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9月7日,据台媒体报道,台“国防部”首度证实向美采购的潜艇构型拥有650口径的鱼雷管,将可发射潜射型“战斧”巡航导弹,未来攻击“三峡大坝”或“中南海”都不成问题。一位将领甚至说,如果拥有此型潜艇,将是惟一能对大陆进行“反点穴战”的攻击性武器。此前,“国防部”副部长蔡明宪曾在“立法院”透露,台所采购的潜艇可发射巡航导弹。  相似文献   

2.
潜艇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潜射导弹武器也得到飞速发展,使未来海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潜射导弹分为潜射弹道导弹、潜射巡航导弹、潜舰导弹和潜空导弹等类型。潜射弹道导弹现在世界上仅有美、俄、英、法与中国五个国家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国家“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结构中,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其隐蔽性好、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强而成为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坚,是最有效的核报复力量。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3.
于喜斌 《环球军事》2012,(10):50-51
2012年4月,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登载了温德尔·明尼克的文章,称台军正在对两艘旗鱼级(台军称为海龙级)潜艇进行改装,使之能够发射UGM-84L潜射型“鱼叉”反舰导弹,希望以此对大陆海上舰船和陆上目标形成威慑。  相似文献   

4.
下日本的“春潮”(Haru;址。)级潜艇为双层壳体,敷设了消音瓦艇上除装备中/低频主,/被动舰壳搜索和攻击声纳外,还首次安装了拖曳线列阵声纳,加大了反潜探测距离,该级艇的第6艘“冬潮”(Fuyushio)号已在2995年3月服役二*澳大利亚“科林斯“(C ollins)级潜艇增加了武器的携带量,除装鱼、水雷及潜射导弹外,还可以装巡航导弹r以攻击远距离陆]_日标_该艇单艇造价高达3.5亿美元,卞荷兰的‘’海象”(Walrus)级潜艇采用了西方很少用的双壳体结构,其武器系统十分先进,舶部4具液压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37型、MK一48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  相似文献   

5.
美国海军目前正在将4艘“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改装成为巡航导弹核潜艇,用来支持特种作战,以及提供大规模的精确常规对陆攻击能力。一旦改装完成,这些潜艇上的C-4“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筒将能够装载大量的“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并且将成为美国海军搭载特种作战部队的首选平台。同目前用来搭载特种作战部队的攻击型核潜艇和水面舰艇相比,其搭载  相似文献   

6.
《国防科技》2003,(1):4-5
“战术战斧”(Tactical Tomahawk)巡航导弹,即战“战斧”Block Ⅳ是美国海军用于打击地面战术目标的新一代舰载巡航导弹,是美国著名防务厂商雷神公司主持研发。2002年,“战术战斧”导弹相继完成了功能地面试验,海上发射试验和水下发射试验,预计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美国海军初步准备向雷神公司定购1300枚,以装备美军现役的各类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15日,惯于惊爆内幕的《华盛顿邮报》突然把矛头对准本已打得不可开交的中东,称以色列两年前从德国购进的3艘“海豚”级柴电潜艇能够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官员因此指出,以色列现在已经拥有从陆地、天空和水下发射核武器的能力。但以色列海军发言人随即在次日便断然否认自身潜艇部署有核武器,不过他却承认以潜艇具有水下发射巡航导弹的能力,这实际上是证明以潜艇是种“可进行远程打击的战略武器”,至于有没有核弹头,对以色列这样的“准核门槛国家”而言,还有什么需要确认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要闻速递     
《现代舰船》2012,(3):5
美报称中国试射"巨浪"-2潜射导弹据美国《华盛顿时报》2012年1月4日报道,中国军队可能已经进行了一次发射"巨浪"-2型导弹的秘密试验。报道称,有2艘潜艇参加了此次试射,这2艘艇共发射了6枚"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9.
潜艇素以“隐蔽歼敌”著称,加之潜射巡航导弹的发展,从而对航空母舰战斗群形成巨大威胁。为了防备暗箭伤人,航空母舰编队的反潜防御是按照远、中、近三个反潜警戒区来划分兵力的,以使敌潜艇对目标进行攻击时必须突破航空兵、反潜潜艇、水面舰艇的纵深梯次防御,并力争在潜射武器攻击距离之外发现并摧毁敌方潜艇。目前,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航行序列下的正常反潜防范范围约为200千米,可分为三道反潜防御屏障:  相似文献   

10.
印度计划试射“萨加里卡”潜射巡航导弹印度计划今年试射可携带核弹头的“萨加里卡”潜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是目前已经在印度陆军开始服役的“普里特维-1”导弹的海军型。携带核弹头的“萨加里卡”导弹是一种低空飞行的导弹,其弹道低伸,可达到高亚音速,并在15~100米的高度巡航飞行。制导采用地形匹配制导系  相似文献   

11.
张海龙 《环球军事》2004,(17):42-44
今年2月,俄罗斯举行了代号为“安全-2004”的大规模战略核力量军事演习。2月18日,俄总统普京亲自登上了台风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指挥并观看了“新莫斯科夫斯克”号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模拟发射两枚RSM-54“无风”潜射弹道导弹。此举再一次显示了俄罗斯对潜艇战略核遏制力量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不断衰退的俄罗斯海军中,潜艇特别是战略核潜艇确实成了不可缺少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后期,苏联第一代潜射巡航导弹“П—5”和“П—10”发射成功,这是从水面发射的近程反潜导弹早在50年代中期,美国的“天狮星—Ⅰ”式巡航导弹就已投入使用,并改装了“金枪鱼”号潜艇。  相似文献   

13.
许滔  深蓝 《当代海军》2009,(7):66-68
M51型潜射弹道导弹是由法l国“欧洲航空航天防务系统”(EADS)公司制造的一种三级固体远程弹道导弹。长12米,弹径2.3米,发射重量48吨,比M45型潜射导弹重近50%,采用惯性制导方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海军计划2003年10月开始,耗资20亿美元将两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密执安”号和。乔治亚”号改装成常规武器潜艇,并希望这两艘潜艇能在2008年具备初期作战能力。改装工程将包括:拆除艇上的24枚“三叉戟”潜射核弹道导弹,取而代之的是安装能发射常规巡航导弹的导弹发射装置,或将现有的发射管改装用于特种作战部队。“三叉戟”导弹发射管将改装成MAC导弹发射组合装置,每个装置可装载7枚小型巡航导弹。改装后的常规武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海军正在考虑将陆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作为可行的中期增强方案,用在即将改装为核动力巡航导弹潜艇(SSGN)的4艘俄亥俄级潜艇上,使其具备时间至关的打击能力。这一概念是据2004财年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而提出的。在当前基线计划中,每条SSGN的配置是装载多达154枚战斧BlockⅢ或战术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用7单元多全重发射器(MAC)发射),还提供改装配套,如采用集装潜水员出口仓、干甲板掩体、先进海陆突击队运送系统布署特种作战部队的能力。初步的作战能力将于2007年实现。战斧导弹和战术战…  相似文献   

16.
海基巡航导弹,即从舰艇、潜艇或舰载机上发射的、以巡航弹道飞行的导弹。近年来,海基巡航导弹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中用于攻击陆上目标的远程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更是各国海军新装备的热门,甚至成了“巡航导弹”一词的狭义特指。当今世界的先进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均具有超远的射程和良好的通用性,同一系列的导弹不仅可在水面舰艇(包括中型战舰和小型舰艇)上发射,还可在潜艇、固定翼舰载机上发射。这些导弹大多以高亚音速飞行,采用了低可探测性设计,从而拥有良好的突防能力。在濒海作战中,海基巡航导弹还可在C4ISR系统的支持下,依靠其强大的通信能力,形成作战网络,从而使巡航导弹的攻击更加精确和迅疾。  相似文献   

17.
巡航导弹潜艇之梦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建造理念与攻击型核潜艇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攻击型核潜艇是由传统潜艇发展而来,传统潜艇的发展起点就是被称为近代潜艇始祖的美国潜艇“霍兰”(SS-1)号。而巡航导弹核潜艇则是作为巡航导弹的运输工具而诞生的。  相似文献   

18.
“战术战斧”(Tactical Tomahawk)巡航导弹,即战“战斧”Block IV,是美国海军用于打击地面战术目标的新一代舰载巡航导弹,由美国著名防务厂商雷神公司主持研发。2002年,“战术战斧”导弹相继完成了功能地面试验、海上发射试验和水下发射试验,预计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美海军初步准备向雷神公司定购1300枚,以装备美军现役的各类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25日一天,俄罗斯接连发射两枚弹道导弹,其中包括从位于巴伦支海水域的“图拉”号核潜艇上发射一枚RSM-54(北约代号SS-N-23“轻舟”)潜射弹道导弹,以及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一枚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都取得了成功。俄罗斯最近表示,在2008年将至少试射11次洲际导弹,2009年后的试射频度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倍,从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俄罗斯核威慑力量都不被削弱”。  相似文献   

20.
美首次成功潜射“战术战斧”美国海军的新型“战斧”巡航导弹——“战斧Ⅳ”(战术战斧)近期成功进行了首次潜艇潜射飞行试验。导弹由潜航在美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南加利弗尼亚海上靶场的“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图森”号发射。这次试验验证了新研制的“战术战斧”武器控制系统和“战斧”指挥控制系统的性能。潜艇在潜航状态下接收作战任务,对“战术战斧”进行装定、发射。试验中,导弹冲出发射管到达水面,随后脱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