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柯江宁 《环球军事》2013,(18):32-33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报道,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罗伯特·科勒空军上将于近日在华盛顿早餐会上对记者说:“在未来几年,我们知道必定会出现某种具有渗透性的间谍飞机,五角大楼需要一款新型隐形飞机能够突破世界上重兵把守最严密的领空,挖出其秘密。”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初,CIA总部决定让伊朗情报站的负责人乔纳森·班克斯暂停职务,“带薪休假”。此举又让乔纳森‘班克斯登上了报纸头条。现年46岁的乔纳森·班克斯算得上CIA历史上的“传奇”。在为CIA效力的20年里,他曾经创造了多个第一,例如:他是第一个在巴基斯坦家喻户晓的美国间谍,第一个被召回的海外情报站站长,同时也是第一个遭到全体下属抵制的间谍头子。从2010年至今的短短4年里,乔纳森至少先后两次登上报纸头条,成为了迄今为止曝光率最高的CIA间谍。  相似文献   

3.
近日,美国海军“无瑕”号间谍船在我南海水域不光彩的行为曝光后,不禁使人们回想起历史上美国间谍船的种种糗事。在世界军事斗争的大舞台上,美国间谍船就像表演灰色幽默的小丑,经常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世界军事斗争剧情添加笑料。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间谍船,能够像美国间谍船那样以“大无畏”的精神前赴后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雷人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篇中说道:“死间者,为进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之于敌。”其意思就是说,有意散布假情报,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的间谍,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双面间谍”。以色列的间谍机构秘密情报局(也称“情报特殊使命局”或“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是以色列负责情报搜集、政治行动和反恐活动的情报机构,素有以色列的“中央情报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庞大的间谍队伍里,曾经活跃着一大批著名的女间谍,如第一个获取美国核情报的扎鲁宾娜,成功地建立了意大利间谍网、有“间谍王国女沙皇”之称的安琪娜。在这支队伍里还有苏联著名作家佐娅·瓦斯科列斯卡娅。作为作家的她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她长达38年的间谍生涯却鲜为人知。 骑自行车的女特工 佐娅·瓦斯科列斯卡娅于1907年4月28日出生在图拉州的一个小城里。1921年,年仅14岁的小佐娅凭着一腔热血,不顾父亲的  相似文献   

6.
方亮 《环球军事》2010,(24):52-53
许多话题可以作为2010年的军事主题,而“间谍”绝对是其中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年初以色列摩萨德对哈马斯高官马巴胡赫的暗杀为全年的“间谍秀”开了一个好头,而俄美间谍案则贯穿整个下半年,成为整场秀最为华彩的乐章。时值年底,《谍海风云》栏目为您挑出5起2010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间谍案,帮助读者们把脉2010年谍海暗战。  相似文献   

7.
《环球军事》2013,(1):66-67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曾经看过一部或多部间谍电影,阅读过不少间谍小说,但却很少有人与神秘世界的特工或间谍打过交道。因此,他们并不知道现实中的真正间谍与电影中的间谍“伯恩们”和“邦德们”有多少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就像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一直无法接近事实,但却一直想打探清楚这个事实。近日,英国记者彼得·泰勒有幸获准采访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将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走近现实世界中的“特务”,以一窥真正的间谍世界。  相似文献   

8.
说到间谍,人们往往想到那些深入对方内部,刺探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还有一类间谍更让人觉得神秘莫测,这就是飞行间谍——侦察飞机。臭名昭著的“黑小姐”——U-2高空侦察机飞行间谍家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黑小姐”,它就是 U-2间谍飞机。U-2的机翼很长,它的翼展为31.39米,机长只有19.2米,机翼的长度远远超过了机身的长度,又宽又长的机翼,使飞机拥有巨大的升力,再加上它的通体都呈黑色,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黑小姐”的雅号。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时值俄罗斯反间谍组织成立90周年之际,俄联邦安全总局等机构在莫斯科俄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举力、了名为“反军事间谍行动90周年”展览活动,其中首次披露了充当美国间谍的前苏军少将波利雅可夫在1988年被判处死刑时的受审情形,在西方情报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波利雅可夫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还鲜为人知,然而,他却是冷战时期西方“最成功的间谍”。美中央情报局第十六任局长沃尔西就曾自豪地说:“冷战时期所有的美国秘密特工中,波利雅可夫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0.
1942年,纳粹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曾发出一道必杀令,追杀一个活动在法国的“瘸腿女间谍”,因为盖世太保把她视为所有盟国间谍中的头号危险分子,因此欲将其处死而后快。二战结束64年后,这位名叫弗吉尼亚·霍尔的美籍英国间谍的传奇功勋,在被长期湮没之后终于得到了迟到的褒扬。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印象中,间谍绝对是身怀绝技、机智无比的神秘人物。然而,事实并非都是这样。在浩瀚的谍海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令人哭笑不得的外行间谍,印度公主努尔·艾娜雅特·汗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出身名门的间谍 1915年,努尔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王公家庭,幼年移居法国,讲得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1940年法国战败后,努尔随家人一  相似文献   

12.
“间谍”一词,渊源于“谍”——这是中国古代对侦探人员的通称。《说文解字》载:“谍,军中反间也”。“间”字最初指敌人的弱点、罅隙。“谋知敌情,而乘间隙入之也”,正是谍的目的。①后来“间”和“谍”复合成一个词,古人则把使用间谍的行为简称为“用间”。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个时期,台湾的“泄密风暴”愈刮愈烈,台湾的情报“鼹鼠”也不断露出尾巴。这使得台湾情报机构又一次很不体面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台湾虽小,但特务最多” 的确,台湾可能是世界上间谍比例最高的地区,而所有这些间谍和从事情报工作的庞大群体都隶属于一个神秘的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台湾秘而不宣但又臭名昭著的“国防  相似文献   

14.
9.11事件揭穿了一个美国神话 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数架民航客机,将其用作“超级巡航导弹”一举摧毁纽约世贸大厦并重创华盛顿五角大楼,从而打破了美国情报机构无所不知和防空体系滴水不漏的神话。通过这场悲剧,美国军政当局猛然意识到,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貌似刀枪不入的防护伞,原来是可以从下面钻进来的。  相似文献   

15.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3):116-117
中情局前特工杜安尼·科拉瑞奇组建了一个私人间谍组织,而该间谍组织被外界戏称为“迷你型中情局”。组建私人间谍机构科拉瑞奇出生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共和党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就加入中情局从事驻外特工工作。1981年,科拉瑞奇成为了中情局拉丁美洲分部负责人。5年后,科拉瑞奇又协助中情局组建成立了中情局反恐中心。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然认为,苏联上校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是历史上对西方国家最有价值的间谍。他向英美情报机构提供了大量有关苏联战略导弹研制的情况和其他军事技术文件,可以说是间谍中的间谍。这一间谍案俄罗斯人至今记忆犹新。记者采访了英国历史学家奈杰尔·威斯特。为了研究“佩尼科夫斯基事件”,威斯特被特许可以查阅英美情报机构的档案材料,他因此成为这一间谍案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朱竟成 《环球军事》2008,(16):15-15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正在北京举行。全世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体验体育带给我们的激情、活力、友谊和梦想。然而,正如西谚所说的“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体育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大餐的同时,也可能浑然不觉地被某些间谍机构和情报组织所利用。  相似文献   

18.
岳小光 《环球军事》2014,(16):64-65
罗宾·史蒂芬斯是二战期间英国军情五处的间谍审讯官,因为右眼总是戴着一副单片眼镜,甚至连睡觉时也不愿取下来,由此得名“鹰眼”。据说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疯眼”穆迪就是参照了史蒂芬斯的形象。不过史蒂芬斯这个现实中的“疯眼”却有着一个在外人看来褒贬不一的“绝活”——他能够不需要任何身体接触就能让落网的德国间谍说出一切。据说,他曾用5年的时间,先后审讯了500余名间谍,这个记录直至今日也没人能够打破。对当时的德国间谍而言,被英国反情报机构抓获只是噩梦的开始,真正惊恐的是接受史蒂芬斯的审讯。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22日,即将于8月份进驻日本横须贺港的美国海军“华盛顿”号航母(CVN-73)在从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域向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基地航行途中,突然发生火灾,经过全舰官兵的奋力扑救,终于在2个小时后将大火扑灭,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的核安全事故。这次美国“华盛顿”号航母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背景和时机发生火灾,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的中美关系的话,这个词可以是“探索”。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取决于华盛顿和北京的良好关系,但两国都仍在“探索”双边关系的本质和伸缩度。中国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近日访问华盛顿,并同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举行会谈,双方探讨了增进双边关系的可行途径。尽管此次访问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美关系,但却表明这两个太平洋地区大国有建立和平合作关系的决心。此次访问还沉重打击了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旨在遏制中国的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