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2.
杨虎城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发起各之一。对蒋介石“兵凍”完全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而将个人利害置之度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支柱。分析杨虎城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学习杨虎城将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激起我们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为振兴中华,艰苦创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胡博 《军事历史》2006,(4):28-37
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一手创建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由陕西蒲城县民团发展而来,在那个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杨虎城将军毅然加入到革命阵营中......  相似文献   

4.
胡博 《军事历史》2006,(6):30-37
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一手创建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由陕西蒲城县民团发展而来,在那个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杨虎城将军毅然加入到革命阵营中......  相似文献   

5.
柴睿  袁治中 《国防》2001,(11):17-18
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永远都不会省略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名字,他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当笔者走进陕西省蒲城县东槐院巷29号的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时,亲手抚摸着馆内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眼前便不禁展现出杨虎城将军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有功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千古功臣”。在中华民族命运危机的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危局,促成了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张学良将军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优秀的思想品格。对张学良军事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振兴中华和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而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可谓妇孺皆知,而曾在西安事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王以哲将军,有些读者也许还不甚知之。王以哲(1896—1937),字鼎芳,生于吉林省宾县(今属黑龙江省)。1913年入吉林旧制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步兵科,1921年夏投入奉军。后由排长逐级升至军长。  相似文献   

10.
杨虎城,名(?)号虎臣。西安事变前夕,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17路军总指挥。 与张学良联手对蒋介石采取兵谏行动,杨虎城决非一时意气所为,而是其成熟的政治和思想主张所致。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就激发了杨虎城心灵蕴藏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1933年3月,闻知日军向热河进犯,杨虎城坐不住了。他一身戎装,气宇轩昂地赶到石家庄面见蒋介石,慷慨陈词,请缨抗战。 然而,杨虎城受到蒋介石的冷遇。 此后,愤于日军的疯狂侵略,杨虎城又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将第17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为民族雪耻。但请战之电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直到1935年元月,蒋介石才来了作战命令。不过,不是抗日的命令,而是围剿红军、打内战的命令。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张学良将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但是,自“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软禁中的张将军,50多年来却没有对这两个“事变”进行过任何述评。张将军“开口讲话”是在1990年6月他结束软禁生涯后,他曾就一些历史问题谨慎地接...  相似文献   

12.
杨少将传奇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开国将军或是出身杀猪,或是种菜的;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许多战功显赫的将军解甲归田当农民。将军本来自平民,卸下一身戎装,本身还是平民。但身着将军服,干着平民事,整天和基层官兵一身油一身汗地摸爬滚打在一起,这样的将军可不多见。杨瑞欣,北航某师装备部高级工程师,战士们称他为“扬老头”、“杨高工”、“杨少将”,粗糙的大手,花白的头发,瘦小的身材,黝黑  相似文献   

13.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14.
齐夫 《政工学刊》2013,(12):65-65
张震将军1997年5月视察部队时,在一个连队里问司务长:“一个鸡蛋有多重?”司务长回答“一两左右。”又问:“一两多少克?”答“一两50克。”又问:“最大的鸡蛋多少克?”答“70克。”再问:“最小的多少克?”“50克。”张震将军笑着说:“这个司务长行,他上街买过菜。”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鸡蛋有什么了不起,问得那么仔细。其实,这不是个鸡蛋问题,张震将军是通过一个鸡蛋“四问”的方式来考察这位司务长是否懂行、作风是否踏实。  相似文献   

15.
张震将军某日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张震将军话锋一转,日:“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将校闻之皆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荣成市有个伟德将军碑廊。 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碑廊因山势而曲折,沿山脉而延伸。青石铺阶,黑瓦掩顶,两排红柱擎起长廊,青山碧空交相辉映。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手书的“荣成伟德将军碑廊”和石碑上“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八个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  相似文献   

17.
名目繁多的中国古代“将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目繁多的中国古代「将军」史悦忠现代军衔也称西欧式军衔,把高级军官称为将军,我国有上将、中将、少将,国外还有五星上将、准将等。其实,我国古代官职中早就置有“将军”,且名号繁多。我国古代将军的含义与现代将军的含义有很大不同。现代将军只授予军队实职,是高...  相似文献   

18.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08,(12):59-59
天生的英雄 恐怕没有哪个将军不愿意被称为“英雄”的。有些将军的确名副其实,滥竽充数的也不在少数。有趣的是,美国军事史上有一个将军听到旁人叫他”英雄“时肯定受之无愧,因为他的本名就叫”英雄”。安德鲁·英雄,1868年生人,1891年西点毕业时全班排名老八,但这位英雄的军旅生涯却是平静得出奇。他先是当炮兵,后来在西点教过书,  相似文献   

19.
他们曾经是军人,他们是军事文化的拥趸,退伍数年后,惯性使然,在他们自己的队伍里,他们仍不由自主的坚持着“部队的那一套”,他们取得了人生巨大成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每个士兵都当将军是不现实的,这些退伍兵独辟蹊径,在另一个领域内实现了他们的“将军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众多优秀退伍军人里拎出10人,是为退伍10大榜样。  相似文献   

20.
张军贤 《国防》2003,(10):54-55
2003年7月5日,我军第一位“百岁将军”孙毅因病逝世。孙毅1904年5月12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一个贫民家庭,原名孙俊明,就是克明俊德之意。16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前改名孙毅,立志做果敢坚强的人。参加革命后,孙毅将军又有了两个流传很广的绰号,“孙胡子”和“孙行者”,后来又成为我军第一位“百岁将军”。他的名字和外号,联系着许多珍闻佳话,也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宛如人生丝线穿起来的一颗颗珍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