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梁精神”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巩固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培养与倡导的先进文化形态,它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为源泉,又体现了陕甘边区的特色,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南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忠诚精神;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开拓精神;团结协作、扩大力量的包容精神;深入群众、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研究“南梁精神”的历史定位和科学内涵,有利于推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整体研究,全面认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重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本文着重研究了陕甘边根据地革命者在根据地选择、军队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实,指出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实事求是,才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共中央落脚西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领导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南梁精神。这一精神包括坚定信念、百折不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团结进取和一心为民、面向群众四个方面。大力弘扬南梁精神,不仅有助于加强党性修养、培育优良作风、坚持群众路线,还是军队履行使命的有力保证。为了切实增强弘扬南梁精神的实效性,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不断推动领导作风的根本好转;依靠文化传承,大力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立足岗位实践,夯实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们始终坚持把建立人民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选举群众代表参与政府重要工作、参加政权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和谐生动局面。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支持革命,支援、帮助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我宣誓,继承先烈遗志,传承南梁精神,争当红军传人,将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前不久,甘肃省庆阳军分区组织百余名现役官兵和民兵来到南梁革命纪念馆,参访红色旧址,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这是该军分区以红色资源为素材,以革命遗址为课堂,以先烈事迹为教鞭,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6.
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发的总政治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要培养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提倡的“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五种革命精神,概括了我军优良传统中最基本的东西,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军提出的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一不怕苦”是革命军人的苦乐观,它体现了革命军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二不怕死”是革命军人的生死观,它体现了革命军人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牺牲精神。在当代面临的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革命军人应当继续发扬“两不怕”的革命精神,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现代化革命军队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2011,(6):16-18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我党伟大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民日报》理论版特别开辟了“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专版,集中反映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为此,《人民日报》特别约请国防科工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求发发表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陈求发对此高度重视,做出重要批示。在认真组织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在新时期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一文,以中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名义发表于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并配发评论。文章对新时期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刊现全文转发,并策划组织了“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  相似文献   

9.
“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是胡锦涛主席对全军部队的明确要求,也是全军部队今年的主题教育活动。近日,南京政治学院与某集团军联合举办以“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为主题的全军性研讨会,总结、交流学习贯彻胡主席重要指示的心得体会、部队进行这一教育的做法经验和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研讨会就深化和强化战斗精神培育这一主题,从工作指导和思想方法统一上,在以下五个方面加深了认识:一是加深了对胡主席关于强化战斗精神重要指示的认识。大家认为,胡主席关于“要在全军深入进行强化战斗精神、提高打赢能力的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孙焕彩 《政工学刊》2005,(12):43-44
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既要躬“行”更要真“知”,实现战斗精神培育的标本兼治。当前,各单位普遍将实践视为战斗精神培育工作的重心,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练兵活动,营造出了热火朝天的场面。但我们知道,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战斗精神培育实践必须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并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只有坚持标本兼治,才能促进部队战斗精神培育工作的深层次发展。一方面要解决“源”的问题。在对战斗精神的概念、内容等方面进行统一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可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分析,尽快对战斗精神作出准确的切实可行的界定。只…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军队,没有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支撑,就难以在未来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先锋精神”作为海军部队的宝贵精神财富,孕育于万山海战和“八六”海战的战火中,在长期的对敌斗争和部队基层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继“海上先锋艇”之后,哺育了“海上先锋舰”、“水下先锋艇”、“基层建设先锋舰”等海军舰艇先锋系列模范典型单位。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先锋精神”之所以经久不衰,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具有海军特色、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国政治工作做法的借鉴,精神抚慰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现实生活充分表明,人们在社会转型期十分需要精神抚慰,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会精神抚慰,理论工作者必须研究精神抚慰。本文即本着这种宗旨,力求给精神抚慰以一个政治工作学理论上的初步“说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作引玉之砖。 一、精神抚慰是心理平衡的一种实现方式 抚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功能,是指政治工作者运用安抚、慰藉等心理学方式,补偿对象的心理能量,借以实现对象的心理平衡的一种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壮大历程时,引人思考、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的史实和画卷很多。那跨越时空、震占铄今、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军精神、抗大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精神、老航校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硬骨头精神、好八连精神、老西藏精神、老海岛精神、“两不怕”精神、五种革命精神、银河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伟大崇高的革命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红色通信从“半部电台”起家,经历艰难险阻,成为对敌斗争中沟通信息的“红色桥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作用。红色通信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中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在创建和发展通信事业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它与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笔者将其内涵归纳为:自力更生、创新克难,服务大局、精研业务,竭忠尽智、无私奉献,严守纪律、加强保密。  相似文献   

15.
李素 《中国军转民》2023,(16):28-29
“老西藏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党进军、解放和发展西藏的光辉历程,是深化“四史”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在本质上与“四史”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弘扬“老西藏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其思想的研究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中。文章以“老西藏精神”与“四史”教育融合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好“四史”教育契机,明晰“老西藏精神”融入“四史”教育的路径,增进对“老西藏精神”的阐释和理解,给予“四史”教育更加饱满的内容表达,提升“四史”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结束。长征,作为一部红军用火与血写成的历史纪录,其本身不仅饱含着红军英雄们在饥寒交迫且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困境下,爬山涉水、斩关夺隘所经受的苦难和表现出的威猛,而且还深深地体现出了一种“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主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定信念、奋勇拼搏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等。这种“长征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党和红军的本质特征,只是在红军长征特殊背景下表现得更鲜明、…  相似文献   

17.
“革命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一句曾经鼓舞了整整几代人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艰辛开拓、奉献青春的口号.然而,在今天它不仅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既使偶然提及,一些人非但对此不屑一顾,反而冷潮热讽,有的甚至振振有词地说:“砖”的精神早已过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而非“砖”;需要的是“人才流动”,而非“东西南北任意搬”.“砖”和“专”真的如此壁垒分明,水火不容吗?“砖”乃是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之材,没有“砖”便筑不起古代的御侮长城,更盖不起今天的摩天大厦.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它有着敬业乐群,千钧重负,在所不疲的品格.“革命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反映的正是这种革命青年服从组织,甘当社会主义大厦“奠基石”,不求闻达,脚踏实地的朴实精神.社会的发展,对“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联邦国防军是西方国家最具有政治色彩的军队。德军将其在军队中开展的政治教育工作称作“精神领导”。德军认为 :“不在居民和军人中间开展广泛的精神领导工作 ,就不可能建成英勇善战和纪律严明的军队”。正是由于联邦国防军非常重视军队的“精神领导” ,才使德军始终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具体讲 ,德军的“精神领导”有以下特点。一、成立了专门的“精神领导”机构德军为保证精神领导工作顺利进行 ,上自联邦议会、国防部 ,下至基层分队均设有相应的机构和成员。在联邦议会 ,设有一名军队监察委员负责监督侵犯军人基本权利的事件 ,总结…  相似文献   

19.
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实 《政工学刊》2005,(12):23-23
首先,从“红色资源”的形成过程中把握其范畴。中华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这种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以这种观念体系为价值核心的文化体系就构成了“红色文化”,而承载这些“红色文化”的物质总和,就形成了“红色资源”。由此可见,“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构成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广汉市人武部在“三讲”教育中,紧密结合人武干部的思想实际,针对现实的思想问题,在理论学习中帮助大家寻找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振奋了革命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武装部的建设,受到上级好评。 学好“五种革命精神”理论,帮助大家解决“到了人武部,别想再进步”的问题,争当创业人。广汉市人武部在“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