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日益恶化的朝鲜局势,清政府内部战和意见不一,寄希望于俄、英调停。自1894年6月20日至7月18日将近一个月时间内,北洋大臣李鸿章全力投入请求俄国调停的工作,没有做任何军事上的准备,贻误了时机。而日本至7月中旬,已完成了在朝鲜的兵力部署,决心挑起战争。6月22日,俄国调停失败,日本向清政府提出“第一次绝交书”。7月14日,英国调停失败,日本向清政府提出“第二次绝交书”。  相似文献   

2.
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代戡匪乱”。此举招致日本政府的不满,也开始出兵朝鲜“勘乱”,引起了中日外交争端和武力冲突。在英国的斡旋下,6月底,清政府为避免战端,首先提出两国在朝鲜共同撤兵的议案,并递交日本政府进行谈判,但对方却以种种理由搪塞拒绝,使清朝廷陷入苦苦等待。信守外交“公例”:李鸿章掉进了日本人的战争陷阱1894年7月14日下午,日本驻清政府大使小村寿太郎在获悉大岛义昌的混成旅团全部在朝鲜登陆后,便立即禀承日本政府外相陆奥宗光的电令,向清朝廷递交了日本政府照会书。照会书里断然…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100年前的那场“七.二五”惨案至今令亿万华夏子孙义愤填膺。 1894年7月,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接到李鸿章密令,派遣军舰从塘沽护送外籍运兵船到朝鲜牙山前线。 根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命令而在塘沽集结的清军已做好渡海到朝鲜作战的准备,清政府雇来的英国运兵船“爱仁”、“飞鲸”、“高升”三条火轮已向大沽口移动,从旅顺口启航的北洋海军护航舰船正向大沽口驶去。  相似文献   

4.
中日甲午战争,是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护航舰只及运兵船拉开序幕的。而这次中国舰船在丰岛海面所以受到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与李鸿章由海路增兵牙山的决策失误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894年春,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请求清政府派兵“代剿”。6月4日,主持清朝军事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接到  相似文献   

5.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清政府被迫赔款割地,并承认了日本在朝鲜的全部统治权。然而吞并中国早已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行径不仅没有延缓日寇的入侵,反而推进了其“北进”、“南进”战略计划的实施。其中所谓的“北进”计划,即指以朝鲜为跳板,从陆地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末,为防范朝鲜发射弹道导弹,日本紧急召回正在参加“环太平洋”-2006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的日本“雾岛”号“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紧接着7月22日,有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在位于长崎县的佐世保基地  相似文献   

7.
在战列舰时代,有一场堪称经典的海战,那就是1904年5月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这场海战在海战史上,几乎等同于陆战史中的坎尼会战,也许只有拿破仑战争时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可以和它相提并论。日本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在此战中一举成名,就连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山本五十六也把他作为终身仰慕的偶像和“军神”。一、两个“强盗”间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俄国为遏制日本势力在华蔓延,联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向中国归还辽东半岛。为了对俄国的“义举”表示感谢,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允许俄国修建横穿东北的铁路,并将辽东半岛租借给俄国,整个中…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希特勒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让日本尽快进攻苏联,并拉拢蒋介石反苏反共,曾3次“调停议和”中日战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9.
大事备忘     
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与俄国政府签订《瑷辉条约》,被迫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乌苏里江东岸为中俄"共管"之地。1901年5月26日,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彻底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西方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  相似文献   

10.
雨青 《宁夏科技》2002,(3):90-90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掌管军事、外交、经济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李鸿章也成为国人唾骂的千古罪人。这个历史责任到底是由李鸿章来负还是由清政府来负,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相似文献   

11.
1931年6月,日本关东军向陆军省请拨攻城重炮。7月,24厘米的榴弹炮秘密运抵沈阳。点燃战火条件已具备,东北发生了“万宝山事件”:长春日本领事唆使朝鲜人私自在万宝山开拓水田,中国农户奋起填沟,日警悍然开枪。接着,日本军部利用“中村大尉事件”煽动战争:日本现役军人中村奉军部令冒充农业专家潜入禁止外国人游历的兴安屯垦区,从事军事间谍活动,被我东北屯垦军捕获处决。日本军部叫嚣“为中村报仇”。8月1日,熟悉东三省的本庄繁任关东军司令官,制定《解决满洲问题大纲》的建川美次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长。20日,本庄繁抵旅顺,审查了作战计划。9…  相似文献   

12.
张俊 《当代海军》2005,(12):62-63
但凡中国人,都忘不了中日甲午海战。可大家对此前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并不了解,实际上北洋舰队这两次访日无论是对清朝海军还是对日本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政府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因此对日本十分关注和警惕。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部分     
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海军舰队,“高升”号运兵舰被击沉,舰上700余名官兵遇难。丰岛海战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15日,开始实行分区占领。30日,八国联军成立“天津都督衙门”,开始对天津及其周围地区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04年7月14日,侵略西藏的英、印联军由江孜开始向拉萨进犯,由于西藏地方政府下令军民停止抵抗,英,印联军长驱直入,至8月3日占领拉萨。  相似文献   

14.
1874年日本侵台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在海防大讨论中清廷大员认识到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紧迫性.由于赫德的干扰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大员对购买铁甲舰认识的局限,加之清廷财政困窘,致使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进程跌宕起伏,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统帅机关决策幕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按照学术界通常的理解,“抗战初期”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面对着日本侵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边调兵遣将,加紧抗战的部署,一边仍未放弃通过外交谈判和调停以求得和平解决事变的幻想。随后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集结于正面战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多次大会战,结果多以失败而告终,致使大片河山沦于敌手。由此,学术界对抗战初期,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究竟是“和”还是“战…  相似文献   

16.
李同勇 《军事历史》2005,(11):56-59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蒙受了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屈辱之后,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3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签订《交接台湾文据》证书(俗称“割台让渡证书”);5月20日,清政府宣布台湾百姓是否内渡,听其自便,如两年内不回大陆者,可作为日人而“改衣冠”。对此,台湾人民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彻底失望了,决心进行“自谋保台”的武装斗争。5月25日,在台湾著名爱国人士丘逢甲的倡议下,由台湾各界绅士共同组织了临时的抗倭政府,定名为“台湾民主国”,年号为“永清”,明确表明了台湾永远属于大清国。此时…  相似文献   

17.
徐平 《军事史林》2016,(3):50-52
朝鲜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常驻朝鲜的侵略军的统称.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迅速向朝鲜派兵,从第五师团抽调了两个步兵联队,以此为基础组成了一个混成旅团,由陆军少将大岛义昌率领立即奔赴朝鲜半岛.8月1日,中日两国相互宣战后,留守日本国内的第五师团余部也在师团长野金道贯中将率领下开往朝鲜参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甲午战争败北,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从政治方面讲,清统治集团腐朽没落,苟且偷安,怯懦无能,这是根本原因。就军事方面而言,清军武器装备较差,官兵素质低劣,军事制度落后,一些将领贪生怕死,后勤保障不得力等,都是导致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而清政府作战指导思想的失误,则是最直接的原因。这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忽视战争准备以武力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来说,只有切实加强战备,才有可能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气焰,所谓“备战方能言和…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以清政府遭受海上进攻开幕。百余年间,千年文明古国在任人宰割的屈辱中抗争,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战败的硝烟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清政府在其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一度致力于海防建设,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探索尝试,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但如昙花一现。后人评说,晚清海防,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清统治者在“未有之变局”中应付“未遇之强敌”的海防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其海防思想产生的条件、内容的变…  相似文献   

20.
叙利亚冲突爆发已1年有余,近一段时间,叙利亚危机持续发酵,政府与反对派博弈加剧,国际社会围绕叙利亚问题不断发力,100多个西方以及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叙利亚之友”第三次会议7月6日在法国巴黎如期召开;叙利亚近期举行了针对性较强的实弹军事演习,北约军舰持续靠近叙海域,双方“剑拔弩张”引发国际社会一阵恐慌;安南7月7日公开表示,联合国调停叙利亚停火的努力“已告失败”。叙利亚危机的未来走向引发世人关注,各方猜测纷纷。笔者围绕针对叙利亚召开的3次“叙利亚之友”会议,来寻求叙利亚未来的答案。(“叙利亚之友”是由法国倡导,美国、欧盟、阿盟等集团和国家参与的,旨在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外长会议,目前已召开3次,俄罗斯、中国、叙利亚3次都没有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