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声音     
《环球军事》2014,(11):5-5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倡导的“仁义”、“和合”、“求同”等思想,对部队提倡的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我国来说,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军人的心理、性格和习惯的深远影响,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纯洁和谐内部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在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中可以找到线索,“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与和谐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本世纪突显的生态环境危机 ,很多学者寄希望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天”和“人”的概念与西方传统中“自然”和“人”的概念 ,“天人合一”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等同。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的理解可以概括为道德化的天、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三种 ,其中自然之天与西方人讲的自然含义基本接近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有天人相通、天人混一不分、天人合德、天人相类和人定胜天五种 ,其中第五种理解就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意 ;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今天,我们要想深刻领悟“和谐社会”的内涵,对其文化渊源作一番疏理和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及借鉴意义。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和谐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问题,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着力要解决的。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部分内容的现代价值值得深入发掘。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切入点,从墨色关系、虚实关系和“多少、繁简”关系三个方面探讨石鲁中国画画论中的笔墨观,得出石鲁的笔墨观不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合了唯物辨证法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国绘画新成果.由微见著说明石鲁的中国画绘画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唯物辨证法及现代绘酒成果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并努力走在全社会前列的“和谐军营”,必须大力发展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特别是要发展中国先进军事思想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道德文化、军事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8.
刘军强 《政工学刊》2009,(11):56-5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部队建设来说就是要构建和谐军营。而只有从文化源头对“和谐”理念梳理清楚、理解透彻,方能澄清困扰官兵的模糊认识,促使其正确领会“和谐”的本质与内涵,认清“和谐”理念在部队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官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军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称道教经典,所以又称其为《道德经》。《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根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天下观”把和谐的天下秩序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并由此形成了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的中国战略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在西方“强权即是公理”的战略文化冲击下,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国战略文化实现了文化革新,但其基本价值观念没有变,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