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萧克上将题写书名、李德生上将题词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近日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震上将对这本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关怀和支持.该书由郭汝瑰和黄玉章主编,前者曾是国民党军队的中将,在正面战场上参加过战斗;后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将,曾在敌后战场上与日本法西斯进行过斗争.  相似文献   

2.
平津战役是在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在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共同作战,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64天中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的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唐山等地,使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使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以北的大片解放区连成一片.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使敌强我弱的态势逆转.这一伟大胜利无论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3.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8年10月入侵广州,中国华南抗战就此揭开序幕。此后,广东(含海南岛)和广西境内组建起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后统称为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配合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支援了盟军太平洋战场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由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特殊国情,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的途程中形成了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及其军队所担负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亦称国民党战场,另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及其抗日军民所承担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亦称解放区战场;在长达8年之久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与国民党军队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就如同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在国内外凶险复杂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并建立广大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和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华北抗战是这一真理的完美诠释。在国民党军队经过一定抵抗后大踏步撤往河北南部和河南,甚至渡过黄河之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迎着日军侵略的铁蹄插入山西敌后,先后开辟晋察冀、晋绥、晋东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中共及八路军迅速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的最大政党和最强军队,使之成为全国抗战中的一个"特殊局面"。其中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就是这"中流砥柱"群体中的重要领导者,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在华北战局日益危急的形势下 ,八路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与指挥下 ,火速东渡黄河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适时改变战略部署 ,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积极配合国民党友军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这一系列战略举措 ,为八路军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 ,开展抗日游击战 ,建立根据地 ,坚持华北抗战 ,影响推动全国抗战局势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发动的规模宏大的冬季攻势 ,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对保障滇缅国际交通线的安全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日本侵略军慑于国民党军队的强大攻势 ,被迫增兵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庹平 《军事历史》2004,(4):23-29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这时,国民党军最高指挥机构也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并指挥其在华北敌后的军队打游击战。总的来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相比较,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其规模和成绩都不大。本文拟就以下五个方面对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作一探讨,略陈管见。一、国民党军“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合作马增浦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合作,推动了对日作战的进行。而抗战初期的华北战场,正是两军配合,共同抗日的主要战场,两军合作的形式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思考。一、八路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战场上1939年11月河北涞源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发射迫击炮弹,炸死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早已广为人知.然而,在南方正面战场上1942年5月浙赣战役中,国民党军浙西部队巧埋地雷阵,炸死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却至今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正面战场初期的战略作战方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战争初期,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作战主要方向和作战重心,经历了由华北转变至华东的演变过程。以淤护会战的全面展开为标志,改变了以华北战场为主要战场的战略格局。正面战场战略作战的主要方向,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转到了华东,东战场由此上升为主要战场。这是一个带有战略全局意义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发生的,又是经过怎样的作战过程而形成的?它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和作用?如何评价中国统帅机关在这一重大变化中战略指导之成败得失?长期以来,海内外史学界中对这些问题存有颇多歧见,至今仍是众说…  相似文献   

12.
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与日本浸略军在山东峰县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二十四个师约二十万人的兵力,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约四万人)。当时中国方面报道的战果是,毙伤日军二万余人(据日军自己记载的伤亡数为八千人左右),缴获步枪万余支、轻重机枪九百余挺、坦克三十余辆、炮七十余门、汽车百余辆。这是继我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也起了鼓舞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了八路军第115师入鲁后,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客观分析和利用山东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针对国民党驻山东军队的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对韩复榘、范筑先、于学忠、常恩多等国民党将领的统战联络工作,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斗争,有力推动山东根据地抗战蓬勃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仍然是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积极进行内战准备。用美国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了45个师,靠美国的军舰、飞机运送54万军队到东北、华北和华东内战前线。尽管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和呼吁实行和平与民主,毛泽东甚至于1945年10月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但国民党依仗美国的支持.一意孤行。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公然在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全面内战。并叫嚣3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在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面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解放军大踏步  相似文献   

15.
1941年5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多路围攻国民党中条山根据地,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根据地陷落。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以中条山根据地为中心的晋南各抗日武装之间矛盾日渐凸显,失去了抗战初期联合抗战的战略态势,尤为重要的是中条山根据地建设也日渐废弛,军力战力日呈颓势,根据地沦陷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6.
刘岩 《军事史林》2006,(12):57-60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军官的军衔标志符号,由其沿用了近20年的三角型领章改为美式肩章;上将的军衔标志,由原来的特级、一级、二级上将一律佩带三颗领章星徽,改为依次佩带五颗、四颗、三颗美式肩章星徽;士兵的军衔标志符号,由原来的领章改为美式臂章.国民党军队的这次服饰制度改革,是否履行过立法手续,是否颁布过服装条例和军衔标志符号图案,至今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最近,人们在互联网上探讨国民党军官军衔标志符号,是何时由领章改为肩章的问题中,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对国民党军队着装变化的现象描述,而没有对服制改革的法规引证.为此,笔者就本人所知对上述两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一书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上、下两册,计100万余字.  相似文献   

18.
华北风光     
《华北民兵》2005,(9):62-63
北京(曾称北平)西部地区,曾是晋察冀抗日艰据地的一个战略要地,当芦沟桥的炮声响起,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占据北平、深入华北的时候,193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西及时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挺进了平西,由此太行山山脉及燕山山脉燃起熊熊的抗日之火,八路军和当地竞组织一起,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为武器。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马振犊所著《惨胜——抗战正面战场大写意》一书,已于1993年10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一本全面综合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正面战场的学术性专著。内容以正面战场各抗日战役为主,兼及抗战前后中国政治、外交等问题。全书共分8章34节,并附有30余幅未刊历史照片及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基于对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及其反革命战争背离人心的认识,战争开始就提出对国民党军队积极进行分化瓦解的工作。其方法是:一方面进行公开而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军队的意志;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站到人民方面来。在战争的第一、二年内,争取了国民党军队4万5千余人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