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备的军队早期没有后勤供应。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开始于夺取刘璋政权以后。诸葛亮在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方面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建立了后勤供应制度。而后勤供应的不足 ,最终制约了蜀汉北伐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地带,三国对其争夺十分激烈。蜀汉失去三峡下游地区,被迫困守巴蜀。吴国夺取三峡下游后,以西陵、建平为国之西藩,构筑西部防线,但由于后期对三峡上游地区争夺的失利,注定了其被晋所并。魏国曾企图攻下这一地区以切断吴、蜀之联系,但没有成功。灭蜀之后,晋国得以占据长江上游,编练水军、大造战舰,终成破竹之势,扫荡东吴。这一成功的战略亦为后世借鉴,隋灭陈、唐平萧铣,皆取顺流而下之战略。南宋夔门防线的构筑,成功阻止蒙军顺江而下,也逐步稳固了四川战区的局势。  相似文献   

3.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刘备,字玄德,东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1年),卒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是三国时蜀汉的开国皇帝。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角逐中,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  相似文献   

4.
南宋抗蒙斗争时期,四川军民凭借严密的山地滨江网状防御体系成功地抵御了蒙军长达数十年的进攻。为分析、总结这一体系中山地滨江防卫型城池的营建特征,以其中一个重要城池——重庆多功城为代表,从历史沿革、选址、地形地貌、平面布局、周边道路、环境和主要建筑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史书资料和其他城池研究成果,总结出南宋四川山地滨江防卫型城池的营建特征:选址依山临水,择险而立;防御设施完善坚固;后勤保障得力。  相似文献   

5.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军队因人员密集、换防、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很容易引起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两宋时期,随着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的崛起,宋代中央政府在北方地区的活动受到限制,开始从汉唐时期传统的经略北方转向关注南方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益州战略是孙吴建国初期即定下的图取天下的基本战略。赤壁之战后,孙吴着手实施益州战略,由于复杂的三国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地理形势等因素的作用,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孙吴最终无法实现益州战略。基于现实,孙吴修正了益州战略,以略取、经营益州为主变为防御、联合益州为主,从而与蜀汉形成矛盾统一的关系。益州战略贯穿孙吴历史,深刻影响三国政局。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新旧战略格局转换的大变动时期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调整其军事战略。美国提出“地区防御战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研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二十八年,创立了蜀汉政权,力主国家统一,并付诸实践,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戎马住偬的军旅中度过的。长期的御兵用战实践,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据史书记载,诸葛亮著作颇丰,可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已散佚。现代版本《诸葛亮集》是中华书局1960年以古本《诸葛忠武侯文集》为底本加以标点出版的,其内容多是后人从各种书籍中的辑佚。…  相似文献   

9.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由统一的中央集权走向多政权并存的分裂割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长江流域显得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生产恢复较快,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之所以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主要是南方割据者推行“保境安民”的缘故。笔者认为此说虽不无道理,但未免有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过于简单程式化之嫌。以两浙地区的钱氏吴越国而言,就很难说曾经推行过“保境安民”的政策。两浙地区其时之所以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生产恢复较快并有一定的发展,除了钱氏吴越国没有发生同室操戈的政治变故和比较注重…  相似文献   

10.
赣西南红二十军始末郭继国,王善志赣西南之红二十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永新、吉水、泰和地区的地方赤卫队(特务队)合编而成的一支革命武装。大革命失败以后,赣西南的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争,举行武装起义,先后建立党的组织和地方政权,组建了...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权 ,继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法制的优良传统 ,根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抗日斗争的根本任务 ,制定了大量的军事法律法规 ,并严格实施军事法律法规。军事法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站在军事法制现代化的角度考察 ,这个时期的军事法制 ,在政权基础、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许多方面 ,已具备了显著的现代军事法制特征。特征之一 :以民主政权为基础  现代法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和表现。它与宪法政治紧密相连 ,不可分离 ;与人治、专制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2.
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西南、西北的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运动,史称三线建设。其投资之大,涉及地区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当代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以国防战略后方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后方建设思想。探析毛泽东的三线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毛泽东的国防建设思想,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全国要搞大后方   战略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后方建设的规模和方向与国家的战略方针、地理环境和对国内…  相似文献   

13.
胡光正 《国防》2011,(6):8-1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创建并领导人民军队以枪杆子夺取了政权。我们党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后,人民军队在党执政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未来的长期执政中还需要军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才能发挥军队的作用,这是本文要总结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庆 《环球军事》2013,(2):20-22
近日,日本《周刊现代》副主编近藤大介刊文称,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以自己第一届政权时期的外务省外务次官谷内正太郎为中心,努力统筹“自由海洋之弧”新构想。明眼人立刻可以看出,这既代表又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更代表日本外交政策的又一轮调整。究其实质,这更像一个主要针对中国的“遏制之弧”,反映日本这个“海洋国家”的总体心态开始从满怀激情走向空前阴郁。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的外交战略构想多如牛毛,几乎每隔一个时期就有新名词出台,让世界看得目不暇接。但这些构想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以价值观外交为中心,而最终以遏制特定对象为目标。如早在2006年11月,时任第一届安倍政权外相的麻生太郎就在演讲中同时提出了“价值观外交”和“自由与繁荣之弧”概念,企图将欧亚大陆周边所谓“新兴民主主义国家”连成带状。其后,安倍晋三又在此构架下重点推进“四国价值观同盟”或者叫“民主国家联盟”,并在任内取得一定进展。就在去年12月底再次上台执政后,安倍晋三迅速与周边数国元首电话沟通,以实现其“不能仅把眼光盯在双边关系上,要纵观全球,拟定战略”的夙愿。  相似文献   

15.
芦青  徐莹 《军事历史》2020,(1):100-107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决策者认为,新中国的政权组织能力和军事能力弱,不能在多个战略方向与敌抗衡;台湾方向是新中国的重点战略方向,但中共"解放"台湾的军事实力有限;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力量的均衡",将威胁美国对远东其他地区的控制。基于这种蔑视和敌意的判断,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向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派出武装力量,在全面卷入朝鲜战争的同时,对新中国形成战略包围圈。  相似文献   

16.
遏制战略是冷战时期美国贯彻始终的国家战略,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手段和名称,但其核心精神始终没有改变,直至今天,在美国国家战略中仍然可以发现其影响,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典型意义。地缘政治因素是影响遏制战略提出和形成的基本的、核心的因素,对遏制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地缘政治因素对美国遏制战略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掌握美国国家战略调整的基本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向,以维护我国国家安全。一、地缘政治理论是遏制战略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孤立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谢镤 《国防》2010,(10):75-76
说起空城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诸葛亮智斗司马懿的故事。三国争霸时期,魏国统帅司马懿率领一支15万人的部队扑向蜀汉的阳平城。此时,屯驻在阳平的诸葛亮只有5000名士兵,而且可用不足2500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以后作为执政党,要把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加强国防教育是执政党巩固政权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保卫人民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这是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西部大开发。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国这样的大分裂时期边疆与内地王朝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的统一问题.其中结合南中大姓夷帅的反蜀活动以及蜀汉在南中的统治及其影响分析了边疆民族所存在的“国家认同感”,这种“国家认同感”便是维系中国统一的重要纽带.进而得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根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