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至成将军既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又是红军供给学校的创建者。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坚持边保障部队作战边办学,为我军后勤院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当年的红军供给学校现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这所具有红军光荣传统的院校累计为部队输送了326万余名高素质军事后勤人才,被誉为"红管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进我军信息化后勤的建设发展,是“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要求,也是我军后勤实施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增强和我军后勤现代化水平提高,为信息化后勤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我军在思想观念、财力保障、技术基础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快信息化后勤的全面建设,必须创新后勤理论,科学顶层设计,优化后勤组织结构,强化信息系统功能,培养后勤人才,加快后勤装备设施的改造和研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作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不可缺少的军事教育事业,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红军在井冈山创办第一个教导队起,到瑞金创办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延安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直至建国后创办各类军事指挥、政治、后勤、技术院校。先后为我军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军政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在我军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军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结果。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教育,又包括军队中的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对我军后勤综合集成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军后勤综合集成建设必须注重后勤建设、管理、供应、保障、指挥等各个环节,以理论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搞好顶层设计与系统融合,强化军民一体化建设,抓好以“物流”、“医流”为主体的后勤力量建设,加强后勤一体化训练和人才队伍集成建设,实现后勤力量运用一体化、指挥控制网络化、后勤资源可视化、后勤保障精确化,构建具有我军特色后勤综合集成体系。  相似文献   

5.
“聚焦后勤”的前提是“可视化”,其基础是信息技术,关键是高效运输,其战略选择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其意义在于减少作战部队后勤需求。美军“聚焦后勤”理论对我军实现精准后勤具有重要启示,我军要实现精准后勤建设目标,必须建立后勤综合信息库,实现后勤资产静态可视化;完善智能化保障装备,实现后勤资产动态可视化;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实现后勤资源全程可控化。  相似文献   

6.
我军后勤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在战斗中建设,在保障中发展,始终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后勤建设的唯一标准。新形势下,我军提出了“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这对军队后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军队后勤必须聚焦未来战场,树牢打仗思想,突出改革重点,加强实战训练,深化军民融合,不断增强“打胜仗”的后勘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军委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从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的要求和我军后勤力量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外军后勤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世纪之交我军后勤力量的构成和建设问题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浅析信息化后勤与全资产可视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战争已经向我们走来,为了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加速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而构建我军全资产可视化管理系统是实现后勤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借鉴外军经验,构建和启动我军全资产可视化管理系统,是实现我军后勤的“可控化”和“可视化”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我军信息化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军队后勤体制是后勤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提高后勤工作效能的重要保证。我军现行的三军自成体系的后勤体制,已阻碍和制约着后勤保障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影响了后勤建设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根据我军后勤建设的实际和后勤体制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军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实行“三军一体、统分结合、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后勤体制。在改革过程中,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以“三代”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型划区保障,不断完善物资、经费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建立以经济方法为主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后勤管理机制,确保后勤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军后勤建设过程中,坚持把毛泽东军事后勤思想和邓小平军事后勤理论同我军后勤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一整套指导我军后勤跨世纪发展的方针和原则。江泽民关于军队后勤建设的论述回答和解决了新形势下我军后勤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后勤建设的论述,必须确立其在我军后勤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并自觉地用以指导我军后勤建设的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11.
精确后勤与伊拉克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后勤保障体现了较强的“精确性”。这要求我军后勤必须加快信息化后勤建设,把“精确后勤”作为发展目标,尽早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战争不单是表现为军事实力的较量和国家总体实力在战争中的运用,科技的发达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战争。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全面体现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人员流”、“物资流”、“能量流”实施的全程跟踪,以及实施的实时指挥与控制实现的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我军后勤必须紧紧抓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军事变革,以信息化战争为牵引,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对后勤的影响与要求,实现后勤指挥权限分层、多维监测、集约化分布式有限互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江主席对我军后勤建设和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认真学习和把握这些论述的精神实质,对于指导驻疆部队后勤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内忧外患’’并存的敏感地区,作为驻疆部队,要深入贯彻江主席“两个严密关注”的指示,深化后勤改革,艰苦奋斗,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后勤整体保障能力,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努力推进驻疆部队后勤建设。  相似文献   

14.
部队后勤工作是军事经济工作,与商品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经济新形势下的后勤工作,是我军后勤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课题。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设和发展自己,是当前摆在我们各级后勤领导和机关面前的新问题。一、部队后勤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给部队后勤工作尤其是基层后勤工作带来一系列新情况,其主要表现: 一是部队后勤供应由“吃现成饭”转变为“自己找米下锅”。随着国家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靠吃“皇粮”的部队后勤无疑受到了冲击,  相似文献   

15.
后勤动员等级是军队后勤根据战争烈度及战场需求,适时确定动员规模和范围的制度。实行动员等级制度,是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任务对后勤动员提出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指导我军后勤动员的战备等级制度以应付大战为基点,讲求全时域性.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战争样式的变化,战场需求呈现多样化,现存的后勤战备等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后勤动员的客观要求,对后勤动员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实行规模可控性的等级动员,是实现后勤动员科学化、法制化、效能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详细探讨了信息化后勤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后指出,我军进行信息化后勤建设需要重点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优化后勤经费的投入、加快后勤科研的发展、拓宽后勤协作的广度、加快后勤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我军后勤建设在邓小平后勤改革思想指导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跨世纪军队建设中,必须继续坚持这一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把握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保障规律,加强后勤应急保障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三军一体”后勤联合保障体制的探索,在保障体制改革上走出新天地;进一步树立科技兴后勤、人才兴后勤的思想,开创后勤科技建设的新局面;进一步打破军队后勤自成一体的封闭状态,向社会化大后勤发展;进一步拓展物资等供改革的路子,增强军队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后勤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国情、军情和世界总战略格局的特定环境中,我国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军传统的后勤战备工作,开始并将继续引起我军后勤战备的一系列变化。把握这些变化,对于指导和加强后勤战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后勤战备起点的变化我军后勤战备的起点,已由军队后勤的单方面准备,发展到谋求整个综合国力的增强上。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军后勤正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向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与保障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搞好现代后勤建设,必须着眼建设现代后勤的“难点”,在理顺后勤保障体制上求突破;必须依托建设现代后勤的“基点”,在改革后勤保障方式上求突破;必须抓住建设现代后勤的“重点”,在发展后勤保障装备上求跨越;必须找准建设现代后勤的“支点”,在实现后勤科学管理上求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高技术战争要求的高素质后勤人才,是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现代战争后勤保障需要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加快后勤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发挥后勤院校的作用,建立正规化后勤人才培训机制;第二要运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后勤人才教育训练机制;第三要坚持以法制训,建立系统的后勤人才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