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研究了尾流自导鱼雷攻击水面舰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水面舰艇各种机动规避方式对尾流自导鱼雷弹道的影响,利用仿真分析方法确定了水面舰艇规避机动参数对尾流自导鱼雷跟踪过程的影响程度,分别确定了水面舰艇和尾流自导鱼雷对抗的有关原则,研究结果为尾流自导鱼雷作战使用和水面舰艇规避机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按驻泊舰艇类型分为4类 ◆综合性基地:可驻泊核动力航空母舰等各种舰艇的基地,系海军的大型骨干基地。 ◆水面舰艇基地:海军此类基地一般可驻泊多种水面舰船,且多数可驻泊驱逐舰,护卫舰以上的大中型水面舰船。 ◆核潜艇基地:一般常驻泊核动力攻击潜艇,有的基地也可驻泊并维修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基地:也称“战略导弹潜艇基地”。系保障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驻泊、作战、训练、补给和船员生活的专用基地,是国家“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上战略核力量赖以生存。训练和作战的主要依托。此类基地的  相似文献   

3.
水面舰艇编队对海导弹攻击航路规划决策,是组织水面舰艇编队中各舰艇导弹航路规划协同攻击的过程,从编队导弹攻击战术级航路规划决策和导弹技术级航路规划决策两个层次详细分析了水面舰艇编队对海导弹攻击航路规划决策5个基本过程,从而为水面舰艇编队航路规划决策提供合理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4.
基于战术信息的来袭鱼雷弹道类型判别是水面舰艇水声对抗作战决策的重要问题。在研究潜射鱼雷导引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潜射声自导鱼雷、潜射线导鱼雷的攻击弹道模型,给出了利用来袭鱼雷报警舷角变化规律判别攻击弹道类型的方法,并对不同对抗态势下的鱼雷舷角变化率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鱼雷非大舷角或小舷角来袭时,现在方位法弹道的鱼雷相对舰艇的舷角变化率明显大于提前角弹道的鱼雷,鱼雷的舷角变化信息可以作为中远距离来袭鱼雷类型识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海上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空中威胁目标的内涵、特征、战术等都有了新的发展,水面舰艇面临的空中威胁日趋严重。随着高新技术在现代海战中的广泛应用,空中威胁环境在不断地变化:目标的机动能力大大提高;隐身技术披广泛应用于各类飞行器;目标更多地实施低空突防和掠海、掠地飞行,实施饱和攻击和防区外攻击;大规模的电子战将贯穿战争的始末;战术弹道导弹和各类无人机将对水面舰艇构成新的威胁。因此,对于海上舰艇机动编队,制空、防空将是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海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水面舰艇发射鱼雷提供一定的理论可行性依据,以保证鱼雷的有效使用,减少试验次数和损失。利用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建立水面舰艇发射鱼雷初期弹道的数学模型。用Runge-Kutta法对鱼雷初期弹道进行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各种因素对鱼雷初期弹道的影响,从而得出水面舰艇发射鱼雷时各参数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7.
在弹道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研究中,弹道导弹作为攻击方,其弹道的精确性对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的最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旋转是影响弹道导弹弹道精度的重要因素,通过运用简化公式对地球旋转对弹道导弹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对射程大于500 km的弹道导弹在预测弹道及落点时应考虑地球旋转的影响,否则将会带来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8.
针对反辐射导弹对水面舰艇的作战问题,基于比例导引规律,建立了反辐射导弹末端弹道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考虑到实际中反辐射导弹控制电路的延迟以及最大过载的限制,对比例导引规律进行了修正。以水面舰艇的搜索雷达为攻击目标,研究了低数据率条件下反辐射导弹的末端弹道轨迹以及末端弹道的需用过载。仿真结果表明,测角噪声、控制电路的延迟和低数据率导致了反辐射导弹脱靶量的增大。最后以蒙特卡罗实验,分析了脱靶距离的数值以及测角噪声、控制电路的延迟和低数据率对脱靶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反弹道导弹的预警系统是用于早期发现攻击的弹道导弹、测定弹道参数、判定发身阵地和导弹将要攻击的目标,为国家战略防御决策提供预先警报信息的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是反弹道导弹战略防御体系中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拦截武器系统三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0.
舰艇编队对潜搜索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潜搜索是水面舰艇编队反潜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军兵力实施对潜攻击的前提和保证.分析了水面舰艇对潜搜索的基本特点和水面舰艇编队对潜搜索有效宽度,并分析了潜艇逃脱初始位置处于搜索有效区时编队的搜索概率,提出了水面舰艇编队对潜搜索效能的基本模型,使水面舰艇编队对潜搜索的实施和提高搜索效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苏联曾进行了一次实弹演习,由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在几分钟内向水面舰艇编队连续发射了100枚反舰导弹,充分显示了饱和攻击的巨大威力。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隐形技术、高性能发动机等高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大量使用,一些发达国家海军的弹道导弹、反舰导弹、无人机、轰炸机等飞行器的目标特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电、光、热、磁的静、动特性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和超音速。这无疑对海上舰艇编队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海战中  相似文献   

12.
航母三防     
现代海战中参战一方为了最大程度打击对方有可能实施核武器攻击,化学毒剂攻击和生物战剂攻击,这种攻击称为核生化攻击。核生化攻击下的水面舰艇所处在的环境称为核生化环境,核生化环境包括核生化污染逼近之前,核生化污染期间, 以及舰上核生化沾染被完全洗消之前水面舰艇所处的环境条件。水面舰艇在核生化环境下防护舰员免受核生化伤害,防护核生化污染船体和武器设备等,使舰仍能保持舰船控制、推进、通信,称为水面舰艇的核生化防护,简称三防。水面舰艇的三防技术由简易不完整逐步发展到复杂完整,简易的三防是核生化环境下全舰密闭并迅速离开核生化污染区。完整的三防是舰在整个自持力期间实施三防,并能执行战斗任务。本文介绍航母完整的三防。  相似文献   

13.
针对网络中心战(NCW)背景下水面舰艇编队反潜的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理论探究潜艇对水面舰艇编队的威胁判断问题。将编队攻击意图系数和编队攻击达成系数引入威胁判断,从编队攻击意图推理、攻击紧迫程度和攻击达成可能性三个方面建立了潜艇对于威胁的总体感知模型框架。该模型框架较之以往更全面地考虑了水面舰艇编队对潜艇的威胁因素,为下一步刻画潜艇对威胁的感知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面舰艇是海军舰艇和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要研制了驱逐舰,护卫舰(艇),鱼雷、导弹快艇,水雷战舰艇和登陆舰艇等水面舰艇。驱逐舰驱逐舰对海攻击力强,续航力大,有较强的反潜和防空能力,其主要使命是作为海上作战编队的突击力量,担负攻击潜艇、水面舰艇、支援登陆部队作战以及护航等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最优规避策略与最小可规避预警距离是水面舰艇制定防御声自导鱼雷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针对该问题,首先建立了水面舰艇对潜射声自导鱼雷的弹道预测模型;然后,从经典运动学角度着手,讨论了水面舰艇走出鱼雷自导搜索带的最优规避策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水面舰艇对来袭声自导鱼雷最小可规避预警距离的计算模型;最后,针对典型战场态势及装备性能进行了仿真,其量化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于水面舰艇防御潜射声自导鱼雷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常规作战对水面舰艇攻击的3种模式,给出了各攻击模式及水面舰艇生存能力综合评定的解析和模拟模型.并用其对国外某型导弹驱逐舰生存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结合定性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水面舰艇规避来袭导弹效果的建模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避机动曾经是水面舰艇防御普通航弹轰炸、直航鱼雷攻击等传统兵力兵器袭击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反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和发展 ,规避机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本文对水面舰艇规避来袭导弹效果进行了建模计算 ,结果表明水面舰艇单单采用规避机动无法有效提高防御效果。指出单纯的规避机动并非水面舰艇防御来袭导弹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水面舰艇是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海上作战的重要使命。其中,舰载武器及其火控系统是水面舰艇作战任务的最终执行者,一艘舰艇往往装备有对空、对海、反潜、对陆攻击等多种舰载武器系统,执行相应的攻防任务。对海武器系统水面舰艇对海主要武器是舰舰导弹,此外还有舰炮和鱼雷,形成几个层次的对海火力。舰载直升机也能够攻击防空能力弱的水上目标,如小艇、军辅船等。舰舰导弹射程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在远、中、近不同距离上发动攻击。除了个别大型舰艇外,一般在驱逐舰和导弹快艇上装8枚左右导弹,护  相似文献   

19.
反潜作战是水面舰艇编队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其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CGF技术,可以自动化生成水面舰艇编队及其舰载反潜直升机,并可仿真其在执行各种作战任务过程中的所有战术动作,包括机动、探测、攻击、防御和协同等。重点研究水面舰艇编队及其舰载反潜直升机反潜作战过程中的攻防决策CGF建模与仿真问题,建立了水面舰艇编队攻防决策模型和反潜直升机探测与攻击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了水面舰艇发射火箭悬浮深弹拦截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作战使用问题,首先,概括了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原理。其次,介绍了水面舰艇针对尾流自导鱼雷的弹道预测原理以及鱼雷提前角估算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火箭悬浮深弹拦截鱼雷的射击要素求解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检验,归纳了火箭悬浮深弹射击提前角随相关参数变化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火箭悬浮深弹拦截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作战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