷装载装置。该装载舱口和鱼雷装载装置都安装在潜艇耐压壳体的上部。装载舱口盖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当潜艇备战备航阶段,欲往潜艇装备鱼雷、水雷等武器时,才打开装载舱口盖和调整鱼雷装载装置用起重机吊车将鱼雷放置并固定在鱼雷装载装置(即可旋转式鱼雷存放架)上,随后启动装载装置的动力系统(电动机或油压作动筒)使鱼雷装载装置的鱼雷存放托架和鱼雷舱内的鱼雷托架相对接,形成一个倾斜的鱼雷滑道(与艇体水平面的夹角为25°-40°为宜),然后解开鱼雷的固定带,操纵鱼雷从滑道上缓缓地滑入潜艇鱼雷舱中,此时用鱼雷舱中的电动葫芦  相似文献   

8.
潜艇自航发射鱼雷可以降低发射过程的辐射噪声,有利于提高发射艇的安全性。通过分析自航发射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现有533mm口径潜艇鱼雷发射管实现自航发射的可能性、后端补水的自航发射、有动力后端补水的自航发射等几个问题,得出了533mm口径的潜艇鱼雷发射管不可能实现自航发射的结论。另外,对降低潜艇发射鱼雷时的出管速度给鱼雷和发射艇带来的风险作了分析,得出了为保证潜艇发射鱼雷时的安全不能随意降低鱼雷出管速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声自导鱼雷发现概率的本艇机动优化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纯方位被动定位与跟踪,以提高武器打击效能为目的,提出鱼雷武器发现概率最大的本艇机动优化指标。对指标进行寻优,得到本艇最优轨迹,通过对轨迹形状、性质的分析以及与工程机动轨迹进行定位精度、鱼雷武器打击效能的比较,证明了该指标对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的本艇机动问题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鱼雷、导弹快艇鱼雷、导弹快艇是以鱼雷或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高速滑行艇或水翼艇,具有体积小、速率高、威力大、造价低、机动、灵活、隐蔽等特点,适用于近海,在其它兵力协同下,以编队或单艇对敌水面舰艇实施攻击,被誉为“海上轻骑兵”。英国1877年最先研制成“闪电”号鱼雷艇。1878年1月俄国首先用鱼雷艇“切什梅”号和“锡  相似文献   

11.
使用噪声干扰器规避主动声自导鱼雷的潜艇机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噪声干扰器广泛应用于潜艇反鱼雷作战,分析了潜艇释放噪声干扰器后的机动原则,建立了仿真所需要的鱼雷声学模型和鱼雷机动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不同潜艇机动方案时潜艇的生存概率,仿真结果为滞艇使用噪声干扰器规避主动声自导鱼雷攻击的机动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咨询园地     
孙尉等读者要求介绍美国新一代“海狼”级核潜艇的主要性能。“海狼”级潜艇的首艇1989年订购,预计1995年5月下水,1996年5月入役。该艇水面排水量7460吨;水下排水量9137吨。艇长107.6米;艇宽12.9米;吃水10.9米。水下航速35节,编制133名。动力装置主要采用1台通用电气公司的 S6W 压水堆;2台功率38.8兆瓦的的涡轮机。该艇载有多达45枚的“战斧”巡航导弹,装备了8座660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 Mk48鱼雷,该艇还装有计算机控制的  相似文献   

13.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2):70-70
1942年秋,苏联太平洋舰队派遣两艘布雷潜艇前去增援正与德军苦斗的北方舰队。为了避开在东南亚气焰正盛的日军,这两小艇绕远向东,先抵美国西北海岸,再向南折,准备取道巴拿马进入大西洋。10月5B,L-16艇驶近旧金山,美军特意派来一位联络官,以免误伤自家人。11日,L-16艇毫无防备地在西海岸附近水面航行,忽然遭到鱼雷攻击,发报员只来得及发出“我们”两个字,全艇即告沉没,无—人生还。这场意外当时令美苏两国颇为紧张。同行的L-15艇声称看到疑似美军s-31潜艇的潜望镜。美国人急辩白,兄弟我再坏再傻,也不至于在自家海岸伏击盟军,况且船上还有美军。战争结束,悬案才告揭密。当时正在美国西海岸游猎的日军伊-25艇求战心切,想也没想就把苏联潜艇当美国人打了。其实,当时苏联和日本是互称中立的。  相似文献   

14.
下日本的“春潮”(Haru;址。)级潜艇为双层壳体,敷设了消音瓦艇上除装备中/低频主,/被动舰壳搜索和攻击声纳外,还首次安装了拖曳线列阵声纳,加大了反潜探测距离,该级艇的第6艘“冬潮”(Fuyushio)号已在2995年3月服役二*澳大利亚“科林斯“(C ollins)级潜艇增加了武器的携带量,除装鱼、水雷及潜射导弹外,还可以装巡航导弹r以攻击远距离陆]_日标_该艇单艇造价高达3.5亿美元,卞荷兰的‘’海象”(Walrus)级潜艇采用了西方很少用的双壳体结构,其武器系统十分先进,舶部4具液压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37型、MK一48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  相似文献   

15.
这是今年10月9日由日本P3C巡逻机在日本近海拍摄的。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流线型的艇身及艇艉方向舵上的拖曳式声呐,但很 难判断这究竟是阿库拉I型或Ⅱ型。阿库拉I型攻击核潜艇水下排水量9100吨,全长110米,水下最高速度28节,装有4个650毫米鱼雷发  相似文献   

16.
随着鱼雷对舰艇威胁的日益加剧,为确保舰艇安全,不少国家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舰艇对鱼雷的防御能力,各种鱼雷防御技术应运而生。美国AN/SLQ-25A“女水精”拖曳鱼雷诱饵系统已装备了大多数美海军的主战舰艇并广泛出口。该系统由两个TB-14A拖体、1部绞车和相应的辅助设  相似文献   

17.
海军357艇艇长杨怀军,任艇长5年,先后2次率艇长航,创下了海军潜艇远航史上潜望时间最长,到达海区最远,所经海域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经过台风最多等“五项第一”。他率领官兵出色完成瞄准未来海战的战法研练,实现了自己不当远离风险的“太平官”的诺言。 远距离快速鱼雷攻击命中  相似文献   

18.
发射开关是潜艇鱼雷发射装置发射鱼雷时控制鱼雷出管速度的关键部件。目前,各型潜艇鱼雷发射装置的发射开关在艇上进行调整极为困难,使调整工作成了技术保障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介绍的研究成果,对原发射开关的调节杆结构进行了巧妙的改进,左不废弃原调节杆和对结构只作很小改动的情况下,成功而圆满地解决了原发射开关的棘手问题,使调整工作的工效提高了20~30倍。  相似文献   

19.
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美国的“鹦鹉螺”号 该艇于1954年1月21日在格罗顿通用动力公司电气船分公司下水,标准排水量为3764吨,满载排水量为4040吨。艇长97.4米、宽8.4米,吃水6.7米,航速18/20节(水面/水下)。该艇艏部装有6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动力装置为一台S2W加压冷却水反应堆。1980  相似文献   

20.
高速艇自由变深水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高速艇从压载半潜状态自由变深到高速滑行状态的水动力现象.结果表明,当容积傅氏数大于1.25时,与舷外相通的水能完全自动排出.高速艇自由变深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惯性作用、压载水逐渐排出导致的艇体上抬作用、艇艉由于负压形成的空穴对压载水的吸附作用、艇体动升力导致的艇体上抬作用、有利的艉倾作用.其中对具有较快加速运动的情形,惯性作用起重要地位,艇体动升力在排出流道水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在保持流道水排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