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江苏省沛县张寨镇桥窝村青年民兵丁可,出生在微山湖畔,他一边习武,一边笔耕,先后在《新华日报》、《诗刊》等刊诗1500多首。  相似文献   

2.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一首传唱了50多年的歌谣,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硝烟滚滚的抗战岁月,带到山东省的最南部微山湖。今天的微山湖一带,再听不到当年的枪炮声,但是铁道游击队的传奇,不管经历多少年,在人们心中始终是历久弥新。 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笔者叩响了位于山  相似文献   

3.
我是《中国民兵》的老读者,也是忠实读者。那1993年,我担任村民兵营营长,在镇武装部开会时,发给了我一本当年第3期的《中国民兵》,我翻开一看,觉得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相似文献   

4.
能够爬格子做文章,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次是10年前,我跟随首长到基层编兵单位检查营连部建设情况,一名乡镇武装部部长拿出他发表的文章让我们看,都出自《东北后备军》杂志。可就那么一眼,让我对这本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返程时还特意带回了几本。那是我第一次结识《东北后备军》,内心深处便多了一份向往,梦想着能让自己的作品也能登于杂志之上。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收到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兵团建设》。当看到“寻找创刊号”的启事后,我惊喜异常!因为我收藏了《兵团建设》的创刊号,而且从创刊号至2007年第三期《兵团建设》,共计91期,一期不少!厚厚的一摞《兵团建设》,像我的一位位挚友,与我朝夕相处,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中诞生的著名歌曲《松花江上》令人心碎肠断,仿佛使我们看到,‘在阴沉天空的背景下,在逃难流亡的人群中,有人深情悲愤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相似文献   

7.
亲朋好友聚会时,常有人问我:“志宏,你现在也是个小名人了,你老实告诉我,这些年来你成长进步快、家庭致富快,这么顺一定有贵人相助吧!”每当这时,我总会坦诚地告诉他们:“是的。我结识了‘贵人’,那就是《中国民兵》”。  相似文献   

8.
金蝉脱壳     
张旭  仲辉 《国防》2009,(11):69-70
金蝉,即夏天在树上叫的"知了"。它在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但形体却保持不变。将其作为一种计名,由来已久。如《幽闺记》言:"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西游记》第二十回:"却说那行者、八戒,赶那虎下山坡,只见那虎跑倒了,塌伏在崖前。行者举棒,尽力一打,转震得手疼。八戒复筑一耙,亦把耙齿迸起。原来是一张虎皮,盖着一块卧虎石。  相似文献   

9.
我真正接触《中国民兵》是在2000年,那时我对民兵工作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自从读了它,对我开展民兵工作真是大有好处。开始时,爱人见我经常拿着《中国民兵》看,就唠叨起来,说那书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点《知音》、《读者》之类的!  相似文献   

10.
互动     
寒凌 《环球军事》2012,(1):71-71
日亦可观 因为离国家图书馆很近,所以我经常在闲暇的时候去那里翻书,那里有很多新的杂志。当好奇心蠢蠢欲动的时候,我就开始四处溜达,在书架问流连。一次偶然的驻足,让我注意到了《环球军事》,不是它有多么亮眼,实在是它过于破旧。料想可能是去年的吧,但是走近翻看,才发现是最新的一期。封面早就起毛,纸张变得非常柔软,中间有缺损,心想谁那幺不小心,不爱惜书呢。  相似文献   

11.
赵倡文 《中国民兵》2010,(10):60-61
与三位战士谈读书,使我生出许多感慨。第一位战士比较喜欢经典,他说这段时间正在读《道德经》,交谈中他总爱引用《道德经》中的句子,我问他知不知道何谓道、何谓德?他很茫然,听完我的解释,他讪讪道:"你读书也读得太仔细了吧!"第二位战士最近对《水浒》着了迷,他说自己已把《水浒》通读了两遍。听着他侃侃而谈,我问他通读了两遍,是否认得其中的每个字?他愣了一下,  相似文献   

12.
我的老朋友——收音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手电筒外,收音机可是一件真正的家用电器。我课余的乐趣除了打猪草之外,就是听收音机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小说的情景,随着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的声音,把我带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我的思绪也仿佛跟着战场的锣鼓声和呐喊声穿梭于时空之间。  相似文献   

13.
70多年前,电影《大路》主题曲《开路先锋》唱出了工人阶级的豪迈:“我们是开路先锋,不怕那关山万千重……”。  相似文献   

14.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06,(3):53-53
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学员们的感受却是丰富的,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兵团建设》写意 7天里,我的笔触没有我的感受丰富,我想在《兵团建设》举办培训班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意”——关于兵团与团场,关于杂志与写作,关于编辑与通讯员……而《兵团建设》中美的细节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我把珍珠串成一个整体,以表达喜爱之情:《兵团建设》的《特别策划》让我们倾听《建设之声》,在《要事评说》中走进《建设专稿》细读《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新型工业化之路》。打开《文明窗口》,拉近《建  相似文献   

15.
战友,你见过祁连山吗?你去过祁连山吗?你在祁连山中真正生活过吗?对,我说的祁连山,正是已故著名作家徐迟名作《祁连山下》、著名电影艺术家张勇手导演的影片《祁连山的回声》中的那座著名的大山——祁连山。我吗?去过见过,而且在山中生活过。我遥远的幸福,正是从回想起祁连山开始的……那是我军旅生活的最初,更是我人生真正的开始。我认为真正的美的教育,一定是美的经历与这个经历痛彻的体验之后的获得,这个获得不是一下子给你一部黑格尔  相似文献   

16.
林建立  李金华  巢琨 《国防》2001,(1):29-29
凡看过电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人,无不为影片中主人公林则徐那坚强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笔者正是带着这样的钦佩之情,专程寻访了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原为林则徐祠堂,始建于1905年。1961年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辟为林则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  相似文献   

17.
张燕 《兵团建设》2007,(9):53-53
我是一名团场政工员。当我看到《兵团建设》杂志编辑部刊登的寻找创刊号的通知时,心中无比激动。第一次阅读《兵团建设》的情形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记忆的闸门也由此打开……  相似文献   

18.
心随路转     
最近看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美国社会活动家克里斯朵夫·李维的事迹让我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一片树叶,纵使已到深秋,依然恋恋不舍紧握着枝干挣扎着不愿落下。因为它对母体有着深深的眷恋,它愿为母体的繁茂贡献一份力量,就算终将远离,依然有深深的思念。我想之于始《东北后备军》的读者,我们对杂志的情感也便如此,不管天南地北,无论人在何乡,心中难以忘怀的便是那有关于杂志的人与事的情节。如果说我是一片树叶,那么这片树叶,已经随着《东北后备军》这棵大树,度过了不只一个秋季。  相似文献   

20.
落实要老实     
章立品 《政工学刊》2005,(11):35-35
翻翻《军队基层建设纲要》,里面使用了20多个“落实”。这既说明了这些工作的重要,必须项项落到实处,也说明了这些工作落实的难度,必须处处加以强调。综观一些领导机关抓《纲要》落实情况,笔者认为,这落实、那落实,只有老实才能真正落实,否则落实难免变成落空。既然提出这个命题,就毋庸讳言现实中确实存在抓《纲要》落实不老实的现象。试举几种表现:其一,不是认认真真照着去抓,而是打折变通、投机取巧。贯彻《纲要》总想着找诀窍、走捷径,不可或缺的工序也偷工减料,结果变通成了变相;满足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把功夫下在没有多少实际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