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2.
军事文摘     
长征何耐确定落脚陕北红军长征途中落脚陕北,是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于1935年9月18日占领哈达铺后,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有苏区存在,中央领导人作出的抉择,而在同年9月28日榜罗镇(属通渭县)政治局会议上正式确定的。(摘自《瞭望》)  相似文献   

3.
肖甡 《军事史林》2013,(9):10-14
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它是党中央和长征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尔后成为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大本营。在创建陕甘边苏区的斗争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经受了各种战斗和考验,以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献身精神,成功地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相似文献   

4.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重要一战劳山战役詹大南1935年10月进行的劳山战役,是著名的直罗镇战役的前奏,是红十五军团献给即将胜利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见面礼。它是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第3次“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学界关于西北苏区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西北苏区应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应充分肯定陕西省委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同时指出其失误;正确评价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要会议的作用;刘志丹并没有给长征中的红军送信;上世纪30年代陕甘武装起义不应称为"兵变"、"兵暴"。  相似文献   

6.
1933年春,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的刘少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进入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他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为巩固和加强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发展工人运动和红军力量、领导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领导苏区人民支援前线斗争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实录了刘少奇在中央苏区工作中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7.
天下事     
江泽民 刘华清 张震为红军东征纪念馆题词今年5月5日是红军东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东征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山西省吕梁山区石楼县隆重举行。江泽民总书记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还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题写了碑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分别为纪念馆题了词。总政治部副主任徐才厚受中央军委委派,专程前往参加开馆仪式并讲了话。发生在60年前的红军东征,是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后,为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巩固陕北苏区而采取的  相似文献   

8.
1934年8月,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红6军团奉命西征后,国民党军对苏区大举进攻,根据地越来越小,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在这危急时刻,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组建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任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同时组建游击司令部,任政治委员兼司令员,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领导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冯超 《军事史林》2021,(8):49-58
1932年11月,留守鄂豫皖苏区以沈泽民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25军,开始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阶段.11月30日,红25军在湖北红安檀树岗正式成立,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下辖第74、第75师及特务营,共约7000人,成为鄂豫皖苏区新的红军主力,由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鄂豫皖省委在领导红25军进行苏区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曾于1933年4月和1934年4月两次合编另一支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红28军.两军的合编是鄂豫皖省委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策略,前后两次的合编有性质上的差异,背后涉及红28军与红25军的关系、鄂豫皖省委与皖西北道委的关系、鄂东北苏区与皖西北苏区的关系等问题,全面分析考察两军合编可以窥视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更多的历史细节.目前,学术界对于鄂豫皖苏区史、中共鄂豫皖省委、红28军、红25军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虽涉及两军合编史实,但对于两军合编的内在缘由、性质差异及后续影响等问题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0.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11.
湘鄂赣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摇篮之一,苏区红军担负了重要的战略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全国革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一支以"三勇"(勇当先锋、勇敢攻坚、勇夺胜利)著称的英雄部队,这就是沈阳军区某师。这支部队的前身是鄂豫皖苏区红25军的一部,长征到陕北后编入红15军团。在70余年的战斗历程中,转战侣个省、市、自治区及朝鲜,征程6万余里,作战3000余次,歼敌14万余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然而,1990年张学良却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西安事变……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看来西安事变还有不少没有解开的谜.  相似文献   

14.
爱国救国是张学良军事思想的最主要内容,他先后提出过"息内战、御外侮",实现全国抗战、联共抗日等政治思想主张。为了将军队建设成一支能抗御外侮、保国卫民的武装力量,还提出了一系列建军治军的思想。张学良的爱国军事思想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驱动力,西安事变是张学良爱国军事思想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成玉  施业盛  杨柏 《国防》2001,(8):40-40
在河南省新县的城南,在风景秀丽的白茅山下,有一座小潢河环抱的古典牌坊式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这就是中原大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园内松柏苍翠,修竹亭立,幽静典雅,景色宜人.高高的牌楼上镶嵌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11个雄健有力的大字,背面镌刻着"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13万名"的金色大字.该园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是一场同具有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殊死搏斗。红军广大指战员从1930年8月至1935年11月,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方志敏、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正确指挥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奋战,前赴后继,连续打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大规模“围剿”,曾使红军发展到约30万人,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其中中央苏区、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都已拥有数百万人口、数十个县政权的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各苏区的地方武装也…  相似文献   

17.
正在核电厂的建设中,核电设备采购是一项重要工作。商务谈判是整个核电设备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调整和解决采购方与供应方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国际商务谈判,其谈判难度和风险更大。如何提高谈判效率并通过谈判达到目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在进口设备采购过程中面对的国际商务谈判,既具有一般商务谈判的特点,又具有国  相似文献   

18.
王树增 《国防》2016,(12):74-78
自1934年以来,全国的工农红军分成数支,选择最荒僻的路径,转战了上万里的路途,就是为了在这片国土上寻找到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但是,当红军各支部队相继到达中国的西部之后,一个巨大的难题始终困扰着红军的领导者们:在广袤而荒凉的中国西部,究竟哪里才是会合之后数万红军可以休养生息的家园?究竟哪里才能让共产党人建起一个符合他们信仰的苏维埃共和国?——这一难题的出现基于严峻的现实:面积不大、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陕北苏区很难支撑数万红军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军事战略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旨在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救国的“兵谏”,即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竭诚努力为和平解决事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会同张、杨,揭露亲日派何应钦扩大内战阴谋,与亲英美的蒋介石、宋子文等进行谈判斗争,力求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事变.这已是众口皆碑。与此同时,中共还作了重要的军事战略防御部署:红军主力南下,和张、杨的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整军经武、枕戈待命。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有力而紧密地配合了政治斗争。鉴于以往对中共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很少研究,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休整三军,准备应付突然事变  相似文献   

20.
一 在<黄克诚自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三四四旅是以红十五军团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大部分干部是原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的.他们作战英勇,敢打敢拼,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后来,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一直和这支部队同患难,共生死,结成了最亲密、最深厚的战斗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