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机协同导弹指令修正中制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弹协同制导是提高中远距导弹作战效能的有效潜在途径之一.基于中远距雷达导弹中制导对载机的强依赖性问题,研究双机协同导弹中制导方法.首先,根据双机协同制导的原理建立双机协同制导的数学模型,给出修正指令的矢量计算方法;其次,对双机协同制导的误差进行建模分析,给出系统误差修正方法和随机误差计算方法;最后,对协同制导模型和制导精度进行仿真,仿真表明所建立协同中制导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反辐射导弹与雷达的攻防对抗形势,详尽阐释了目前反辐射导弹(ARM)抗雷达关机的主要手段及其核心原理,仔细分析了脉冲体制雷达的跟踪扫描机制、低截获概率(LPI)雷达的工作特点以及反辐射导弹被动雷达导引头的基本工作原理,由此归结出反辐射导弹在应对低截获概率雷达时制导信息的特性,然后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被动定位方法,并在考虑雷达跟踪扫描模型和被动雷达导引头检测模型的情况下通过数学仿真验证它具有较好的抗低截获概率雷达关机能力,落地点的圆概率误差仅在6.40m左右。  相似文献   

3.
针对主 /被动雷达复合制导中的被动雷达只有角度信息而无径向距离信息 ,当被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加速度为零时 ,目标的距离状态是不可观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旨在获取被动雷达径向距离信息的方法 ,从而可利用主动雷达和被动雷达的角度和径向距离信息进行数据融合。仿真结果表明 ,利用此方法可得到较好的数据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防区外多导弹协同突防要求导弹能够成功突破敌防御系统并击中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目标的复合制导规律。首先,在敌雷达探测范围的边缘设置虚拟目标,将导弹制导过程分为制导段Ⅰ和制导段Ⅱ。然后,研究了一种基于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控制的制导规律,使导弹在制导段Ⅰ按指定时间和角度追踪到虚拟目标,导弹转入制导段Ⅱ后在以攻击时间最短为指标函数的最优制导规律导引下攻击真实目标。仿真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导规律大大提高了多导弹的整体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5.
双机编队协同制导的火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半主动雷达中制导的远距空空导弹在制导过程中对载机的强依赖性问题,提出了双机协同制导的概念;首次给出了双机协同制导的过程描述.分析了长、僚机制导过程中对导弹导引和目标跟踪过程中的各计算要素;提出了长机对目标预测并进行数据传递,僚机再通过预测值对目标实施机动和照射的协同制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针对火控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对抗要求,将雷达组网理论应用于火控雷达,提出了火控雷达协同防空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分析了火控雷达目标跟踪原理,同时给出了跟踪性能的评价指标;其次,为了克服单部雷达的局限性研究了组网火控雷达目标跟踪方法;而后,研究了不同的交替周期对系统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工作模式的跟踪效果进行了仿真.结果证明采用组网雷达目标跟踪方法可以同时实现对反辐射导弹载机的准确跟踪和对反辐射导弹的有效对抗.  相似文献   

7.
舰空导弹协同制导杀伤区建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舰空导弹协同制导杀伤区的建立问题,给出了协同制导杀伤区的定义,分析了协同制导杀伤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目标与导弹位置关系的协同制导舰空导弹杀伤区计算模型,并在不同初始条件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协同制导能增大舰空导弹的杀伤区范围,建立的协同制导杀伤区计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装载于舰上,用来引导或控制导弹飞行的雷达称为舰载导弹制导雷达。它能为导弹提供发射诸参数,在导弹飞行中提供制导指令,以提高导弹命中目标的概率,并减少导弹受干扰的程度。制导雷达与炮瞄雷达相似,同属精密跟踪雷达,区别在于炮瞄雷达是测定被射击目标的坐标,以控制火炮进行射击;制导雷  相似文献   

9.
舰舰协同制导下舰空导弹水平发射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增加舰空导弹拦截低空目标的发射时机,研究了舰舰协同制导下舰空导弹水平发射区.首先分别计算了单舰制导和雷达哨舰接力制导下水平发射区;然后在坐标系内合成得到舰舰协同制导下舰空导弹水平发射区.通过仿真比较,得出舰舰协同制导下比单舰制导下目标航路捷径增加了35%左右,舰空导弹水平发射区的纵深显著增加的结论,为舰艇作战指挥决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近程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实现全方位、高数据率跟踪多目标、截获跟踪多导弹遇到的资源紧张问题,提出了利用BD无源定位方案实现导弹自定位,提高导弹自定位精度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合理可行,可降低导弹定位误差,所得结果对防空导弹自定位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先提出了一种可提高系统航迹连续性的制导雷达网合成跟踪体系结构,采用仿真试验方法对制导雷达网合成跟踪性能进行了研究.然后给出了信息融合方法和利用合成跟踪结果进行波束指向控制提高航迹维持能力的信息利用方式.针对隐身目标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给出了合成跟踪的评估结果和对提高制导雷达协同作战性能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反辐射导弹目标视线角解算抗关机制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被动雷达导引头与捷联惯导系统相结合的复合抗关机制导方案。该方案利用捷联惯导系统提供的导弹运动信息及目标雷达关机时导引头的观测信息,对目标视线角进行解算,从而保证导弹在目标雷达关机后仍能继续沿预定弹道飞行,同时保证目标雷达再次开机时导引头对目标的可靠捕获。  相似文献   

13.
采用捷联惯导系统的空地反辐射导弹在攻击过程中,容易因敌雷达突然关机而丢失目标,针对此问题,研究了新的抗目标雷达关机制导方法,该方法将修正极坐标系下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在修正协方差扩展卡尔曼滤波(MVEKF)算法应用于目标雷达被动定位。仿真结果表明,与EKF算法相比,MVEKF算法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滤波方法,可以用于解决空地反辐射导弹对目标雷达的被动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舰空导弹采用双模复合制导导引头的特点,对被动微波子系统引导红外子系统的误差进行了分类和计算;在分析双模交班流程的基础上,将交班成功概率分解为目标落入有效视场概率、红外目标识别概率和红外目标锁定(转跟踪)概率,并着重对影响交班成功概率的因素作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被动微波/红外制导交班误差、目标在海天背景下的信噪比等因素对交班成功概率影响显著。理论分析所得的主要结论对复合制导交班的研究及其他有关参数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某型捷联惯性中制导+红外图像末制导的多用途轻型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制导控制方程、虚拟比例导引方程以及复合制导的交班过程方程等。结合某反坦克导弹总体参数,建立了弹体运动学模型、制导控制系统等仿真模型,并基于Matlab/Simulink和半实物仿真技术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捷联惯性中制导+红外末制导复合制导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导弹的制导精度及导弹在复杂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多机协同空战中对导弹制导权移交时的制导机选择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导优势模型。分析了空空条件下制导优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能力、雷达制导链路能力和导弹回传链路能力;根据不同态势下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地杂波,采用探测概率建立了雷达探测优势模型;根据制导链路和回传链路接收的功率,建立了不同态势下的制导链路优势模型和回传链路优势模型;将前述三者优势聚合为制导优势模型。仿真实验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飞航导弹编队制导作战效能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枚飞航导弹进行编队制导协同突防的作战效能分析问题,建立了飞航导弹编队制导作战效能的分析模型、飞航导弹编队与防空导弹系统的攻防对抗模型.分析了在多种典型作战条件下,编队规模、编队密度、编队队形(雷达反射截面积)以及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对突防概率和作战效能的影响.经仿真计算,验证了飞航导弹编队制导作战效能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了提高飞航导弹作战效能的多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组建基于CEC的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仿真系统,研究了基于CEC的舰空导弹协同制导仿真的CEC结构、信息流程,分析了CEC协同制导模块的协同管理、协同控制和交接导引功能需求,设计了仿真系统的内部逻辑结构和各构成模块。最后,仿真实现了该系统,对协同制导技术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CEC的协同制导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机载反辐射导弹在攻击移动目标时容易受雷达关机影响而丢失目标,和常规主动雷达制导的反舰导弹协同攻击可以有效对抗目标雷达关机。为了达到协同作战目的,载机起飞前已知目标信息情况下,通过计划协同算法确定协同作战方案,方案包括载机和导弹各个航路点位置和到达该位置的时间点,然后按照在机场起飞前就制定好的方案实施具体作战行动。对计划协同算法进行了实例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20.
交会时间可控的多子弹协同制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发导弹携带多枚末修子弹对多目标进行协同防御的问题,结合时间控制协同中制导与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交会时间可控的多子弹协同制导方法.给出了中制导时间协同方法及预测脱靶速度修正方法,建立了交会时间可控的多子弹协同制导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该协同制导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