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65735部队特战营山地攀登训练场上,只见以前有恐高症的新兵袁艳青大喊一嗓子,纵身跃起,双手如钳般抓住绳索,紧贴崖壁,全身协同用力,宛若灵活的猴子般迅速爬上40米高的崖壁顶端。谈起小袁如何克服恐高症,从不敢进行山地攀登到现在成为攀登能手的转变,正在训练场参加训练的教导员孙波高兴地说,这要多亏了230医院组织的"心理辅导走进高危课目训练场地"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恐高症”的心理误区及危害。军事心理学研究认为,武器对人具有恫吓作用:作战双方利用一种或某些具有高强度杀伤力和破坏力的武器,可以给对方造成巨大的伤亡和威慑,使其陷入心理上的惊慌和恐惧状态。而在作战之前,有意识地大力渲染高新武器的打击效果,可以破坏对方整体心理稳定性、加剧精神负担、诱导恐惧心理,达成武器的恫吓作用。这样就使部分官兵陷入了高技术武器的心理误区,表现出“惟高”,即认为只有掌握高技术武器才能打赢局部战争,否则只能被动挨打;“畏高”,即对高技术武器感到束手无策。部分人认为,全天候、全方位、远时程、…  相似文献   

3.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其根本目的是为其实现“全球到达”、“全球存在”、“全球作战”的全球霸权服务。为早日实现这一目的,美国积极推动和倡导实施“数字地球”计划。200HD年2月,美国航天飞机“奋进号”在太空执行了“雷达地形测绘使命”,完成了地球  相似文献   

4.
赵利 《环球军事》2008,(21):1-1
自从“水门事件”以后,美国人便与“XX门”结下了“不解之缘”:‘拉链门”、“情报门”、“虐囚门”……这不,现在又出来一个“特权门”。10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称,伊拉克有关方面近日已经进入了审议驻伊美军地位协议的法律程序。根据美国和伊拉克谈判代表草拟的驻伊美军地位协议草案,驻伊美国军人将得到“充分保护”。布什政府则希望明年1月任期结束前尽快签署这一协议,以期给自己的四年任期增加最后一圈光环。  相似文献   

5.
苏立 《宁夏科技》2002,(10):25-26
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时报纸》等多种权威报透露,美国制定了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多种规模“、“多种战法”。本文综合归纳起来,美国“倒萨”有“三种规模”、“九大战法”。  相似文献   

6.
美国位于北美大陆,东西两岸有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作天然屏障,南北接壤的墨西哥和加拿大都是友好邻国,美国本土长期以来未遭受大规模外敌入侵。但“9.11”事件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朝野,美国人开始感到,各种潜在成胁正对美国“虎视眈眈”、伺机报复,还有比“无赖”国家更仇恨美国、在攻击时更不择手段的对手。一夜之间,“邻国”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意义,美国变得与许多国家“接壤”并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结束了关于是否孺要加强国境安全的争论。美军理论界也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防务构想,即在美军陆、海、空、  相似文献   

7.
李庆功 《环球军事》2008,(23):18-19
从地缘战略上看,拉美地区可谓是美国的“后院”,而原苏东地区则可谓是俄罗斯的“前庭”。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对俄罗斯的“前庭”肆意围剿,急欲吞并,而俄罗斯则在坚决捍卫其“前庭”的同时,一举包抄到美国的“后院”,闹得美国不得不“瞻前”而“顾后”。这场“前庭后院”争夺战以美攻俄守开打,现已转为美俄互有攻守,而且正愈演愈烈,日趋尖锐化、白热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1972年,是美国从越战泥潭中抽身的关键一年。为了使美军能够顺利撤出越南,同时也为了补充在北越“春季攻势”(美国称为“复活节攻势”)中受损的南越部队,提高其武器储备水平,加速越战“越南化”的进程,美国先后实施了“加大”计划和“超大”计划,紧急向南越提供武器装备。在“超大”计划中,美国与台湾当局之间展开了一次秘密的战斗机合作。近年来,随着美国有关台湾和越南战争的档案相继解密,这段原本掩盖在越战尘埃中的美台军事合作的细节也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由于中美撞机事件而引发的中美“黑客”大战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中一个叫做“中国红客”的网络组织自发地组织起国内众多网络爱好者,在同一时间向美国网站发起了攻击,造成许多美国网站被“黑”掉。中国的“红客们”通过自已的网络打击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虽然这次中美“黑客”大战,在网络战中是最低层次的,也许根本算不上网络战,  相似文献   

10.
说起核武器,今日世界当数美国的家底最厚,但是美国一直在叫嚷受到了核威胁。美国受到威胁了吗?美国受到的所谓“核威胁”又源于何处,听听美国人是怎么说的——2002年9月23日《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道格拉斯·帕斯特纳克撰文“美国自找核威胁”。  相似文献   

11.
金戈 《环球军事》2008,(16):22-23
作为当代军事领域中的—对老冤家,美国和俄罗斯最近一段时期闹得可真是不亦乐乎。这并不是因为哪个美国姑娘与俄罗斯帅哥的恋情引发了争风吃醋的“特洛伊”之战,而是因为美国起劲地拆俄罗斯的“篱笆”,并激起俄罗斯进军美国后院寻找平衡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又反过来刺激了美国,结果自然是双方你来我往,争锋不断。  相似文献   

12.
刘颖 《宁夏科技》2002,(7):22-23
2002年6月10日美国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宣布,美国有关部门逮住了一名企图用放射性“脏弹”袭击美国大城市甚至是首都华盛顿的美籍“基地”组织成员,挫败了一起恐怖分子的阴谋。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中国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有美国媒体称这是针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亮剑行动”。孰不知,早在40多年前,美国就以“中国发展远程弹道导弹”为借口,启动了一套代号“卫兵”的导弹防御计划,其声势之大不比后来里根政府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差多少。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6月10日宣布,美国有关部门上月逮住了一名美籍“基地”组织成员,从而挫败了一起恐怖分子企图用放射性“脏弹”袭击美国大城市甚至是首都华盛顿的阴谋。这一消息令美国公众震惊不已。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基地”组织多次扬言要对美国发动报复性袭击,美国政府也多次发出“狼来了”的警告,但“狼”毕竟始终没来。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已对此类警告感到麻木甚至厌烦。而阿什克罗夫特的宣布就像一颗炸弹,使美国人稍有放松的神经重新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不死鸟”是美国的一种导弹。有一天,6枚“不死鸟”不慎葬身海底,成了“死鸟”,引起了美国军方和朝野的极度恐慌。“不死鸟”的“死亡”时间是1979年9月14日。这天,北大西洋的波涛汹涌不息,拍打着一只钢铁巨兽——美国最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约翰·肯尼迪”号。宽阔无垠的海面上,舰只来来往往,一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变。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后,布什政府根据国际安全环境的巨大变化,以美国主导世界秩序为目标,加快了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调整重点强调了美国的本土安全、明确大国塑造思想、调整了反恐策略、加快建军模式转型、制定了攻防兼备的核战略和重新定义军事同盟。总体上,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是以“先发制人”为核心,具有鲜明的“霸权性”、“示范性”和“刺激性”,挑战现在的国际法和准则,加剧了国际体系的安全困境,使得世界更加不安全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陈辉 《华北民兵》2004,(9):54-55
日本步美国后尘,也重弹“中国威胁论”,居心显然很险恶;一贯追随美国的菲律宾在伊拉克提前撤军,打了美国一个“闷棍”,使美国哭笑不得;美国军演、邀请台军上航母训练,都是冲着中国,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朝鲜研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也许是被大国逼得无奈之举,“州官能放大火,百姓也就会点小灯”;印度筹划成立太空司令部,提醒世人面对未来的“星球大战”,各国要未雨先备伞。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9.11”事件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报告。这些报告反映出,美国提升了情报工作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地位;美国情报界针对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谋求“情报优势”。“9.11”事件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冲击,使美国决策层对国家安全环境和安全战略重新进行了审视和评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主要有:2001年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02年先后公布的2003财年《国防报告》以及《国家  相似文献   

19.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恐战争,对涉嫌制造“9·11”事件的本·拉登及其领导的“基地”组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基地”组织几近土崩瓦解。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恐怖分子是不愿善罢甘休的。他们发誓要同美国斗到底,并且扬言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报复美国。恐怖分子的威胁并非危言耸听,最近搞得美国人心惶惶的“脏弹”就是恐怖分子们可能用来发动恐怖袭击的“撒手锏”。  相似文献   

20.
冷战期间,威慑战略一直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冷战后,由于全球形势的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明显地将重点放在了“预防性防务”上。但无论美国作出何种努力,总是无法制止新的“威胁”的形成。而新的“威胁”一旦出现,美国仍需采取威慑手段,扼制其发展成对美不利的武装冲突。例如1993年的“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