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李景恩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后期军事统帅之一。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太平天国前军主将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同湘军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成为太平天国军事史...  相似文献   

2.
元朝末年,暴发了红巾军反元大起义。清朝后期,暴发了太平天国反清大起义。两次起义都进行了以夺取都城,推翻元朝、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红巾军虽然先后有刘福通北伐、朱元津北伐,但后者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成功了,以胜利结束。而太平军北伐却失败了。为什么一胜一败?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比较他们的得失,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朱元津北伐的成功,首先在于战略决策与战略方针的正确,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先南后北,创造条件,把握战机,适时发动北伐。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江准流域暴发红巾军起义(或称红军起义),敲响了…  相似文献   

3.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4.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毛泽东何故迟收程潜起义通电?1949年8月4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和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领衔、37名将领联名发出和平起义通电。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湖南省会长沙,湖南宣告和平解放。但因发给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通电迟至...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张一文太平军是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时的中国兵器正处于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的未期和向火器时代过渡的前夜。起义之初,太平军使用的基本上是冷兵器,只有少量的旧式火器。占领南京之后,通过与欧美来华人员接触,西洋火器得以传入...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普通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次年升礼部侍郎,后又改任过兵、工、刑、吏诸部侍郎。1853年1月8日太平军从岳州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上逼武昌时,清帝咸丰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因母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怀着地主阶级的“愤憾”,由家抵省城长沙,“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斓成法”,操练出一支新军,称为“湘勇”或“楚勇”,后来通称为“湘军”。曾国藩凭着这支军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前后凡14年(1866年…  相似文献   

7.
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我党在广西相继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统称左右江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其革命风暴遍及广西20余县,建立了中国红军第7、第8军,创建了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29年7月,年仅25岁的邓小平作为党中央代表,被派到广西领导革命斗争。他和张云逸、陈豪人、雷经天、俞作豫、韦拔群等  相似文献   

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自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推翻清王朝打响了第一枪,保卫起义成果的阳夏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劣抗优的成功战例。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索。1911年9月,在全国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形势的影响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协商,决定10月6日中秋节在武昌举行起义,并建立了起义指挥机关,确定了指挥人选。当时武昌城内盛传革命党人要在中秋节“杀鞑子”,清朝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第一军事家石达开赵海军石达开(1831~1863),清末广西贵县客家人。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任太平军左军主将、太平天国翼王。他谙韬略,勇征战,“文武备足”,在作战中屡建奇功,谱写了太平天国军事鼎盛时期最为光辉的篇章。倾家助义左军主将初...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骚动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湘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事,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抗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西征军曾经两次大规模入湘,并同纷起响应的湖南农民群众、会党武装互相配合,共同进行抗击湘军的斗争。对这场斗争的重要意义和失败原因,拙文《论西征军入湘和湖南人民的抗清斗争》①已作了详细的说明,本文论述的重点则是西征期间太平军大队离湘后,即请咸丰四年闰七月初至六年夏秋间,湖南境内人民继续进行抗清斗争的情况和特点;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主要集中在湘南、湘北以及湘赣、湘黔边境地区,本省“土匪”与邻省“股匪”的结合与分离;湘省境内的抗清斗争与整个太平天国西征战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西征…  相似文献   

12.
1949年9月19日,驻绥远国民党军政人员6万多人在董其武将军率领下宣布起义。12月17日,原驻绥东的中共绥远省党、政、军机关进驻归绥(今呼和浩特)。12月27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以傅作义为主席,高克林、乌兰夫、董其武、孙兰峰为副主席的绥远省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随即,绥远开始了起义地区“解放区化”和起义部队“解放军化”的历史性变革进程。然而,由于绥远地处人稀地广的边疆,各民族杂居,历来匪患猖獗。再加上绥远解放较晚,有不少国民党特务潜入,使之一时成了匪、特、顽集聚的“小台湾”。特别是少数国民…  相似文献   

13.
准确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有两次北伐。太平天国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是哪?学界多认为是小天堂南京,笔者认为应是河南和北京,否则不能解释太平天国自广西出发后游行半个中国再到南京的问题。以往论者多采用罗大纲的供词论证太平天国第二次北伐的战略,笔者认为罗大纲供词不足为据。第二次北伐为什么不取最便捷的京杭运河而由浦口向北向西,经安徽、河南等数省取北京呢?笔者认为是杨秀清军事战略的失误,这导致了太平军北伐最终失利。  相似文献   

14.
江南大营是清军钳制太平军都城天京的两大作战集团之一。建营于1853年3月,彻底覆灭于1860年5月,前后长达七年2个月。其间,以1856年第一次被太平军击溃为分界,形成前后两个时期。本文拟就前期江南大营的若干主要问题试作述论,侧重点则在探讨其被击溃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的卢德铭倪良端出师修水城设计新军旗山川秀丽〗,历史悠久的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修水上游,地处慕阜山与九岭山之间,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1927年8月中旬,一支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去参加南昌起义而因途中受阻的部队开进修水城,以江...  相似文献   

16.
姚仁隽 《军事史林》2016,(11):25-29
今年11月9日,是李明瑞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为人民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红军高级将领. 1929年12月11日的百色起义和1930年2月1日的龙州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重要武装起义.参加百色起义的部队是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参加龙州起义的部队是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广西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都是李明瑞的旧属.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争取下,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李明瑞毅然决然地和邓小平、张云逸等一起,领导了百色和龙州起义.  相似文献   

17.
刘向上 《环球军事》2009,(23):20-22
发生在1948年的“长春起义”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争取国民党整军起义的光辉战例,对瓦解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肖华将军语)。虽然据此编写的两部影视片《兵临城下》、《长夜春晓》已红遍全国,但起义的联络过程却—直鲜为人知。笔者有幸采访了‘长春起义”的“信使”李峥先先生,他在解放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山东菏泽,向记者详细披露了“长春起义”的内幕。  相似文献   

18.
湖州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在苏、浙、皖根据地进行的最后一场保卫战。战役自1864年3月底杭州失守后开始,至8月28日太平军撤出湖州城结束,历时5个月之久,历经天京沦陷前后两个阶段。太平军在湖州战场上英勇地抗击着左宗棠所部湘军和李鸿章所部淮军从南北两个  相似文献   

19.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关于各地武装起义和根据地建设南昌起义研究南昌起义中,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究竟是谁?以前一般认为是朱德。有的论者根据新发掘的史料指出,从1927年6月以后,朱德已不再担任此职,而由彭干臣继任。(《解放军报》1992年7月21日)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仍用国民革命军番号。何时决定“改名易旗”?以往说法不一。陈伙成著文指出,这一问题涉及到中共当时的政策、策略,应认真考证。该文认为,是在1927年10月15日后24日前,由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确定第25师余部和24师余部,分别改为工农革命军第1、第2师。第24师…  相似文献   

20.
季振同离开红5军团的准确时间1931年12月24日,国民党第26路军在宁都起义,宣布参加红军。毛泽东、朱德任命李振同(原第26路军第123师第74旅旅长)为红军第5军团总指挥。军团部是以第74旅旅部为基础组建的,我担任军团部传令班班长。次年2月,季振同离开部队去闽西长汀养病,总指挥一职由董振堂代理。董振堂因我在起义前后的表现,提升我为通信大队大队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说季离开部队是4月的事,说他参加并指挥了赣州战斗,实际上红5军团参加赣州战斗是董振堂指挥的,当时季已经离开了部队。 那是19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