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主席“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重要论述,是辩证思维和创新观念的产物,是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国防战略全局,对我军历史使命的新概括。不仅拓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视野,而且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对将来如何加快区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更好地履行新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使命内涵和高标准落实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2.
叶念 《政工学刊》2021,(1):13-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这表明坚持系统观念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也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坚持系统观念,就是从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我们要深刻把握以系统观念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胡锦涛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科学发展观的军事篇;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按照“三个更加”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国防动员应适应国防和军队"深改"新形势,从根本上破除内卷化效应.关键在于运用时代化思维破除固守经验的观念、运用融合化思维破除自成体系的观念、运用信息化思维破除集群作战的观念、运用实战化思维破除"为练而练"的观念、运用法治化思维破除依靠行政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郭银锁  胡宁华 《国防》2006,(3):54-5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国防教育工作,全民国防观念普遍增强,人们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大为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健康发展。但也应看到,一个时期以来,一部分人对国防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经济建设、轻国防建设的观念一度颇有市场,致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防教育没有跟上,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较为淡漠。因此,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加强对国防教育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李锦斌 《国防》2013,(11):31-33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这为我们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国防素质是做好国防工作的根本.领导干部国防素质引领着全民国防素质建设,决定社会性区域性的国防观念能否有效确立、国防精神能否持续弘扬、国防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对国家安全稳定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领导干部党管武装意识不强、国防理论水平不高、国防工作能力不足,制约了国防建设创新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提升领导干部国防素质,并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做法.要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强院校培训、搞好专题教育、注重实践锻炼、突出监督考核,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国防素质,夯实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8.
郑延涛 《国防》2001,(10):48-4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各级党政干部不仅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加强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来说,就是要着力提升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的“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两瘦”能力,切实提升战斗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田一农 《国防》2006,(9):50-50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全面建设的指导理论。胡锦涛主席指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之中,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就必须更新观念,放弃“封闭半封闭式”建设的做法,全面提高军地兼容程度。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我国在国防包括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上习惯于自成体系,搞“封闭半封闭式”建设。这就…  相似文献   

11.
统筹军队后勤保障与国防动员协调发展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军民一体化的现代保障理念;要从编制规划计划入手努力寻求新的突破,统筹编制军队后勤保障与国防动员规划计划;要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充分利用和依托民用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要构建一体化信息建设平台,统一国标与军标,实现军地信息网络系统的有效对接;要健全管理机构,促进军队后勤保障系统与国防动员系统的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工业》2012,(3):25-26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推进现代化事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提高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我国的《国防法》颁布施行10周年。这一指导国防建设的基本法规出台问世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健康发展.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发挥出积极作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白城市各级党委、政府.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国防法》和其他相应法规.在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支持部队建设、做好兵役工作等诸多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和生动运甩是我国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的一条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兼顾国防与民用产业的高效益的正确途径;是对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成功经验的新提升.是新世纪新阶段富国强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习主席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改革,围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阐明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要求,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论述,必须在推进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敢于啃硬骨头,正确把握改革目标和指导原则,在解决重难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在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7.
白恩培 《国防》2004,(11):4-6
近年来,各级十分重视国防动员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保障“打得赢”的需要,全面推进战争动员准备,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动员工作任务很重、责任重大,要推动国防动员建设的创新发展,必须着重做好以下三点:一、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充分认识做好国防动员工作的重大意义国防动员,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动员领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树立正确的国防观,…  相似文献   

18.
彭水根 《国防》2013,(6):4-6
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开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体系”是军民融合的关键和重点,国防动员建设要在深化军民融合上有新作为、大作为。  相似文献   

19.
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战略安排,对接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深入推进新时代浙江国防动员“八个体系”构建……近日,记者走访浙江省军区了解到。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部分,从战略定位、理论指导、主题主线、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和政策遵循等方面全面系统论述和谋划了国防和军队现代问题。这些论述,深刻反映了国内外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新拓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要求,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