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是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和“会剿”,歼灭了国民党军三十六万余人,相创继建了鄂豫皖、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十年中,这支部队转战于鄂、豫、皖、陕、川、康、甘等省,到1933年秋发展到八万余人,占当时全军人数四分之一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周恩来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军事工作和苏区工作的领导人,从这支部队初创时期起,就  相似文献   

2.
曾中生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他早年投身革命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参与领导指挥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作战,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参与领导创建川陕苏区,对红四方面军的成长壮大,对鄂豫皖和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军事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方针与方法,红军作战的战役战术原则,动员群众参战的原则、方法与瓦解敌军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3.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是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红6军团历尽千辛万苦,冲破了绝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道路和民情等,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调动正在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建立后,面对着敌人的封锁和“围剿”,广大苏区群众为革命战争奉献了大量劳力、物力、财力,甚至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民众长期大量的付出而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势必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挫伤其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容易激发社会矛盾.为此,苏区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动员补偿问题,在经济、政策、税收等方面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偿,以减少群众的压力和损失.  相似文献   

5.
四川旺苍县地区曾是上世纪30年代川陕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上,占有红四方面军西进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军政领导机构曾集中于此,成为川陕苏维埃的首府。这里的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重要战斗和召开的著名军事会议,永远彪炳史册。旺苍县革命史上的许多特点,使其不仅在川陕苏区中别具一格,即使在中国工农红军史上也占有光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红25军,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他是唯一一支长征结束时兵力多于出发时的部队,也是长征部队中唯一一支开辟新根据地并始终坚守到底的部队.红25军创建于鄂豫皖根据地,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下,为贯彻中央指示,保存有生力量,毅然踏上了孤军转移的长征路,并在血战中成功开辟并牢牢坚守了鄂豫陕根据地.在得到中央...  相似文献   

7.
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但未能粉碎蒋介石对1红军发动的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是一场同具有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殊死搏斗。红军广大指战员从1930年8月至1935年11月,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方志敏、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的正确指挥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奋战,前赴后继,连续打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大规模“围剿”,曾使红军发展到约30万人,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其中中央苏区、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都已拥有数百万人口、数十个县政权的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各苏区的地方武装也…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粉碎了几十万人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原因很多,而建立于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技术侦察工作为粉碎敌“围剿”和保证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电台,从敌人手中“拿”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3次大规模“围剿”。随着中央苏区3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不顾中共中央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阴谋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4次“围剿”。在以往的作战中,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靠派侦察员  相似文献   

11.
深谋远虑的决策艺术、高屋建瓴的谋局艺术是彭德怀抗美援朝军事指挥艺术的重要内容。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以劣势的装备,充分利用步兵打击现代化装备的敌军,取得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彭德怀军事指挥艺术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工农红军、苏维埃政府和各种群众组织,发动中央苏区广大军民,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标语.这些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标语,既为红军鼓舞斗志、瓦解敌军,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苏区军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扩大苏维埃政权,参与苏区全面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大事备忘     
MONTHLY MEMORANDUM中国部分黄安战役1931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着手筹划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到11月,集结于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增加到15个师。其中豫东南地区4个师,鄂东地区7个师,皖西地区4个师。另外,在河南的第4师、南京的警卫师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军事史林》2013,(7):33-34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在接连经历四次“围剿”的惨痛失败后,此番卷土重来,国民党军采取了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苏区周围构筑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企图步步为营、处处设碉、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封锁、蚕食苏区,最后寻求同红军主力决战。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红军先是冒险出击,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继而消极防御,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与强敌拼消耗。结果浴血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5.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姜为民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留下的武装部队开展的游击战争。(一)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5年7月至9月,主要是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留下...  相似文献   

16.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开创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1933年11月18日,为了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四方面军造币厂(又称川陕省造币厂)在通江城郊西寺成立,厂长由红色理财专家、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部长、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行长郑义斋兼任,成为二战时期全国各根据地中最具规模的造币厂。对于统一根据地币制,活跃根据地金融;稳定根据地物价,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左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往日的革命战争中,左权将军长期担任我军的高级领导职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他不但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而且对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应用和发展,也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说过:“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毛泽东选集》第188页)后来党史界和军事界有不少同志一直沿用这个说法,认为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已经形成了(有的说“全部形成了”;有的说“基本形成了”;还有的说“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因为红军的作战原则不等于也不能完全包括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同时,也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在三次反  相似文献   

19.
冯都 《军事历史》2010,(3):62-64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治委员毛泽东联名发布了6个作战命令——红字第9、第10、第11、第12号命令和胜字第1、第2号命令。通过对这6个命令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红一方面军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的过程,并领略朱德、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20.
段斐 《中国军转民》2023,(20):114-1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与川陕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苏区,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们强信念、冲在前、做表率,为川陕苏区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挖掘川陕苏区干部和将士锤炼党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