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确立了“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性冲突”的作战指标;克林顿政府继承了这一指标,并于1997年将其调整为“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战区战争”。美军“打赢两场战争”的作战指标是指导冷战后美国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但是,随着美国内局势的变化和世界形势的发展,美军的作战指标面临着调整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其主要的军事战略目标是:(1)遏制大规模核袭击;(2)遏制和防止使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小规模袭击;(3)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为达成上述每一目标,美军都有一套专门的战略方针与作战原则。当前,美国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需要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据2005年7月5日的《纽约时报》披露,五角大楼正考虑对其常规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同时打两场战争调整为只发动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那么,美军“准备同时开展并且打赢两场大规模战争”的常规战争战略是如何出台的、其内容实质是什么?而美军现在又为何将其调整为“只发动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呢?这需要从冷战时期美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5日《纽约时报》披露, 五角大楼正考虑对其常规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由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调整为只发动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那么,美军的“两场战争”战略是何时出台的?美  相似文献   

5.
王锴 《军事文摘》2022,(23):24-28
<正>自奥巴马执政后期开始,美国战略重点逐渐回归到大国竞争,以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和“亚太再平衡”为标志。2017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中、俄作为主要竞争对手。2018年1月发布的《国防战略》将国防战略的重点由反恐转向与中俄的大国竞争,其战争准备目标也从“打赢两场局部战争”调整为“打赢一场大国战争”。  相似文献   

6.
《国防科技》2000,21(2):90-91
据《解放军报》报道,美参联会 5月 30 日颁发新版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新构想以1996年版《2010年联合构想》为基础,对2020年前后美国可能面对的各种安全挑战进行了预测,特别指出未来的最大危险可能是全球性对手使用非对称手段对美进行的打击,尤其是远程弹道导弹袭击。新构想是指导美军未来15-20年联合部队建设和联合作战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1.战争准备重点由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性战争转变为与潜在的全球性对手进行国家级战争 新构想首先对未来20年的战略环境重新进行了判断,认为未…  相似文献   

7.
美国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是奥巴马政府发布的首个安全政策指针性文件,对美国今后一段时期防务战略及军队建设的调整走向作出了较为明确而详细的规划。报告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特点:淡化了“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的传统构想,凸显了关军“打赢当前战争”目标的突出地位,建军思想随之从追求“高精尖”转向专注实用,对中国的防范则由明转暗。这是美国决策层填补理想与现实间“鸿沟”的必然之举,但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仍存在不少困难和变数。  相似文献   

8.
警惕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3月下旬同布什总统会晤时提出了美国防务战略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认为,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太平洋地区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区,美国战略重点将从欧洲转向亚洲。报告“基本放弃”了“美军必须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的军事理论。下面刊登的两篇文章分别就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纽约时报》文章题:《错误的时机,错误的战争》。文章说:12日发生在巴厘岛的暴行是一个警示:我们处于一场长期战争中。一年前,布什总统称这场战争为“反恐战争”,并表示美国坚决要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今天,美国以外的许多人认为,华盛顿已经失去了对这场战争的兴趣,我们寻求打一场我们能够打赢的战争,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必须打赢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2010年2月,美国五角大楼公布了引人瞩目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其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国防战略、军力调整、军人福利、军事外交、国防采购和危机管理。《报告》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是用“混合战争”代替“两场战争”的作战思想,混合战争最早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发展司令部研究员富兰克。霍夫曼中校在《21世纪的冲突:混合战争悄然兴起》报告中提出,其核心思想是美国未来面临的威胁包括多种因素,军队未来的作战任务和行动具有多样化特点,未来战争形态将是战争主体多元化、常规战争与非常规战争界限日益模糊的“混合型战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新军事战略中,将对美军进行"瘦身",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思维,战略重心指向亚太。1月5日,奥巴马总统罕见地在五角大楼与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上将一道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根据这份新报告,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动因和指向。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发生的第一场战争———阿富汗战争,是一次美国及其盟国以国家名义,用战争的形式,打击境外恐怖组织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阿富汗战争是一场以反恐为主要目的战争,体现出了十分鲜明的非传统性。一、战争的不对称性明显从军事技术角度看,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交战的一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精锐的军队,而它的对手阿富汗塔利班及“基地”组织,武器落后,战斗力较弱,在国际上没有盟友,面对强大的美国几乎没有多少还手之力…  相似文献   

13.
“作战网络”出台的背景 2002年6月,美海军作战部长维恩·克拉克上将在美海军战争学院作了一场题为《新世纪的作战概念》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概念,阐述了美海军未来的使命与任务、作战理论和力量建设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对美海军转型,以尽快适应美国对付21世纪地区性威胁和跨国恐怖活动威胁的需要。这一新构想是继《2020年海军构想》之后,关于美海军未来发展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4.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前不久报道,美国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这要得益于早些时候美国海军提出的“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概念。而出台于2002年7月的《美国海军转型蓝图》草案摘要,全面而细致地规划了美国海军如何打造“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其中,“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是谋求美国未来海上作战力量构成的三大板块。对此世界各国均给予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赵利 《环球军事》2009,(16):40-41
据美国《纽约时报》7月23日报道,美军将采纳新的作战理念,从过去同时打赢两场主要常规战争的理念向应对包括常规战争和反恐、反叛乱行动在内的“混合战”的新理念转变。这一新理念的宗旨是确保美军能够处理各种可能的威胁,除了应对常规战和反恐、反叛乱行动外,还能应对包括计算机网络攻击、遮蔽卫星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导弹袭击和路边炸弹袭击,以及视频和网络“宣传战”。据悉,这种新理念将在预定于明年发布的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正式予以确立。那么,什么是“混合战争”理论?它有哪些创新之处?对美军建设又会产生什么潜在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焦亮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世界连续爆发的两场局部战争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东扩,促使俄重新修订《俄联邦军事学说》。2003年10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首次公布了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框架构想。根据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框架构想,俄空军将在作战思想,编制体制和武器装备方面加快建设的步伐,以期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赢得  相似文献   

17.
近来,美国海军高级官员开始提出未来海军计划的基本架构——21世纪海上力量。海军作战部长克拉克指出,“21世纪海上力量”概念“将会成为未来20~30年美国海军建设的路标”。他希望美国海军能够从实施“海上战争”发展到打赢“来自海上的战争”。为此,海军必须具备如下能力,即从原来单一的夺取制海权发展到有能力在海上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21世纪海上力量”就是基于这种构想,其基本概念主要分为三个方而:海上攻击、海上防御和海上基地。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月5日,美国防部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报告。从内容上看,它反映出美国“重返”亚太和重塑军队的两大主题,预示着新时期美国家安全战略将出现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新军事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革命。”毋庸置疑,21世纪是信息时代,21世纪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争夺信息时代的战略主动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着眼世界军事发展的新态势,认真分析信息化对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拓宽思路,研究对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切实履行好“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版国防白皮书的关键词是:发展·和谐·透明。为保证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国防科技工业必须从“机械军工”转变为“数字军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和运行高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