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鸣 《军事历史》2005,(2):32-39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苏联顾问遭到排挤,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军事 顾问团协助国民政府完成国家统一,最主要是不会干涉中国的内政,在军事组织与训 练技术上有卓越的表现,这在所有的列强中似非德国莫属……  相似文献   

2.
1938年,英国驻东京大使曾说:"事实上,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德国人在保持与日本人的表面上的亲密友谊时,却在大量地向中国提供武器。"这番表述虽有夸大之嫌,但它却揭示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初期,德国顾问团曾积极地参与了中国的抗战。  相似文献   

3.
在华德国军事顾问团主要军事工作有:改造中国军事领导体制,整编、训练与装备中国军队,帮助中国军校教育,助蒋内战,开展对日作战准备,参与协助抗日作战等。这些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协助巩固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地位;二是协助建立一支新式军队;三是帮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这三方面是互相关联的,其中协助中国抗日是其主要价值。但在整编、训练军队中也存在固守德国经验,忽视根据中国的国情而灵活变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表示支持中国抗战,并提供大量的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就是其援助的形式之一。一、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的确立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本来希望美、英等国提供全面援助,但是,与国民党  相似文献   

5.
冷战初期,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向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批顾问、专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军工"应运而生。1953年至1960年7月,应中国政府请求与苏联政府派遣,先后有141名苏联专家对"哈军工"进行援建工作。后来,"哈军工"之所以声名远播,苏联专家功不可没。但长期以来,援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人数到底有多少?他们的专业分布与工作状况如何?众说纷纭。本文第一次从原始档案出发,进行了考证与分析,澄清了一些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 我们村有五个基干民兵,是摘帽地、富分子的子女。在军事训练中,一些民兵干部不让他们掌握枪杆子,也不向他们传授军事技术要领,主要理由是怕人说阶级界限不清。请问,这样做对吗? 江苏省睢宁县朱楼乡政府朱守仁朱守仁同志: 乍读你的来信,我也糊涂了:既然吸收摘帽地、富分子的子女当了基干民兵,为什么又不让人家掌握枪杆子,不传授给人家军事技术要领?这不是把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各地方实力派、各种伪政权均向海外派遣过军事留学生。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文化知识各有差异,知识背景具有多层次性。留学地区较为广阔,多为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印度、苏联等地,但不同军种的留学生及不同时期留学的重点地区有所区别。学习内容涵盖陆海空三个军种的知识,尤以学习陆海军种知识为主。民国军事留学生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军事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派遣管理混乱、留学生群体规模不大、主要是学习模仿西方等问题。对民国军事留学生群体发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什么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扔在广岛而不是东京?美国《行列》杂志不久前披露了端倪。杜鲁门总统无论对东京还是对日本其它大城市均无什么怜悯之情。杜鲁门的国家军事顾问团临时筹委会的目标委员会不选择东京为其原子弹使用计划中的第一投放目标,主要因为早在1945年夏季,东京城已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军队懦弱无力,屡次丧师失地。到19世纪末,中国已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有识之士痛感中国军事之落后,纷纷主张改革军事。清廷为抗强敌计,编练新军。因军事人才匮乏,故派遣大批学生到外国留学。被派赴留学的国家有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其中以赴日人数最多。而留日学生的绝大部分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相似文献   

10.
德国与晚清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也震醒了清政府中的有识人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和主张逐步得到清政府的认同,使其开始了痛苦的变革过程。为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的“师夷”带有十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即首先从军事上开始“师夷”。当时清政府一无近代军事工业,二无近代军事人才,三无近代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知识,要变革就得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推销其军火产品。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影响,也积极地向清政府输出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军事学术和制度。德国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派遣留学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是晚清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军事留学教育从19世纪70年代起,贯穿整个清朝末年,对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它的发展状况、原因、特点、作用作一粗略论述。晚清的军事留学教育发端于同治本年,根据其派遣方向、方式、学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70-1895)是留学初兴时期。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以欧美为去向,主要学习与海军有关的船政最早倡议派人留学外国的应推中国留美的第一个毕业生容同。1870年,曾国藩、丁目昌、毛超熙等四人…  相似文献   

12.
2001-2002年,我国向欧洲和拉美派遣了一批军事留学生。当时我作为随队翻译,与这批军事留学生共同经历了令人难忘的一段时光。下面记述的是我在委内瑞拉亲历的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通过派遣更多军人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表明,中国己具备向远离中国的世界其他地方派遣部队的能力。这一能力与中国成为“负责任大国”的愿望不谋而合。随着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责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击埃博拉中发挥的作用可能为中国介入海外人道主义危机提供新的先例遵循。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人赴海外留学之风渐开。187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选派7名淮军军官前往德国学习,开中国近代军事留学事业之先河。由于缺乏经验,此次赴德留学并不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为其后留学生的派遣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4年后,德日法西斯为挽救其濒临灭亡的命运,军事上负隅顽抗,经济上实施“输血计划”,加强相互的物资交流。1944年1月20日,日本派遣Ⅰ-52号潜艇装载大量德国急需战略物资开往德国,其中包括锡、钼、钨等贵重金属228吨,鸦片288吨,奎宁3吨,生橡胶54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艇上还载有146根金条,重达两吨。  相似文献   

16.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00-1982年),苏联元帅,早年曾经在伏龙芝学院东方系学习汉语,在1926年、1927年、1929年因为各种原因多次来华,能够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汉语。在来华之前崔可夫就已经是一个中将集团军司令员,因为苏芬战争中作战失利,被解除职务。1940年,崔可夫由于深厚的中国背景,被苏联领导层相中,重新起用,接受命令作为第4任也是最后一任顾问来华。崔可夫在中国逗留了14个月。这14个月正是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单独对日作战之前的最艰苦的时期,也是中国、苏联和日本关系最为微妙复杂的时期。作为数面人的军事顾问团的团长,崔可夫在这一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30年代,受聘于国民政府的德国顾问团参与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斗争,为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到来既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是德国垄断巨头为实现其战略利益而在中国“押的宝”。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日本政治、军事野心迅速膨胀,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又大大刺激了提升军事地位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强烈冲动。自1992年以来,日本已多次利用各种借口向海外派兵,以显示其军事实力和在国际安全领域“做贡献”的打算。日本海军作为军事发展的重点和对外主要使用力量,其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更加充分地表明了日本企图借着军事因素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因此,我们对其海军战略的调整必须保持高度关注。战略思想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日本海军已彻底抛弃“被动防守”、“消极防卫”的思想,确立了“积极防卫”、“主动进攻”的指导思想。把最初强调的  相似文献   

19.
14《军事潜力》[美国]克诺尔著,原文为英文1956年版,军事科学院根据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局1960年出版的俄文本转“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2年6月北京出版。克诺尔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兼美国国防大学、经济顾问委员会、国际合作总署、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等组织的顾问。作者在该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军事潜力的三个  相似文献   

20.
“加伦”是瓦·康·布柳赫尔元帅在中国的化名,为苏联最早授衔的5位元帅之一。布柳赫尔是苏联国内战争英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师长、集团军司令及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4~1927年曾奉派前来我国,化名“加伦”,担任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府总军事顾问、黄埔军校顾问组长,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他的儿子、本文作者瓦·瓦·布柳赫尔曾多次对他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访问过许多和他父亲并肩战斗的战友,撰文回忆父亲在中国的片断。驻华苏联军事顾问团1924年秋,父亲所领导的那个驻华苏联军事顾问团中有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