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单发某重型鱼雷击沉DD973驱逐舰的实船打靶试验为例,揭示了船体梁结构在船中底部近距离水下爆炸作用下最终呈现中垂破坏现象.建立了该问题的物理仿真模型,再现了船体梁在水下爆炸近场冲击波正压和负压交替作用下的中垂破坏过程.与实船打靶试验情况进行对比的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船体梁结构在水下爆炸近场球面冲击波和动态气泡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2.
针对腐蚀损伤下船体结构安全性评估问题,基于实船腐蚀勘验数据,引入非概率可靠性评估理论,提出舰艇现时状态下船体结构总纵极限强度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船体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模型。对某舰艇船体结构现时状态下的总纵极限强度可靠性及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在船体结构安全状态评估方面的应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方法克服了过度依赖样本数据的缺陷,较确定性方法更贴近客观实际,在舰艇船体结构技术状态评估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役舰船船体载荷、材料属性的随机特性和实船勘验得出的腐蚀损伤下船体抗力区间特性,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概率理论和区间非概率理论的随机-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模型,分别从区间变量随机化和随机变量区间化两个角度给出该模型的可靠性指标求解方法。基于该模型对某舰船船体结构屈服强度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既体现了结构变量的客观不确定性又减弱了评估结果的盲目保守性,对于既含有随机变量又含有区间变量的在役舰船的可靠性评估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薄板大挠度理论,对有初挠度的长矩形板在纵向压力作用下的屈曲后行为进行近似分析,推导出计算板的极限强度和有效宽度的理论公式。然后作适当简化,提出了计算板的折减系数的实用公式。该公式与美国海军用的Frankland公式很接近,后者为驱逐舰的实船破坏试验的结果所支持。该公式与国外的实验结果也接近。鉴于我国沿用的苏联手册中相应公式计算的折减系数值偏高,作者推荐本文提出的实用公式作为我国计算纵骨架式舰体纵向受压板的折减系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操纵性衡准是指用什么参数来检验舰船操纵性的好坏,以及对此参数提出怎样的数据要求。建立操纵性衡准是一项重要的标准化工作。它对于统一船舶驾驶、设计和研究人员的认识,提高船舶的操纵性能,有重要意义。进行这项工作需要进行许多理论和试验研究,尤其需要积累大量实船试验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开展得还不多,实船试验资料也较少且欠完整。许多国家和我国都制定了操纵性实船试验规程,自1963年第10届ITTC以来也多次对实  相似文献   

6.
非接触空爆对舰艇结构的破坏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非接触空爆理论,对作用于船体结构的载荷进行了分析,并将船体结构简化为板架模型进行了破坏作用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强调采用断裂力学进行船体构件疲劳寿命估算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希望能够结合船体结构设计及损伤分析,加强我国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点蚀损伤情况下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计算问题,首先依据实船点蚀勘验数据分析了点蚀的特征要素,提出了点蚀特征矩阵的概念,从刚度折减角度建立了一种新的极限强度计算方法;然后,与目前常用的两种点蚀损伤下极限强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以实船的点蚀损伤加筋板为分析对象,通过有限元法对不同载荷工况下,三种点蚀损伤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DOP和ΔV的点蚀损伤极限计算方法受承载形式的影响较大,而基于刚度缩减因子的极限强度计算方法适用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以及实船试验,对船用主锅炉筒身管孔超差应用电刷镀技术修复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是肯定的。试验中,作者进行了镀层结构的优化设计、工艺比较,并多次进行胀管、退管(检验镀层结合力)及耐温试验,为船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4月结合某船锅炉中修对3号炉过热器筒管孔进行了刷镀试验,修复质量经厂方检验合格。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操纵性是船舶的重要航行性能。无论是保持既定航向和迅速实现所需要的机动,对于船舶的航行安全和顺利完成其使命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船舶操纵运动时水动力作用十分复杂,至今还缺乏可供船舶设计时采用的比较简便而可靠的操纵性计算方法。第十届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提出,以实船试验数据比较完整的“航海者”型船(AARINER)为标模,对各水池约束试验的水动力系数进得比较,然后计算船模和实船的运动轨迹,并和实船试验结果作比较。M.S.Chitt和J.Strom—  相似文献   

11.
新型"大气泡能"概念武器在水下爆炸能产生大气泡,对船体总纵强度造成很大影响,有可能使舰体发生纵向折断或倾覆。为研究这种作用,建立了舰船静置爆炸气泡时总纵弯曲强度的理论计算方法。采用静置爆炸气泡的假设,将气泡产生的浮力损失和压力差转化为等效载荷,计算气泡作用后船体的总纵弯矩和剪力并进行强度校核。以某舰艇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爆炸气泡作用下船体的剪力和弯矩比静浮状态增大很多,船体发生纵向折断破坏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恒电位法用模拟闭塞电池研究902、схл—4、907和921四种船体用低合金钢在人造海水中的局部腐蚀行为。随着阳极溶解的发生,闭塞区内溶液的pH值随时间迅速下降,在50小时内最低可达2.7左右。阳极溶解相应的电量与溶液的pH值呈函数关系。Cl~-浓度在闭塞区内增加,最多可达40%左右。比较四种钢材在相同时间内阳极溶解量,其由大到小的次序为902→схл—4→907→921。这与我们实船调查的上述钢材耐局部腐蚀性能的结果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行舰船操纵性研究,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早已广泛开展了操纵性模型试验研究工作。由于目前操纵性理论计算必须根据模型试验求得操纵运动方程式的诸水动力导数,方能较准确的予报实船操纵性能,而舰艇操纵性特别是潜艇的操纵性是保证战术机动的重要性能,因而近年来各国对操纵性的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都普遍给予重视。近几届国际水池会议也都列为重点研究课题。美、英、荷、日、苏、等国先后建设了大型专用于操纵性试验的水池和设备,为研究和改进舰艇操纵性服务。实现操纵性模型试验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种方法是用无线电遥控自航船模进行试验,直接测定操纵运动的有关特征值,推算实船操纵性。另一种方法是拘束模试验,使  相似文献   

14.
自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海影”号隐形试验艇向世界公开后,由于人们只能目击它的水线以上部分的船体构型和上层建筑,不能见到它的水线以下船体、推进器、操纵舵等细节,虽然也曾有过一些推测,但均未经核实,故更加增添了不少神秘感。不久前,一家西方模型公司通过仿真船比例船模,将“海影”号隐形试验艇公开于世,尤其是它的水线下船体部分,从而使外界人士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船体振动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1) 船体振动数学模型,(2) 激振力,(3) 船体结构参数,(4) 求解方法,(5) 解船舶振动问题的水弹性力学方法,(6) 尾部振动。作者还对其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在舰船动力监控系统嵌入实船训练功能的难题,根据实船动力装置工作过程存储数据丰富 、可在后期持续更新的特点,以实验室柴油机-水力测功器实验装置为对象,在设计双功能集成的试验台监控网络系统基础上构建了面向实船训练的柴油机动力装置试验平台,建立了基于工作机理和试验台历史数据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和实机实验表明了研究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介绍了船舶四象限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的结构,考虑船、桨、舵、风、流浅水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同“明海”轮的实船数据进行比较,精度满足要求,表明仿真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提高实船平台罗经方位安装精度是超视距作战系统的需要 ,为此提出用GPS标校平台罗经新方案。该方案曾在某国制造的导弹艇上首次进行了实船检验 ,取得了圆满成功。主要介绍该方案的具体操作方法、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总结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技术,对某 SWATH 典型实船单点硬搁浅过程进行研究,得出小水线面船搁浅过程中的搁浅戢荷、能量吸收、结构损伤特性和运动情况.结果表明,小水线面搁浅过程中 X 方向的搁浅载荷是主要载荷,结构的损伤变形只波及触底区域附近结构,搁浅部位支柱的应力不高,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搁浅损伤路径略向船体内侧倾斜,SWATH 的潜体壳板和潜体纵骨发挥了重要的吸能作用,经历搁浅第一阶段后小水线面船的刺余动能大部分转换为 X 向平动动能,少部分转化为 Z 向平动动能及绕 X 轴和 Z轴的旋转动能.  相似文献   

20.
美国海军研究署(OND)准备启动建造一艘新的试验舰,该舰将极大地不同于现有美国海军船体的设计,并为未来海军舰船样式指出方向。该舰称为“浅海水面试验舰”(LSC-X),将有助于海军探索先进的船体设计、建造和作战概念。“浅海水面试验舰”有望在6个月内开始建造,2004年之前下水并运行。造船厂还未选定,但设计已经通过,几项关键特性已很明确。“浅海水面试验舰”将有较少舰员,航速接近50kt,吃水浅,只有3m或少于3m。该舰只建一艘,并希望整个采用现有新技术进行建造性试验。美国海军研究署对船的大小正在考虑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