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周亨祥孙武不见名于《左传》,曾在历史上引起有无孙武其人的争论。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后,孙武之有无的疑案才算澄清。但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至今仍是个迷团。人们在分析论证一事物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前...  相似文献   

2.
孙膑其名     
孙膑是我国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的子孙,是继孙武以后在战国中期出现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史记·孙子吴起传》载:孙膑曾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庞涓才能  相似文献   

3.
“势”是我国古代兵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春秋末期的兵圣孙武在其名著《孙子》兵法中曾经以《势》为篇名对“势”作了专门论述。战国时期的孙膑也以“贵势”而流传于世,1972年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就有一篇名为《势备》的。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  相似文献   

4.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在历史上与孙武并称为孙子(即齐孙子),生卒年月不祥,大约与商秋、孟子同时代。其名是因遭迫害受膑刑(即砍去膝盖骨)而得之。孙膑系孙武后世子孙,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尤其在军事伦理思想方面,有不少创新。《孙膑兵法》是研究孙膑军事伦理思想的可靠史料。一、“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孙武建构了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目标体系,并就如何实现“安国保民”之目的,提出了“恃守”、“善攻”、“慎战”等一系列战略原则。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这一思想,在举兵用…  相似文献   

5.
汉简两《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出土一大批竹简.这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罕见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研究的一大盛事.因为在这批竹简中,大部分是兵学著作,除现有传本的<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重要先秦兵书外,久已亡佚的<孙膑兵法>也被发现,还有<墨子>等著作中的一些论兵散篇.如此多的古代军事文献集中出土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尤其是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出土,更是为<孙子兵法>研究开启了划时代的一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春秋末期的孙武和战国中期的孙膑,都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同被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尊称为孙子。长期以来,这两位卓越并且是同宗的大军事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极不相同的:孙武以其精深的兵法流芳千古;孙膑则以堪称军事指挥杰作的马陵之战扬名百世。  相似文献   

7.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对军事伦理的重视与发展。从“安国保民”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伦理观、从“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到“人为贵”的治军伦理原则、从“五德”到“知道”的将帅武德修养、从“君命有所不受”到“御将,不胜”的军人道德选择、从“众陷于害”到“战日有期,务在断气”的军事道德环境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孙膑与孙武的军事伦理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8.
《商君书》又称《商子》,旧题“商鞅撰”,汉代29篇,现实存24篇。据考证,该书有些是商鞅的著作,有些则是出于商鞅一派法家之手,可以说是商鞅学派著作的集锦。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公族,名公孙鞅,辅佐秦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后被封于商,称商君.亦称商鞅。商鞅不仅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个大军事家。荀子曾将商鞅与齐国军事家田单并论,赞其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汉书·刑法志》又说:“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它们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的武装夺权斗争和各个国家进行封建统一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和激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孙子(即孙武)和孙膑所在的吴国和齐国都是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封建生产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孙膑兵法·擒庞涓》,以战例的形式记述了战国时期齐魏"桂陵之战"孙膑智斗庞涓的作战经过.整个战役通过孙膑三次用计,经过两军对峙、南下平陵、攻打平陵、西进大梁、桂陵设伏等阶段,最终"擒庞涓".文中虽未言及用兵之道,却反映了孙膑超群的指挥才能和精深的用兵计策,体现了《孙武兵法》的理论精华及"二孙子"内在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珏 《军事历史》2013,(3):53-58
柏举之战被认为是孙武参加的唯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战争,但对孙武究竟是以何身份参与了柏举之战,以及战争初期吴军的行动是否具有出敌不意之效,论者仍持说不一。通过检索与此相关的《左传》、《史记》等史籍,较为可靠的是孙武以"吴将"身份参与此战,而吴军的行动也并未对楚构成出敌不意之效。此外,《孙子》一书在舍事言理、辞约意深之处颇为难解,若以"言兵事委屈详尽"的《左传》来解读之,便可虚实参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马梅 《国防》2006,(11):83-84
战国中期,出现了一位身残志坚、独步千古、名垂青史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谋略家,他就是在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军师孙膑。身残志坚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子孙,出生在齐国的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之间,生卒年月不详。根据有关史料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与商鞅、孟轲同时。孙膑曾与魏国将军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同习兵法。庞涓学成之后,下山投奔魏国,深得魏惠王重用,被任为将军。可他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担心孙膑受到魏惠王重用。因此,秘密派人把孙膑召到魏国。孙膑赴魏之后,庞涓寻机对他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造成…  相似文献   

13.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14.
在讲古汉语法“名词作状语”的时候,许多人都用到《史记》里“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鸿门宴》)、“高后儿子畜之”(《齐悼惠王世家))和“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等作例证,认为其中的“兄”、“儿子”和“客”,应分别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像对待儿子一  相似文献   

15.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失传一千七百余年的《孙膑兵法》,曾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十五年来,对《孙膑兵法》的研究日益深入,见诸出版的专著有十余种之多,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不下数十篇。很多专著和文章都论及《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少精到的见解。显而易见,这是个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史”最早是指一种特定的人。篆文“史”字写作“■”,“■”即右字,指右手。《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这里把“史”从字形结构上作了会意的解释。“记事者也”就是“史”字的本意。“史”原本是神职的人,如祝史、卜史、巫史等,他们都是构通人和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职官。齐太史记崔杼、晋董狐记赵盾的故事,以秉笔直书为后人所称颂,恐怕同他们的职业性质有关。因为要对神虔诚、负责,就必须作忠实的记载。《孟子》开始,赋予“史”以“史事记载”的内容,但普遍用于表述“史事记载”的则是魏晋以后的事。司马迁写的书,原来没有正式的书名。东汉荀悦(148—209)的《汉纪》卷14中,才把司马迁的书称《史记》。《三国志·王肃传》也称《史记》。《新五代  相似文献   

17.
一部全面阐述春秋战国间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的生平业绩和思想理论的著作《孙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已经由南京大学生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分为十四章,洋洋四十余万言。前面冠有五幅传主事迹的彩色工笔画和两幅战争地图,后面并附有传主的生平大事年表和文献资料索引。在当前孙子学研究的热潮中,本书的出版必然会引起军事界和学术界人士的瞩目关注。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军(广羊),由鬼谷子创建,自任校长,又任讲师。军(广羊)遗址在今河南省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蒙山中。现存古迹有水帘洞(鬼谷洞)、孙膑洞、毛遂洞、庞涓洞、舍身台等12处。鬼谷子名王蝉,又名王诩,号鬼谷,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与孙膑之祖父孙武子是至交好友,曾为孙武保存《孙子兵法》手稿,  相似文献   

19.
军事文摘     
孙子兵法在国外《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唐朝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家鼻祖”;将《孙子》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从八世纪到今,日本研究《孙子》的著作不下百余种。清乾隆年间、《孙  相似文献   

20.
兵胜之道     
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注释】①篡卒:即选卒,经过挑选的精兵。篡,借为“选”。②利:锐,这里指军队战斗力强。③德:这里指军队的政治素质。④道: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指对军队的管理教育。⑤亟归:尽快回来,这里指速战速决,早日结束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