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兵团建设》2014,(6):46
正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他广纳世间各类贤士人才,让他们都成为自己的门客,成为齐国的"智囊团"。因此一时间,普天之下的贤才们纷纷投靠于他,高峰期曾达3000人。这一状况让当时强大的秦国感到非常害怕,他们深知贤才们的厉害之处。为了阻止这一状况的发生,秦国使了一个离间计,让齐王猜忌孟尝君,然后将其降职,取消了他的宰相职务。失去相位后,原先那些门客便在几天内纷  相似文献   

2.
比武竞赛场上,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赛结果出来时,"常胜将军"却榜上无名,顶替他的竟然是入伍才一年的大学生士兵……在沈阳航空兵某师,大学生士兵们正在各个岗位上成长成才,他们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初入军营一个个问号被拉直之后的坚定。  相似文献   

3.
内务潜规则     
在营造出“内务好才是真的好”的氛围后,班长们借助教你叠被子施展他的权威。班长说怎么叠你就怎么叠,教与被教的格局就这样轻松地形成了。内务俨然一副权力话语的面孔。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目前,日本的一些年轻人为了能够把握自我,确认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或是让情人和朋友了解自己,他们不惜花上一笔钱去调查所或侦探社,委托别人调查自己,然后让别人告诉他自己是怎样的人。看了这篇报道,我为这些年轻日本人的明智做法叫好。尽管这些花钱请人调查自己的人,因为拼命挣钱而迷失了自我,而后又拿钱去寻找自我,这或许是他们的一种无奈。但至少反映他们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我”,以便使他们在弱肉强食的激烈竞争中,找准位置,把握自我,抓住先机,取得成功。然而,我们的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迷失了自我,却又不愿意找…  相似文献   

5.
数年前,我有一位好友突然辞去了公职,他说要趁自己年轻没有什么负担去深圳闯一闯,一帮好友见他去意已决,也不阻拦他,只是忙着帮他筹集经费。对此,好友婉言谢绝了,他说钱带多了,就没有紧迫感,不利于创业。他说自己只是带着自己的学识便可,别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不带。他还说自己有本事的话,只要能到达深圳便可,如果没有本事,就是带再多的钱也有用完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我讨厌!被煤体贴上“80后”标签的战士对他的顶头上司——他们的班长工作中不科学做法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这在早前不可想象,你不得不感叹,时代变了。那么就别皱着眉头,让我们大度地虚心地,倾听我们时代的军营来自战士最真诚的声音。或许战士们的“我讨厌”,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  相似文献   

7.
老丁身上有许多谜:他只有小学学历,却敢跟大学教授较真,他研发改进的一系列教练仪器让专家教授们为之惊叹;他虽说是一个兵,却当了10年艇长,操艇技术在全水警区无人不夸;他是全海军45个港岸教练室中唯一的兵主任,海军司令员视察后表扬他能干,有头脑,还提议就在这里召开海军系统的现场会,让他介绍经验……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原谅     
有一次,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那是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的劳动成果。随后,爱迪生让一名年轻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另一个实验室。这名学徒从爱迪生手里接过灯泡,IJ~L,翼翼地一步一步走上楼梯,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紧张,手也禁不住哆嗦起来,当走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最终还是掉在了地上。  相似文献   

9.
他不曾在训练场拼杀格斗,不曾站在领奖台上风光无限,不曾与神枪手、比武星相伴,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和他息息相关。哎!你还别不信,不管你职务有多高、军事技术有多好,总不能不吃饭吧?要吃饭就少不了他——给养员。战友们,你可别羡慕他每天上街,其实干他们这行也不容易,不信让我们一起——  相似文献   

10.
国际     
索马里年轻海盗可能被大赦。据外电报道,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表示,愿意对年轻的海盗予以大赦,以结束索马里附近海域的袭击事件。他说,索马里政府一直在间接通过长老们与海盗谈判,海盗们不会自动停止劫掠活动。马哈茂德表示,他希望为年轻的海盗提供其他的谋生方式。但是,大赦的对象不包括海盗团伙的首脑人物,这些人从劫掠活动中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润,其中一些人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位老人将要离世时,将他的四个儿子叫到一起。老人未曾说话,先拿出一把筷子,分给每个儿子一根,要他们将筷子折断。四个儿子分别很容易地就将各自手里的筷子折断了。此后,老人又将另外四根筷子捆在一起,让儿子们折。结果,四个儿子谁都未能将那一捆筷子折断。这时,老人说话了。他讲了一个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要儿子们在他去后加强团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2.
渔王的儿子     
正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却非常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捕渔技术都很平庸。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  相似文献   

13.
正十三师红星学校有这样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她总是亲切地称每一位学生为"宝贝",谈起自己的学生她总是将他们称呼为"我的孩子们……"在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淌着浓浓地亲情,这个广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名叫崔国荣。崔国荣常笑称是一位年轻的"老"教师。从19岁走上讲台,至今已经有21个年头,不管是教幼儿园里牙牙学语的小朋友,还是十一二岁任性顽皮的小学生,崔国荣不停地改变自己,她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索着,练就一身本领,只为不辜负学生与家长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他们怕,不是他们怯懦、不是他们胆小,而是他们在乎。在乎自己的成绩和失误,在乎班长的看法,以及在乎班长看法背后所代表的这支军队对自己是否接纳、肯定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老百姓夸他,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秋天满架的葡萄多得数不清;同事们敬佩他,说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刻总能站出来。他,就是优秀退伍军人、河北省阳原县要家庄乡专武干部、牛蹄庄村党支部书记焦福忠。种植葵花,为群众找到致富路焦福忠1995年退伍返乡后,一直在要家庄乡从事武装工作。虽然离开军营已经17年,但军人本色不丢,军人作风不改,讲话干脆利落,办事雷厉风行。2003年7月,乡党委让他兼任牛  相似文献   

16.
《兵团建设》2013,(6):53
在纽约的第五大道,有一家复印机制造公司,他们需要招聘一位非常优秀的推销员,老板从数十位应聘者中初选出三位进行下一步的考核,其中包括来自费城的年轻姑娘安妮。老板给他们一天的时间,让他们在这一天时间里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可是,什么事情才最能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军营民谣步入第十个年头。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歌,哪怕你在封闭的军营里。抗战时期是《松花江上》、70年代是《十五的月亮》、80年代是《血染的风采》、90年代是《我的老班长》。1996年,小曾一首《我的老班长》拉开军营民谣帷幕。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方式诞生,它改变了清一色只有集体而忽视个体的音乐表达方式,让音乐由集体指向个体,一种更接近生活的真实,更细腻更人性化的娱乐样式让刚性的军营更柔软。小曾之于军营民谣,犹如邓丽君之于内地流行音乐,崔健之于中国摇滚,老狼之于校园民谣。由于他的坚忍和努力,他由早期军营民谣灵魂人物之一一跃成为军营民谣的领军人物。10年来,军营民谣是一茬一茬兵们的情感寄托。军营民谣为他们提供一个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情感宣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他们按照自己对军营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呢喃、低吟或哼唱着自己与军旅时空的每一个对应关系。这些歌声,注定成为他们嘹亮军歌时代罅隙里萦绕不去的声部。军旅经历和军营民谣一起深深地烙在90年代当兵人的记忆深处。多年后,当他们回忆起军营,新兵连和一首首让他们感动的军营民谣歌曲是绕不过的记忆符号。那是他们自己的歌和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10年前,军营民谣还是一张有青春痘的脸,10年后,青春痘的痕迹已经岁月抚平。军营民谣10年之际,《解放军生活》给它画像作传,以此向那些军营别致表达方式表达我们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在2015年1月9日播出的《中国好歌曲》第二季第二期节目中,一位熟脸选手登上舞台,他深情演唱了一首《恋人》,让推杆与他四目相对的刘欢、羽·泉都大为惊讶,露出老友相见的惊喜。不少人还记得他叫罗中旭,20年前,曾经有一首《星光灿烂》风靡一时,20年过去了,罗中旭去哪里了?为什么会以一个老牌歌手的身份"屈尊"来到一个选拔唱作人的舞台?最后为何又选择了似乎与他最"不搭"的蔡健雅?一连串问题让观众迷惑。近日,罗中旭为《星·美文》栏目撰文,一抒多年来自己的想法与心绪,他认为,作为一名歌手的艺术生命有限,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优秀的音乐创作人,为听众留下更多作品,这也是他来到《中国好歌曲》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即将拉开帷幕。为了减少指战员们因头部负伤受感染的概率,参战部队必须剃光头。可有些参军不久的战士和从敌人那里投诚或被俘虏过来的士兵,怕影响自身形象,坚决不愿意剃。邓小平得知此事后,就给各级指挥员说:"领导干部带了头,啥事都好办,决不能用行政命令那一套。"他首先身体力行,在全纵队团以上干部动员誓师大会上,笑眯眯地拿起一块围布围在脖子上,让理发员把他的头剃成光头。参会的各级指挥员见状,也都自觉地将自己的头剃得锃亮。  相似文献   

20.
1996年11月,组织决定把我从某旅政委调到日喀则军分区任副政委。到日喀则报道的第四天,我就带着工作组到了最边远的边防某团。在这个团二连,一个叫张清甫的四川籍志愿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他在连队已经干了13年,即将退伍。刚入伍时,他头发又黑又密.没过两年头发就掉得差不多了。我问他,你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现在要退伍了,有什么想法?他说:“没什么想法,组织叫走就走,让留就留。”我又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我的愿望是将来长满黑黑的头发。”我想:自己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就这么难受,战士们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很多人还落下了无法治愈的高原病,但他们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却显得那样乐观、那样平静。我是一名领导干部,还有什么理由不干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