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在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围剿”中,以三个师两万余人的兵力,于安徽六安南部进行了苏家埠战役。此役共歼敌三万余人(内活捉敌总指挥厉式鼎、代理师长梁鸿恩和五个旅长、十一个团长以下官兵两万余人),缴获步枪12,000余支、机枪171挺、火炮43门、电台4部,击落飞机一架,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一) 苏家埠战役的胜利,是鄂豫皖苏区红军的一次空前大胜利。这次胜利的取得,主要是徐向前同志对敌我双方政治和军事等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在发起苏家埠战役前,全国正处于要求抗  相似文献   

2.
正新四军第五师(以下简称五师)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人民武装。五师所创建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鄂豫皖、湘鄂赣、湘鄂西三大苏区的交叉地带。受红四方面军反"围剿"战争失败影响,这里的革命力量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摧残,  相似文献   

3.
冯超 《军事史林》2021,(8):49-58
1932年11月,留守鄂豫皖苏区以沈泽民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25军,开始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阶段.11月30日,红25军在湖北红安檀树岗正式成立,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全军下辖第74、第75师及特务营,共约7000人,成为鄂豫皖苏区新的红军主力,由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鄂豫皖省委在领导红25军进行苏区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曾于1933年4月和1934年4月两次合编另一支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红28军.两军的合编是鄂豫皖省委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策略,前后两次的合编有性质上的差异,背后涉及红28军与红25军的关系、鄂豫皖省委与皖西北道委的关系、鄂东北苏区与皖西北苏区的关系等问题,全面分析考察两军合编可以窥视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鄂豫皖苏区革命更多的历史细节.目前,学术界对于鄂豫皖苏区史、中共鄂豫皖省委、红28军、红25军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虽涉及两军合编史实,但对于两军合编的内在缘由、性质差异及后续影响等问题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是一场同具有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殊死搏斗。红军广大指战员从1930年8月至1935年11月,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方志敏、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正确指挥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奋战,前赴后继,连续打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大规模“围剿”,曾使红军发展到约30万人,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其中中央苏区、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都已拥有数百万人口、数十个县政权的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各苏区的地方武装也…  相似文献   

5.
☆撤离湘赣苏区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中央苏区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不大了.6月份以后,毗邻的湘赣苏区也在逐步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苏区如何坚持斗争?红军如何行动?大家都在思索着.  相似文献   

6.
徐海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 ,坚持从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多次打破了敌军的大规模“清剿”、“围剿”等 ,体现出了他机智灵活、多谋善断、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一“诱敌深入” ,“先疲后打” ,是徐海东军事指挥艺术的显著特点。1935年4月20日 ,蒋介石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失败后 ,又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 ,对鄂豫陕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 ,企图彻底消灭红25军和摧毁鄂豫陕苏区。面对敌军的大举进攻 ,徐海东根据程子华所介绍的…  相似文献   

7.
1932年10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红二十七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李涛 《军事史林》2013,(7):33-34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在接连经历四次“围剿”的惨痛失败后,此番卷土重来,国民党军采取了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苏区周围构筑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企图步步为营、处处设碉、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封锁、蚕食苏区,最后寻求同红军主力决战。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红军先是冒险出击,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继而消极防御,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与强敌拼消耗。结果浴血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9.
“诱敌深入”方针是毛泽东战略战术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提出的,且应用成功了,使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一)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九个师另一个旅共十万余人,分三路由江西吉安至建宁一线南下,向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发起了第一次军事“围剿”。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出现了跑反现象,即根据地群众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进攻而采取的背井离乡的逃难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党的领导特别是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薄弱;根据地生产萎缩,经济枯竭,群众生活无着;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残酷虐杀;群众信任红军,衷心愿意跟着红军进行斗争,同时依靠红军取得最低的生存需要.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群众跑反成为反"围剿"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各地红军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和其他各苏区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为了表彰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1933年7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制作了三个等级的红星奖章。  相似文献   

12.
褚银 《国防》2007,(5):74-76
"围剿"的接连失败,使蒋介石恼羞成怒,他又迅速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这回他把嫡系部队5个师调到江西,充当"围剿"主力,使"围剿"总兵力达到23个师又3个旅,外加5个航空兵队,共30万人.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和“会剿”,歼灭了国民党军三十六万余人,相创继建了鄂豫皖、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十年中,这支部队转战于鄂、豫、皖、陕、川、康、甘等省,到1933年秋发展到八万余人,占当时全军人数四分之一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周恩来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军事工作和苏区工作的领导人,从这支部队初创时期起,就  相似文献   

15.
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重要一战劳山战役詹大南1935年10月进行的劳山战役,是著名的直罗镇战役的前奏,是红十五军团献给即将胜利结束长征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见面礼。它是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第3次“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相似文献   

16.
(一)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是在红4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 重建后的红25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独立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先后取得了郭家河、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歼敌正规军数以万计.但是,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和敌人的残酷“围剿”,根据地的形势仍很严重.红25军是继续坚持老根据地的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历史地提到了鄂豫皖省委面前.  相似文献   

17.
正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后,即转兵对各苏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其中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围剿"的兵力,除原在江西南昌附近的2个师、1个旅和3个航空队外,另从湖南、陇海路抽调5个师又1个旅,统归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对集结于袁水流域清江(今临江)至分宜段的红军进行"围剿"。关于国民党军这次"围剿"采取的作战方针是什么,至今未见史家与当事人引述国民党军作战文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3军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部队。该军一部的前身为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1933年6月,编为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下辖第4、第5、第6团。参加中央苏区第1至5次反“围剿”作战。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  相似文献   

19.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在四川、陕西两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苏维埃政权区域。川陕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①,发展的鼎盛时期,面积达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拥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红4方面军部队已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省、县、区、乡、村各级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直接选举;苏区群众各按系统组织起来,如少年先锋队、赤卫队、妇女会、运输队、担架队;苏区中心区…  相似文献   

20.
大事备忘     
潢光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河南省潢川、光山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1932年3~5月,国民党军乘红四方面军主力在皖西苏家埠地区作战资料来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III》(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之机,以其集中在潢川县城附近的第20路军第75、第76师共6个旅中的3个旅分别占领潢川以南的仁和集、东南的双柳树和潢川、固始间的桃林铺;又以新编第20师分布于光山县城及其以南的椿树店、槐树店,企图长期据守并伺机继续向鄂豫皖苏区进犯。苏家埠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