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经过18年的艰难跋涉,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实现了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的跨越;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正>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新中国航空事业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航空装备已经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跨越;实现了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一、从"0"到"20"!为新中国航空事业70年发展骄傲点赞7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军转民》2008,(12):F0003-F0004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始建于1961年8月,是国内大中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中心,先后研制11种型号的涡喷、涡扇发动机。昆仑、太行两大发动机的成功研制,走出了一条中国自主创新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更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历史上的伟大跨越。近年来所产品研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改革调整进一步深化,研制能力和手段得到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所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的军用航空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战斗机动力已实现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跨越,其性能和战备完好性有了大幅的提高.通用核心机技术、智能发动机技术、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和多电发动机技术将使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在未来20年取得较大的进步.脉冲爆震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将使经济的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飞行成为现实,正在探索中的新概念发动机将使航空动力的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5.
中国一航:放飞思想开拓创新实施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航空重要武器装备研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历史性三大跨越。进入"十一五"后,进一步放飞思想,总结经验,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企业集团,通过"三化"进行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1958年建于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坦克装甲车辆发动机专业研究所。60年的发展,研究所形成了以天津、大同、廊坊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全所总占地面积51.4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占60%,资产总额约24亿多元。60年来,研究所坚决履行"为国防建设提供一流动力"的核心使命,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动力自主研发的伟大历史性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独立研制坦克发动机的国家之一。在三代主战坦克动力研制的基础上,实现了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29日下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400多字的消息,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已经形成战斗力。至此,中国完成了由第二代战斗机向第三代战斗机的跨越。这条消息使得中国为之鼓舞,世界为之动容,毕竟这是中国航空人涉过深水难关的历史明证,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将激励航空人继续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北方,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在坚持不懈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不断破解着中国战斗机发展过程中的道道难题。  相似文献   

8.
“太行”发动机是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道路上的历史性跨越,对于解决我军主战机种动力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加速航空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力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着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进步。依照近、中、远期(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梯次技术群)对发动机多变量控制技术、高增压比压气机技术、矢量推进技术、结构与材料技术、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动机智能控制技术、脉冲爆震发动机技术、高超声速技术等关键航空动力技术进行了适当的研究和分析,力求能够把握航空动力关键技术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0.
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科研团队完成的"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高效精密数字化冷工艺制造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成果入选教育部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跨越了一个高度。之后,又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国防科技工业》2005,(5):15-15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是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研究中心及轻型燃气轮机研究基地。研究所创建于1968年,坐落在湖南省株洲市,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经过37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研制出了活塞6K、涡桨六、涡轴五、  相似文献   

12.
新概念航空发动机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动力技术在新世纪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据美国《2000年先进飞行器概念预测》,在“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IHPTET)和“经济可承受的多用途先进涡轮发动机”(VAATE)计划的支持下,第5代战斗机可装备推重比15~20的发动机,在21千米高空以3~4.5马赫的速度巡航飞行;巡航导弹将具有洲际航程、隐身和超常规机动能力;远距增升、推力转向、引射器和串列风扇等各种动力装置的研究应用,将使2.0~2.5马赫的超声速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从受到破坏的跑道或舰船上起降。同时,超声速燃烧、组合发动机、新能源发动机等新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国内市场对航空发动机的关注升温,厦门林巴贺公司乘势而上,致力于军民用小型航空发动机、游艇发动机、普通内燃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将创新融入发展当中,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通用航空发动机技术,为中国小型飞机拥有一个"中国芯"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4.
美军即将投入使用的第二代小直径航空炸弹,与第一代相比更贴近多样化的实战要求,并具有很高的效费比,将成为美军在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优势的新主力军。美国海军也计划装备该航空炸弹作为中程防区外武器。目前,美军以研制新型精确制导武器并大规模装备航空作战部队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第二代小直径炸弹GBU-53/B,于2011年4月初通过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空发动机修理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不可小视。本文从以航修业内人士并以航修为一个产业的角度,诠释中国航修企业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及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核电技术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现正全力研发第三代,目标是2010年前实现商用建造,第四代也开始预研,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自70年代开始,我国已建成第二代技术的9套核电机组,目前已批准再建8套第二代改进型机组,4套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第四代核电技术也要进行前瞻性预研。  相似文献   

17.
主元分析法和模糊积分的航空发动机气路状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大系统,由于结构复杂、工作条件恶劣等因素影响,对其进行有效地健康状态监测成为航空领域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有效监测航空发动机健康状态,以航空发动机气路系统为例,提出一种基于主元分析和模糊积分的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利用主元分析法提取发动机状态样本集的主元,对样本数据进行降维,实现样本的最优压缩。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对发动机状态信息的特征向量进行初步状态监测。最后,利用模糊积分对采用两种神经网络的初步监测结果进行决策层融合,从而有效地实现对航空发动机气路系统的状态监测。通过某型真实航空发动机验证表明,所提出基于主元分析和模糊积分的状态监测方法,能有效提高监测的准确度,满足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的实时性要求,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航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发动机)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能力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直升机传动系统、第二动力系统、燃气轮机和其它非航空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等,其中非航空产品涉及机械装备、能源、石化、汽车零部件、电子、建材、冶金、环保等诸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发动机整机技术、传动技术和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军转民》2006,(8):F0004-F0004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是我国中小微型航空发动机研究发展中心,直升机减速传动系统基础和预先研究基地及地面用轻型燃气轮机研究工程基地,是我国集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于一体的航空动力研究所,先后研制了军民用十多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和直升机减速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20.
王兢 《国防科技》2014,(3):36-39
控制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国外航空技术强国,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某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针对该发动机控制系统提出了数字化改进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控制系统重量,挖掘发动机潜力,并提升发动机性能。从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技术(FADEC)是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对航空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