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将作战指数与火力分配统一放到战场环境中考虑,提出了作战指数与火力分配的合理性条件和合理交战模式、规范交战模式等概念,证明了规范交战模式是合理的,以及在规范交战模式中作战指数与特征向量的关系,文章最后表达了对建立数理战术学的迫切期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的部队综合战斗力指数评估方法中出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大偏差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综合战斗力指数”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对“火力指数”、“生存力指数”及“机动力指数”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新的界定,并进一步通过对部队作战能力的构成及因素分析,提出了部队综合战斗力指数评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作战潜能和作战能力计算方法探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用到战斗力、战斗能力、作战能力、作战效能、作战潜能 (作战潜力 )等概念 ,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模糊”地理解其含义的情况。作战潜能是相对于基准单位潜能的数量特征 ,是一个静态量 ,是一个相对量 ;作战能力是火力单位所能完成的火力任务量 ,是一个绝对量。本文主要探讨作战潜能 (作战潜力 )、作战能力的概念、区别、联系和计算方法。重点探讨其计算方法而不是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4.
地空导弹火力单元作战效能标准化主要解决地空导弹型号的复杂性问题。标准化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火力单元的选择、作战效能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计算、性能指标参数的归一、效能指数的解算和标准化系数的换算6个步骤。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采用混合计算法计算效能指数的基础上对地空导弹火力单元的作战效能进行标准化,为地空导弹火力单元作战效能的标准化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陆军防空作战的实际需求出发,描述了火力配系的概念、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建立火力配系时应重点解决火力协同和战斗队形优化等问题的观点,在火力作用区域、综合火力效能、突出掩护重点和火力重叠次数等方面建立了评估火力配系效果的数学模型,阐述了建立与加强火力配系、确定合理火力分配方案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6.
火力分配是现代作战中的关键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火力分配对高效发挥火力、提高作战效能、争取作战的主动权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建立了一个反映目标价值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火力分配的GEM-AHP计算模型。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对多指标决策的火力分配问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装备体系数量需求分析问题,以装备体系的作战任务为牵引,采用自顶向下作战活动分解和自底向上装备数量聚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装备体系数量需求分析方法;构建了装备体系数量需求分析框架,提出了作战活动分解与表示方法,设计了原子级作战活动装备数量需求分析算法和作战任务装备数量需求聚合分析算法;并以陆航空中火力突击分队打击地面装甲分队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8.
作战协同关系超图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超图和作战协同相关概念基础上,采用形式化方式对抽象化的作战协同关系进行了描述,定义了协同关系矩阵,创新性地根据超图相关概念构建了作战协同超图模型,并根据模型定义了顶点度和关联系数等支持作战协同关系分析的特征参数。通过实验建立了某想定数据中的火力协同关系超图模型,并进行了度和关联系数的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作战协同关系超图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战术兵棋的相关理念,提出了基于地形的战场火力势算法,用于定量表现战场中火力体系的强弱分布态势,辅助指挥员进行决策,提高指挥谋略和作战计算能力。战场火力势是对整个战场作战体系火力强度的量化表示,提出了应用于地面战斗辅助决策中的战场火力势算法流程和对战斗力指数公式中地形系数的改进方法。最后通过一个简单案例来说明如何运用战场火力势算法来支持战术指挥员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未来作战环境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研究了2025年前后的战场火力运用问题,并根据未来作战的需要,提出了许多有关火力运用的新思想、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兰彻斯特方程的大区域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区域防空参战兵力多,体系结构、交战过程复杂的特点,引入作战效能、战斗编组、火力毁伤及任务分配等矩阵,建立了基于兰彻斯特方程的大区域防空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包括战斗力指数、战斗编组、毁伤指数、任务分配、指挥控制和作战实力损耗等部分。每个模型的建立均通过设定相应矩阵,分析战斗力指数,得出其计算模型。并以相关抗击率以及安全率表征总体效能指标,较好地解决了对大区域防空作战效能的评估问题。模型简洁,便于理解,易于计算。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传统的灭火作战方案优选方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计算理想点距离的优选法,明确了语言变量与模糊集理论的相关定义,规定了模糊评价语言与三角模糊数的换算方法,阐述了理想点距离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灭火作战方案优选模型,验证了该方法在灭火作战方案优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通信兵训练效果的评估结果可以为实际作战能力的提升提供考评的客观依据,有利于训练方法的改进。建立了舰载通信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舰载通信系统作战效能的通信兵训练效果评估方法,利用训练前后系统作战效能的提高量化值反映训练效果。以短波通信分系统为例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指导通信兵的日常训练、提高其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不确定属性决策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坦克分队进攻战斗作战方案的决策,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能度的坦克分队进攻作战方案决策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属性值是区间数而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首先定义了基于可能度的坦克分队进攻作战方案决策的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基于可能度的坦克分队进攻作战方案决策步骤,最后给出了基于可能度的坦克分队进攻作战方案决策示例。研究表明,基于可能度的坦克分队进攻战斗作案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决策属性值为区间数而权重为确定实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舰艇编队综合作战能力评估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舰艇编队综合作战能力强弱的模糊聚类分析涉及编队对海作战能力、编队反潜作战能力、编队防空作战能力、编队电子战能力、编队指挥控制能力和编队战场适应能力等因素.以若干舰艇编队为研究对象,对因素指标进行标准量化.据标准化数据用指数相似系数法计算样本间的相似关系,最后根据各样本与基准样本相聚类或分离进行量化分析,判断各舰艇编队综合作战能力的强弱次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投掷式通信干扰机战斗任务级效能评估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其典型作战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战斗任务级效能指标——压制概率,依据对空域、频域、时域的覆盖要求,建立了压制概率的评估数学模型,进行了典型作战任务下压制概率的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及模型能比较准确地反应通信发射机与任务区域的相对位置、干扰机排布样式、干扰机数量等因素对投掷式通信干扰机战斗任务级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战体系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系对抗已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一个基本形态,它的作战能力不仅取决于体系构成要素的强弱,更取决于要素组合状态的优劣,作战体系的优化是实现最大作战效能的必要手段,也是高技术体系对抗作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出探索性分析和作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体系评价准则后,提出了作战体系的优化方法并给出了优化过程描述.该方法主要采用探索性分析方法进行体系对抗仿真,并对仿真结果、作战任务指标、武器费用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最优的作战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RS)辅助的无线网络传输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联合设计基站处的发送波束形成向量和IRS的反射系数,在满足基站发射功率和IRS单位模约束的条件下,使多个地面用户的加权和速率最大化。为了求解非凸的目标函数,提出一种交替优化方法,其中采用黎曼流形梯度(Riemannian manifold gradient, RMG)方法来优化反射系数,使用二分搜索法优化发送波束形成向量。此外,为了降低RMG方法的复杂度,设计了一种智能元素块坐标下降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并且表明通过优化设计反射系数,IRS可显著提高无线网络的频谱效率。  相似文献   

19.
协同作战效能评估可为舰载反潜直升机装备发展和协同作战指挥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对协同作战效能评估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一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协同作战效能评估的方法。首先,对影响协同作战效能的指标进行分类,建立多层指标体系;其次,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对不同类型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并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对某型机的协同作战效能进行评估,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基于联系数的电子装备系统和体系作战效能倍增效应分析新方法。首先介绍了联系数的定义与数学运算,其次提出以基于作战能力指数的同异联系数来描述电子装备的作战效能,并根据不确定系数的取值分别对电子装备系统和体系的作战效能倍增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侦察装备对目标的侦察能力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