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型鱼雷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战争。当时盟军从实战中认识到必须研制一种比重型炸弹和深水炸弹更加有效的武器,来打击德国的潜水艇,于是盟军的军事家们开始谱写研制轻型鱼雷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鱼雷被用作海战武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人们根据声波能在水中传播的原理,研制成一种能自动发现并跟踪敌舰的鱼雷,叫做“自导鱼雷”。这种鱼雷不是用无线电遥控来操作,而是由它自身的“大脑”——雷体前段的音响自导系统操纵航向和跟踪敌舰的。  相似文献   

3.
据英国国防研究机构人士透露,俄罗斯专家正在研制和试验一种迄今为止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新型鱼雷,它的攻击速度要比英国皇家海军先进的“矛鱼”鱼雷快2倍。俄罗斯研制的这种新型鱼雷  相似文献   

4.
在论述鱼雷上常用的线导导引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线导鱼雷的一种改进型导引策略.首先,对这种导引策略导引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导引策略具有良好的抗鱼雷辐射噪声性能;然后,运用统计模拟法对这种导引策略进行了数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型导引策略能明显优化“线导十尾流自导”鱼雷的尾流入射角,有利于鱼雷可靠捕获尾流,从而提...  相似文献   

5.
高峰 《当代海军》1999,(6):35-3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利用挪威峡湾的深水和高山作掩护,与盟军展开了灵活的“存在舰队战略”斗争,使得盟军虽然在军舰数量上占优势,却拿德国舰队没有办法。而德国人依据挪威独特地形所创造的这种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一艘军舰展开的,它  相似文献   

6.
现代鱼雷由于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电子控制与制导技术,已成为水中精确制导武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水下导弹”。当前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水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反鱼雷器材已向鱼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鱼雷的隐蔽攻击能力,使对方声纳、  相似文献   

7.
美国海军的现役轻型鱼雷原本是为深海作战设计的,不适于在近海海域中使用。根据其“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在继续维护其深海作战优势的同时,正在着手开发一种能够在沿海海域有效地攻击柴电动力潜艇的轻型鱼雷。这种以“轻型鱼雷  相似文献   

8.
鱼雷沧桑录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人民为了对付倭寇,首先发明了“水底龙王炮”自航水中兵器。现代鱼雷是在浮标水雷与艇杆炸药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者在浮标下方的水中挂有炸药包,后者在驶帆的水艇前端伸出长杆,杆端绑药包。1868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RobertWhitehead)在奥匈帝国阜姆(今南斯拉夫里耶卡)海港鲁必斯处,首先制成了自航鱼雷,由于怀特黑德意译为“白头”,故这种世界上首型鱼雷亦称为“白头”鱼雷。白头鱼雷生产后,各主要海军强国先后购买其专利后仿制生产,其中德国的仿制品称“黑头鱼雷”。  相似文献   

9.
当潜艇使用鱼雷攻击远距离目标时,通常情况下,解算的目标运动要素有较大误差,对潜艇而言,目标位置散布于一定的区域之内,就无法将目标作为瞄准点来计算鱼雷射击参数。要提高鱼雷搜索捕获目标的概率,可利用鱼雷航程远、速度高的优势,设计了一种螺旋环套弹道,鱼雷沿目标运动方向做螺旋环套搜索,使鱼雷搜索范围尽可能覆盖目标散布区域。基于这种设想,提出了描述鱼雷螺旋环套机动搜索弹道的参数和确定方法,并对这种弹道进行仿真和分析,得出其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陶中华 《国防科技》2006,(10):39-42
多年来,传统鱼雷的速度一直被束缚在60米/秒以内,而伊朗海军在4月“神圣先知”军演中试射的新型“水下导弹”的速度却达到了100米/秒,几乎是现役航速最高的美制M K50型鱼雷速度的两倍,堪称“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潜射导弹”,能够击毁“水面或水下任何深度的舰艇”。军事专家认为,这种被称为“鲸”式的超高速水下导弹,实际上是一种与俄罗斯“暴风雪”鱼雷相似的火箭助推式超级空化鱼雷,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基于超级空化现象研制的超级空化武器,对伊朗封锁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水域将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直接威慑美航母编队。那么,什么是超级空化武…  相似文献   

11.
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南部和东南部,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为使这次战役达成预期目的,盟军采取了战略欺骗措施。如将一具带有假作战文件的“马丁少校”的尸体,空投到西班牙沿海,利用西班牙表面中立、实际与德国秘密勾结的关系,故意使希特勒得到这些文件,使其误认为美、英  相似文献   

12.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10,(16):38-39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本可以在应对诺曼底登陆作战时对盟军使用化学武器,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毒气战.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做法。他们的放弃让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捡回了性命。一直以来,以凶残著称的希特勒为何在此时选择“仁慈”成为一个不解之谜。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希特勒在一战中被英军毒气所伤的经历有关,似乎不愿他人也“复制”自己的中毒遭遇。  相似文献   

13.
设计与建造背景在“1935年驱逐舰计划”中的“部族”级设计方案面世不久,就招致了—些非议。这些批评者认为:火炮数量太多造成“部族”级舰体和吨位太大,而鱼雷数量则嫌不足(4座双联装120毫米主炮,1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而一种吨位较小、高平两用火炮数量较少、鱼雷武备较强的驱逐舰则更适合驱逐舰战术的要求。英国海军显然对这种观点感兴趣,所以对“部族”级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1937年初完成了新舰的设计。 1937年3月25日,英国海军订购了9艘驱逐舰(含分队指挥舰一艘),并以字母J打  相似文献   

14.
鱼雷投入海战,对军舰构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随着现代电子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自导鱼雷、线导鱼雷,使得水面舰艇,以及神出鬼没的潜艇再也不敢妄自尊大,掉以轻心了。因为,一条大型鱼雷就可以击沉一艘中型舰艇。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就是被英核潜艇用二战中留下的两条鱼雷击沉的。鱼雷的威胁迫使各国海军纷纷研究对付鱼雷的办法,从而有了五花八门的鱼雷诱饵,人们称之为“水下骗子”。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西洋争夺战中,德军实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盟军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德军潜艇进出基地必须经过比斯开湾的弱点,盟军重点加强了航空兵对比斯开湾的封锁。潜艇被困于基地内的德军当然不甘就此认输,德军潜艇司令官邓尼兹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用部分潜艇打飞机,掩护其它潜艇逃离。他命令对潜艇进行改装,安上两座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和一门37毫米半自动机关炮,企图依仗强大的对空火力,专门吸引盟军飞机与之作战,从而达到掩护其它潜艇通过比斯开湾海区的目的。这种改装的潜艇被称为“诱饵”潜艇。  相似文献   

16.
夏凉 《军事史林》2010,(7):54-56
自从1868年奥匈帝同的英籍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成功研制出第一枚鱼雷后,这种水中“爆破手”就以其非凡的作用和威力,在海战中大显身手,威风八面,战绩显赫。但是,鱼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发生了许多趣事。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提到“潜艇”这种装备时,相信绝大多数人脑海中出现的情景是一枚枚鱼雷从隐蔽在海水深处的这种无声黑色装备里发射出来,快速击中目标,目标受到鱼雷重创,逃遁或沉没。这一印象深深地定格在大家的头脑中,因此,许多人都会认为鱼雷是潜艇的利器。这种认识在这个导弹日显威力的时代并不奇怪,因为就连有些国家的海军也认为在潜艇上装备反舰或反潜导弹并不是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4,(2):70-70
鱼雷改变了主意 1942年3月的欧洲北海,天气冷得出奇,二战的战火却烧得正旺。这天,英国“特林涅达”号战舰与一艘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德国驱逐舰狭路相逢。德国驱逐舰很快弹药耗尽,只好掉头逃窜。满腔仇恨的“特林涅达”号则全速追击,并将一枚大威力的鱼雷送进了鱼雷发射管。当“特林涅达”号距离毫无还手之力的德舰不足500米时,鱼雷“嗖”的一声飞出了发射管。  相似文献   

19.
“海蜘蛛”反鱼雷鱼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雷通过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装备尖端的抗干扰设备,变得越来越聪明, 能有效地对抗软杀伤反鱼雷措施,从而成功地对舰艇实施攻击。此外,浅水复杂的水声环境,使舰艇防御来袭鱼雷的时间也更短。为应付现代鱼雷的威胁,德国阿特拉斯电子公司研制了“海蜘蛛”(SEASPIDER)反鱼雷鱼雷。“海蜘蛛”直径210毫米,长2260毫米,重115千克,采用主/被动自导,自导作用距离数百米,水下航程1000米,速度小于50节,可在潜艇工作深度内使用。雷上声呐具有主动、被动及拦截作战模式,水平和垂直视界范围大,采用多普勒处理的主动探测。战雷头采用全方位爆炸,以便更好地拦截迂回的鱼雷,1枚“海蜘蛛”能对抗1枚鱼  相似文献   

20.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庞大、意义深远且极具特点的一次登陆战役。由英美双方组成的盟军联合指挥总部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只有用计诱骗敌人,避敌锋芒,然后进行突然袭击,才有成功的希望。为此,盟军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欺骗、隐蔽工作,施展了种种疑兵之计,使德军错误地判断了其登陆时间、地域,从而达成了出敌不意、迅速夺取登陆胜利的战役目的。疑兵计划之一“:齐柏林”计划分散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盟军为了配合东线苏联红军的进攻,全面打击法西斯的军事力量,决定开辟第二战场。为此,盟军制订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