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活于2500年前春秋晚期的孙武,以其字字珠现的兵学典──《孙子兵法》,构筑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坚实基础,孙子也因此被历代兵家奉为兵圣。明代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指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一语道破了孙子军事思想在2000余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在今天,孙子的军事思想,仍然是启迪人类智慧的箴言,这也是《孙子兵法》至今昌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孙子兵法)构筑的军事理论体系,不仅包含着战争观、作战指导原则、治军思想以及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而且也富蕴着军事后勤思想。虽然(孙…  相似文献   

2.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蕴含着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战争设计思想,其前三篇《计》《作战》《谋攻》集中体现了孙子战争设计思想的核心要义:第一,“计”是战争设计的前提,孙子既突出“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计”的不确定性;第二,“尽知用兵之害”是战争设计的逻辑起点;第三,“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战争设计的指导原则。孙子的战争设计思想,可以作为战争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规律,对于更好地把握战争设计的方向及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特殊制胜机理,具有永恒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开始接触、学习《孙子兵法》的文献资料 ,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讲堂录》中所记的国文老师袁仲谦讲解魏源《孙子集注序》的笔记外 ,还有几条重要线索可供考察 :读《盛世危言》对孙子“知彼知己”观点的了解 ;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等文史古籍对孙子生平和思想的薰染 ;给同学写信提到读二十二部子书 ,其中应该包括《孙子兵法》 ;在致同学萧子升的信中 ,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词句 ;读《曾胡治兵语录》 ,间接接触过孙子思想 ;有机会和条件读到过老师、校长易培基《读孙子札记》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5.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首次推出其创新理论成果“震慑理论”,这一理论与我国古代《孙子兵法》心战理论有着许多内在的关联。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伊拉克战争,其“斩首行动”与孙子的“擒贼擒王”思想如出一辙;其“震慑行动”与孙子的“上兵伐谋”思想异曲同工;其“外交攻心”与孙子的“伐交”思想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6.
《孙子》是我国的军事名著。由于文字古奥,对某些内容,历代注家众说不一。汪柳同志这篇文章,对《孙子》中“势”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发表供参考,并请同志们参加研讨。  相似文献   

7.
《孙子》篇次问题,宋代以来诸多学者就予以关注。银雀山出土的简本《孙子》,尤其是篇题木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孙子》古本篇次的信息。如何看待简本、传本之间的篇次差异,是一个《孙子》文献学研究的基础论题,对考察《孙子》在古代的流传面貌也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8.
曹操与《孙子》的关系,是孙子学史上重要的问题。过去有关曹操删减《孙子》篇目的说法长期流行,一度导致有人认为《孙子》十三篇就是曹操的著述。在宋代,包括《孙子》在内的七种兵书被立为兵经,其中唯有《孙子》留有曹注,其它六种兵书皆用白话,可见曹注《孙子》一度是变相取得了与兵经相等同的地位。本文认为曹注《孙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曹操并没有删减《孙子》篇目之事,曹操也不是第一个为《孙子》作注的人。曹注《孙子》虽然简古,具有多方面价值,但同时也有不少失误之处,不宜作过高的追捧。  相似文献   

9.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四变》等《孙子》佚文,都是《孙子》的早期注释文字.这些文字表明,《孙子》注释时代的开启要远比人们想象的为早.研究这些佚文,不仅可以考察《孙子》的早期注释情况,也对探讨《孙子》成书时代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思考《吴孙子兵法》和传本《孙子》十三篇之间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心理战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的心理战思想既有聚我军心和夺敌士气的二元结构,又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观和“死地则战”的战役战术观,并诉诸“爱”、“赏”、“教”、“戒”等方式培育心理战结构要素。孙子的心理战思想对后来兵家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简本《孙子》的研究工作,起步阶段就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局面. “文革”结束之后,相关研究稍有起色.学术界利用银雀山竹简材料,对《孙子》成书、流传等相关问题,都逐渐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失和不足,需要总结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历史对于未来永远是财富,孙子兵学就是历史财富中的精品佳作。笔者戎马一生,对《孙子兵法》学习过、运用过,对孙子的研究也倍加关注,期望孙子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本文仅就孙子兵学文化研究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磋商。一、要充分认识孙子兵学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名著之一。在以往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但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很高的声誉。自唐代开始,孙子走向世界,世界在研究孙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3.
《军事历史》杂志每次发下来,我们这里的同志都争相阅读。就我自己来说,对《历代军事思想研究》栏目的文章更感兴趣。今年的第一期杂志发来后,我把汪柳同志写的《“孙子·势篇”三议》一文读了几遍,感到文字比较通俗浅显,对我们深入学习《孙子》这部古代兵书很有帮助。我们基层的同志。讨学习《孙子》兵法,常常是望而生畏。感到这部兵书文字难懂,读了半天也不明白讲了一些什么。因此,希望《军事历史》在研究古代兵法时能照顾到我们这些初学的同志的理解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多少年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它所提出的一些带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和军事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孙武和其他任何作者一样,不能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佚;后《孙子》者,不佚《孙子》”,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的。其实,后  相似文献   

15.
姚振文 《军事历史》2022,(5):95-106
孙子学,是围绕《孙子》的文本、思想及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专门学问。在中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孙子学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轨迹。孙子学发展过程中,孙子思想理论与孙子思想实践是共生互动的关系,实践的需要始终是孙子学发展的源动力,而应用创新则是孙子学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孙子学与儒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贯穿孙子学发展的全过程,二者凝聚而生的“为天道人心而战”的战争观念,代表了军事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就其军事价值而言,其中最光采夺目的是他以安国保民为宗旨的慎战和善战思想。历史上许多军事家、名将,益于《孙子》的慎战善战思想取得了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的胜利。《孙子》被誉为“兵圣”、“武圣”置于古代兵经之首。由干《孙子》问世的历史契机与当今时代特征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以古为鉴,撷取精华,运用《孙子》慎战和善战思想的精义于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不仅是推动《孙子》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深化,也是指导现代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一、《孙子》安国保民战略思想的历史源由研究《孙子》问世…  相似文献   

17.
军事文摘     
孙子兵法在国外《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唐朝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家鼻祖”;将《孙子》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从八世纪到今,日本研究《孙子》的著作不下百余种。清乾隆年间、《孙  相似文献   

18.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19.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20.
兵家的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孙子提出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矛盾范畴中,尤以对利害关系的把握最为精彩,这是孙子辩证法的精髓。“利害观”是孙子解剖战争问题的一把利器,把握住了利害关系的要义,就不难理解“慎战”“不战”“全胜”等核心观念。同时,它也是人们在面临人生道路上各种得失选择时的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