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战场传感器,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卫星导航系统的攻防博弈由此兴起。针对美国首先提出的导航战概念,俄罗斯为进一步提升导航战作战实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应对举措。文章介绍了导航战概念及相关作战案例,具体分析了俄罗斯应对导航战威胁的主要举措,并结合美俄围绕导航战开展的攻防博弈,得出掌握现代战争制导航权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导航战”概念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美持续推进导航对抗体系建设与指挥体系转型,以谋求PNT信息的非对称优势。从指挥职能体系建设、导航对抗能力提升、演习训练基础搭建、导航对抗实战等方面对美导航对抗体系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围绕以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开展的攻防对抗能力进行了分析。美在加快以GPS为基石的PNT体系建设时,不断结合系列化演习与实战行动,加强导航战攻防能力的提升,应引起我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GPS在导航战中的作用及其干扰对抗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论述导航战的作用和军用范围,进攻导航战的目标和防御导航战的措施以及GPS系统中C/A码的扩展和加密应用,新码的发展和抗干扰能力。并通过应用实例进一步论述对GPS接收机的干扰原理和干扰效果分析以及美、俄两国发展GPS干扰机的技术现状。  相似文献   

4.
从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导弹作战的概念;从导弹作战系统入手,结合网络中心作战样式,分析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导弹作战系统内部结构;从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导弹作战的概念和结构,建立了网络中心战条件下导弹作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作战想定出发,突出战场制信息权的重要性,制定了作战对策,形成了导弹作战对策的结论;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军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GPS系统与导航战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lingSystem)的英文名称缩写。它是美国防部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历时近30年的建设、应用与发展。GPS不仅在军事方面取得巨大影响,而且在民用领域已广泛渗透到了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诸如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地壳运动监测、资源勘探和城市控制网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了GPS的技术优越性和巨大潜力。GPS的军事应用弓I发了导航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GPS导航在精确打击中的应用。从海湾战争开始的各次战争…  相似文献   

6.
随着GPS在舰艇上的广泛应用和导航战的提出,详细分析了导航战中舰艇GPS的电子对抗技术,最后提出了一些舰艇导航对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导航对抗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对抗的角度来看,导航战是指对立双方为争夺导航信息的控制权而展开的斗争。从进攻与防御两方面探讨了导航战对相关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网络中心战表现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注重应用信息时代理论和技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军事行动的任务效能.从顶层概念和价值链等角度介绍了网络中心战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网络中心作战概念框架";从系统核心能力的角度出发,借鉴网络中心作战概念框架,提出并分析了支持网络中心战的C4ISR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1 序言 七十年代初,美军总结了侵越战争和侵阿电子战的经验,认识到三军联合作战C~3系统(通信、指挥和控制)及其组成部分CNI(通信、导航、识别)系统的重要性。 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和定位报告系统(PLRS)是美国近20年努力研制成功的高科技电子工程系统产品,用以构成综合通信导航和认别(ICNI)系统,它们在海湾战争这一场真正的空地一体战中证实了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导航战条件下的全系统自主导航运行是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链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星间链路在导航战情况下的工作性能进行准确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星间链路的整网抗干扰性能与单星抗干扰能力、星间信号体制、建链策略、网络体制等多种因素均有关系,比较复杂,从而为其准确评估带来很大困难。为准确评估导航战条件下星间链路的整网抗干扰性能,对影响星间链路整网抗干扰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整网抗干扰性能评估场景进行建模设计。提出了以干扰场景遍历条件下的平均可工作概率为指标的星间链路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定义了可用率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使准确、定量评估星间链路整网抗干扰性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浅谈网络中心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中心战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首先依次介绍网络中心战的概念、体系结构、优势,然后通过伊拉克战争实例说明网络中心战的优越性,最后指出网络中心战存在的问题及我军面对军事变革挑战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中心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中心战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作战模式,深入研究其特点及对作战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了网络中心战的基本概念,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针对网络中心战对空军作战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不同仿真结果的比较,阐明了网络中心战的主要特点,并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子战系统效能的模糊评估方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电子战装备的系统作战效能分析一直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阐述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电子战装备的分类,建立了电子战系统效能评估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对电子对抗装备中较为重要的侦察、干扰设备效能评估指标进行了分析。对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理论的电子战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的研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进行了应用仿真。  相似文献   

14.
防空导弹网络化作战C4ISR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中心战是信息化战争中一种新的作战概念.按照网络中心战的概念,研究防空导弹网络化作战的C4ISR体系结构.提出了以火力单元的功能系统为基本单元,建立跟踪制导网、指挥控制网和拦截兵器网三层逻辑网结构,并定义各逻辑层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组成.该结构对实现防空导弹网络中心战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分析了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的概念、标志及主要特征。其中主要特征为:能力要求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综合保障能力;力量体系是基于保障单元的多功能集成体系;保障方式是基于智能化保障手段的精确保障;保障方法是基于信息化作战行动的多样化保障。指出信息化作战保障的实现,需要智能化的保障手段提供技术基础,知识化的保障队伍提供智力基础,配套完善的机制提供制度基础,一体化保障环境提供外部条件;提出了建设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划分作战实验类别的基础上,界定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的基本概念;从国家战略目标确立、国际局势把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的作用及意义;从以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与军队建设和军事作战协调发展、以作战实验机构为依托、以作战实验技术手段为支撑的角度,分析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的基本要求;从功能结构、逻辑概念结构、运行模式的角度,进行了战略级推演模拟型作战实验室的初步设计。研究结果可为推动作战实验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认知电子战通常被定义为以具备认知性能的电子战装备为基础,注重自主交互式的电磁环境学习能力与动态智能化的对抗任务处理能力的电子战形态。自其被首次提出以来,以其感知准、推理强、决策快的优势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广泛关注。随着人工智能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涌现,认知电子战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为捕捉其未来发展方向,从人工智能角度出发,总结并丰富了认知电子战概念内涵,梳理认知电子战的发展脉络及外国典型项目,搭建认知电子战系统框架及架构,从感知、判断、决策等方面对认知听电子战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综述,并总结了认知电子战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Hybrid warfare is the latest of the terms/concepts that have been used within the defence community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o label contemporary warfare. It has been officially adopted in the core strategic documents of NATO, EU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has already inspired many articles, policy papers and books; however, this paper is unique in the sense that it analysis the hybrid warfare concept through the lens of strategic theory. It is argued that hybrid warfare does not merit the adoption as a doctrinal concept. Strategic theory instead, which lies at the nexus of all dimensions of warfare, provides a better viewpoint to approach contemporary warfare. It concludes that 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towards exploring warfare under the light of eternal principles instead of prov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types of warf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