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中核集团四川红华实业公司以这一要求为指南,对口帮扶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呷拉镇湾地沟村,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湾地沟村共86户311人,其中95%为藏族,2014年村全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其中,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仅有2300元,低于国家脱贫线800元。这里道路不畅,生态环境脆弱,产业效益不高,科技文化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村  相似文献   

2.
在阿拉伯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智慧过人的阿里巴巴,他曾为劳苦群众打开了一座藏有金银的石库,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幸福。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传奇故事。如今,在江西萍水河畔的道田村里,真正出现了一个“阿里巴巴”。他就是退伍军人、民兵连指导员吴光明。道田村地处萍水河畔的狮形山下,交通便利,但人均只有3分田,闲散劳力多。前些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在这块狭小  相似文献   

3.
这是个曾穷得有名的"空壳村",自10年前围绕荒山做文章,这个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最近,我们走进黎平县罗里乡亚榜村,亲身感受了亚榜人以"四个模式"经营荒山致富的变化。模式一:集约经营亚榜村坐落在雷公山麓,村后巍巍青山,村前潺潺流水,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侗寨。10年前的亚榜,人均年产粮仅300公斤,人均年收入不到470元。村集体积累仅有78.68元,是全县有名的"空壳村"。1996年2月3日,亚榜村党支部改选,54岁的杨光亚被推选为支部书记。两天后,有能工巧匠之称的杨世勇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杨光亚认为要念好"山字经",就是将各农户的闲置自留地自留山集中利用,由村两委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户管理、效益分成"的模式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草绿坪村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贫乏农业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农民收入微薄。改革开放以来,村普通民兵连领导班子为改变贫穷面貌,决定在调整产业结构,加重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确立了“抓住种植,突出养殖”的发展路子。 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石国治1983年就从事酿酒和粮油加工业,1981年起用酒糟喂猪,从年喂10头开始,到1993年已突破年喂100头大关,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能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低成本、高产出的家庭规模养猪路子。这几年,年平均纯收入2万多元,人均2  相似文献   

5.
一部电影的启示,咱村也出了一个“刘老根”,他那高人一筹的致富思路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最贫困村引入一条致富快车道,他就是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仓房村民兵连长杜明生。 600来人的仓房村深藏于伏牛山深处,山水奇特 风景如画。然而因为交通不便,资源开发不够,两年前人均  相似文献   

6.
这是滚滚红尘里一场命运的苦争,这是平凡故事里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在河南泌阳县马谷田镇罗店村一个光荣而贫穷的家庭里,女主人公(驻马店“75.8”特大洪水中抗洪女民兵英雄)王友兰,面对年迈的公公、长期患病的婆婆(两人均为昔日剿匪反霸的先进分子)和痴呆的丈夫(残疾军人),毅然以柔弱的双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荷,以顽强的意志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7.
他叫林俊深,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镇仙港村人。曾在部队服役3年,是区民兵应急连的连长。说起林俊深,认识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争相传颂“牙刷王”林俊深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4月的一天,笔者慕名前去司马浦镇仙港村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8.
“一头头猪儿膘肥体壮,一只只鸡母活蹦乱跳,一株株果树枝繁叶茂,一条条公路在山间盘绕,一片片庄稼葱葱笼笼,村小学校里书声琅琅,村人均有粮45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0元,全村180户贫困户全部越温脱贫,各项经济指标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这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勐腊县哥三府村是一个仅有72户人家的爱尼族山寨,1991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38.2元,人均粮食64公斤。县人武部十年如一日挂钩扶贫,使全村摆了贫困,在爱尼山寨谱写了一曲扶贫帮困的颂歌。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兴仁县新马场乡长箐村,是一个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贫困山村。1992年,人均占有粮130公斤,人均纯收入460元。1993年以来,该村群众在村党支部书记、民兵干部左克光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猛攻千古石,细抠万年土,通过劈山造良田、发展种养业、修路办教育等,发生了"昔日石旮旯,今日米粮仓;昔日光坡坡,今日绿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库伦旗沙力沟村去年人均增收600元。群众和村镇领导都感到惊讶。沙力沟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能增收这么多,这与通辽军分区改变扶贫思路与重点大有关系。沙力沟村缺水,连年干旱,农田减产,去年大旱使村里千亩农田种不上粮。军分区帮打的3眼井有两眼井因地下水位下降出不了水。而上游水渠形成的回水弯常年有水,因地势低流不到村里。这当口,军分区扶贫队来了。军分区始终为沙力沟村群众  相似文献   

12.
西北走笔     
野马泉的兵野马泉,北塔山腹地一个极小极小的机务站,站长王大河,年纪轻轻,嘴上没毛,毕业于广州通信学院,学业优秀而志存高远。毕业分配时,他头一个晃着拳头要求到新疆, 到新疆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他像一块击溅在水面上的片石,而新疆,而分区,而团部,而山上,最后定点在野马泉。相传,野马泉早年无泉,荒草如铁。成群野马云游到此,干渴难耐,以蹄刨地,嘶鸣不已,不料蹄下却涌出水来。之后,泉是一眼一眼地涌出来,野马却是一匹一匹地少下去。终于有一日,野马家族对这比做绝育手术还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山东东阿县不少乡镇基干民兵达到了人手一册《中国民兵》。(张叔亮)广西龙胜飘里乡界泉村是个壮瑶侗苗等5个少数民族杂居的村寨。该村80名各族基干民兵,人人订有一份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射洪县人武部于1999年与洋溪镇蒲家浩村结成共建富裕文明新村对子。人武部党委和村委一班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稳步发展一产业、突出发展二产业、快速发展三产业的发展思路,一心一意谋发展。200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31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65元。村党总支、村委会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村党总支书记蒲登武同志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十佳百星村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5.
初夏,驱车前往四川新都县渭水村,眼前全然不是乡村的模样,瞧:笔直宽敞的柏油路,道路两旁每隔50米就是一盏盏崭新的路灯、一株株翠绿的柳树,一座座“小洋房”就是一道道风景线;好一派都市风貌。问村民,村民自豪:这都是李书记的功劳。 三年前,渭水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集体纯收入仅2000多元。三年后,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3100多元,集体年纯收入15万元,粮食产量连年稳中有升,一举成为省、市、县的“奔小康示范村”。谁有这般不凡的本事呢?那就是咱们的退伍军人、渭水村党支部书记李晓军。 乐当“撬门砖”  相似文献   

16.
2001年2月,云南省昭通市委、市政府把昭阳区田坝乡凉山村确定为昭通军分区的扶贫点后,军分区党委“一班人”先后5次到凉山村进行慰问、调查,为该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努力。 凉山村平均海拔约2000米,总人口1006人,山多地少,人均收人294元,全村有11户贫困户,其余215户全部是特困  相似文献   

17.
驻哈尔滨某预备役高炮团在榆树镇民泉村开展了以支援“三农”为重要的扶贫帮困工作,重点向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突破。利用共建单位哈尔滨医一院的医疗优势组成“爱民医疗队”进行义务巡诊、免费送药,团常委与民泉村的特困生结成“一帮一”助学对子,长期资助特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了“双支”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60户人家51户是贫困户,不通公路、不通电,人畜饮水要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去肩挑背扛……这是三年前湖北房县中坝乡良田凹村的真实写照;松油、煤油灯照明成为历史,37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4户窝棚户全部住上了新房,51户村民脱贫致了富……这是县人武部政委何明显来到良田凹村三年后发生的可喜变化。1998年4月,这位被良田凹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水城县光明村,是一个由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一体的高寒山区极贫村。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始终没能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但贫瘠没有主宰人们改变命运的信心。水城军分区和水城县人武部在率兵带民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带领光明村人向贫穷发起了挑战,他们倾情扶贫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向支部要凝聚力。光明村是江泽民同志1996年视察过的极贫村。该村178户,823人,贫困户达102户,人均粮食202公斤,人均纯收入360元,穿麻布衣,住茅草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2%。扶贫先扶志,扶志看支部。水城军分区党委把抓好村支部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一个“半仙”给人算了50多年命,到头来却把自己算成了“仙”,倒是公安机关“神机妙算”,侦破了这起纵火杀人案,揭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