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声音     
《国防科技工业》2014,(2):10-10
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完全有权根据自身面临的空中安全形势,采取包括划设防空识别区在内的任何措施,维护国家安全。任何国家无权对此说三道四。  相似文献   

2.
当代科技进步不仅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革,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外交行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更为主动、自信地以大国身份融入国际社会,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机制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遵守和履行相应的规则和义务,承担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维护正常合理的国际秩序等国际责任。但随着全球问题的不断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也在增多,有些西方国家甚至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能力的国际责任。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中国应该清醒认识自身的国际角色定位,在确保自身崛起的前提下,以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更广泛的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被迫进行了非军事化改造,“国家永远放弃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条款被写入日本国宪法。然而,日本在战败后不久就开始了重整军备的步伐,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其军事实力的发展更是咄咄逼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日本军事战略的关注和对其依附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贺秋刚 《国防》2000,(7):21-22
1999年9月,俄罗斯在车臣境内展开了大规模打击恐怖分裂主义的行动(人称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国出动军队镇压车臣分裂恐怖主义分子完全是俄的内部事务,也是一个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正常举措,别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无权干涉。但是,出于政治上扼制和削弱俄罗斯的战略需要,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  相似文献   

5.
新版《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可能意味着在联合国的外层空间和平利用委员会内会进行更多的对话并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在美国和其盟国之间,以及美国与其他两个主要航天大国——俄罗斯和中国。新政策还燃起了人们希望国际社会及个别国家能加强诸如空间碎片处理,制定防止事故的空间轨道交通规则及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共享数据)等方面的合作。不过,人们也不要指望国际社会间会达成一个伟大的,禁止太空武器的太空条约。  相似文献   

6.
正新年伊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表了中国政府在核能发展方面的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核应急》,全面介绍了中国发展核能事业以来在核应急领域取得的历史性进步,阐释了有关政策主张,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核能事业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核应急工作,确保核安全和人民安全,增强国际社会对发展核能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以理性、协调、并进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日益活跃的形象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两极格局的瓦解,使日本对未来的国家定位产生了遐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日本政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政治的激烈震荡和经济发展的低迷徘徊,又使日本的社会心理走向敏感而脆弱,从而引发了新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不可否认,日本近年来在外交上的伸展与安全上的跃升,很大程度上有着施展政治抱负和释放民族情绪的双重背景。在透视日本安全战略的走向时,这一点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4月14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暨中国核能发展论坛2021春季高峰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核电展与"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年春季高峰会议"同期举办。本次活动由国家能源局、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指导,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论坛主题为"核能安全发展、公众沟通与数字化转型"。《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在现场同期发布。有关政府部门、集团、高校、社会组织等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本次展览会为期三天,展区囊括了商业展区、主题展区、推介发布区、产学研创新合作交流区、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区,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1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家中外知名核电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参展。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强国侵略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国的战争,也是一场弱国打败强国的战争。这一战争的胜利,与毛泽东英明的国际战略理论密切相关,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必须搞清它的理论支点。   一、 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 30年代,中国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而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资产阶级大国已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日本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和时代条件,则成了一个具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和日本进行了科学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9日,日本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13年版《防卫白皮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为何如此吸引世人眼球?新在何处?其发展历程如何?其现实居心又是什么呢?●调门越来越高●枪口转向中国●聚积进攻力量 2013年7月9日,日本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13年版《防卫白皮书》。作为日本防卫省的一份年度出版物,由于它集中反映了日本官方对当前国际与地区安全环境的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1.
日本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天皇制政治军事体制的建立,追逐资本积累和增殖的经济动机,以及中国的散弱无力及国际社会的绥靖主义,使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存在的一些客观因素,推动着当代国际战略格局朝多极化发展,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美国、俄罗斯、欧盟与日本、新兴大国与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各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等方面。本文就影响和推动世界朝向多极化发展的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国际评论认为,在近期中日围绕钓鱼岛的对峙中,日本完全处于劣势。面对中国打出的军事、经济组合拳,日本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而,日本学者认为:“此次由岛争引发的对立可能进一步推动日本社会的右倾化趋势。在无力应对来自中国的武力施压,日本则可能在强化军备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14.
孙成岗  费建华 《国防》2012,(7):25-27
一、报告发表的背景 防卫研究所是日本防卫省最重要的智囊机构,负责对日本面临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地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参与制定日本的防务政策、国防与军队发展规划等.它发布的《中国安全战略报告》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安全战略和军事发展趋势的年度报告,也是目前防卫研究所唯一一份针对特定国家的安全报告.据防卫研究所专家称,发布该报告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国内外发布防卫研究所对中国军事实力和安全政策的看法;二是让中国了解日本对中国军事动向的关注点,促进两国加强军事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4月6-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深圳举行。本届展会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展示中国核电“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当前日本核泄漏危机阴霾笼罩,本届展会再创历史新高的规模和参展商数量提振了业界对核能发展的信心,表明了社会对中国核电和世界核电安全发展的良好期盼。展会期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了2011年年会,业界人士相聚一堂.共话核能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继美国、前苏联、欧盟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探月的国家。早在正式发射之前,"嫦娥二号"已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焦点。"嫦娥二号"具有历史意义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中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10月1日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福布斯》杂志、英国BBC、《华尔街日报》、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等海外媒体纷纷就此事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2007年7月3日,日本原防卫大臣久间章生被迫引咎辞职。防卫大臣一职由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首相助理小池百合子接任。7月4日下千,小池百合子在日本皇宫举行了出任防相的认证仪式,成为日本首任女防卫大臣。小池百合子何许人也?她上任后对日本政坛,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带来什么影响,受到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沦为战败国,其军工生产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控制与监督,大部分武器装备研制,尤其是军工生产,不允许官办科研机构和官办企业参与.因此形成其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虽然日本的国防预算开支只占GDP的1%,但其国防科技工业在当今世界上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使大量的军工研发被蕴涵在民用工业之中.通过民用技术对军工生产的“溢入”,使日本在雄厚的国家工业基础上发展起了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21世纪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竞争、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改探究。美国长期目标是造就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教改目标是面向21世纪,立足于培育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我国目标是: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智能型、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展望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是个大得不好回答的命题。不过,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下一年武备的发展都建立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国家或地区,由于国际国内形势风云骤变,导致战争爆发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