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与“喝”二字,从现代汉语上说,众所周知,是同义词。“饮”就是“喝”;“喝”就是“饮”。可是,究其本义,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为了弄清楚这两个字的古今变化,及其古今具体用法.现分别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2.
宋祖兵 《军事史林》2007,(11):50-5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曾任蜀国军师、丞相,受封为武乡侯。207年,27岁的诸葛亮经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又经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番“隆中对策”后,被恳请出山,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实现孙、刘结盟,赤壁败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施以“占据险要,徐图发展”的战略,使刘备称雄西蜀;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七擒七纵孟获,一举平定南中;以及奉行“治戎讲武,足食足兵,出师有名”统一中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也一再失误,为实现“隆中对策”中的“图取中原”的方略,连续实施了长达8年之久的五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还,终因积劳成疾,病亡五丈原。  相似文献   

3.
凡,《说文》指出其意为积聚而总括。今有学者研究认为甲骨文“凡”字“乃是人的肛门的象形白描”,后引申为肛门之气“屁”。屁乃人生之气,因而“凡”又有平常、不足为奇的意思。楷书“凡”字有两种写法,一是“几”字内写一点,一是“几”字,头上写一点。“几”为小桌子,桌子上仅有一点,自然是微不足遗的意思,小不点儿很平凡。有个谜底为“凡”的谜,谜面是“只有几点,说来平凡”。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即萌发“太平”思想,并欲将“太平”作为奋斗目标。一八四三年,洪秀全作《原道醒世训》,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篇末附七律一首,末句云:“各自相安享太平”。“太平”二字不仅包含着太平天国领袖建立“太平之世”的理想,还包含着太平天国领袖团结天地会群众的愿望。据范文澜同志考释,“在天地会中,‘太平’二字有特殊  相似文献   

5.
被亵渎的“公”字○魏艾民友人要编一本《流行语辞典》,邀鄙人相助。这是一件有功于当代和有益于子孙的善事,自然是乐而从之。所作“凡例”约定,收入的条目以流行语开头字的笔画为序。分配给我的是“公”字打头的部分,内心更为高兴。你看,这“公”字实在美妙。“大道...  相似文献   

6.
“军”,《说文解字》解释为包围之义,由“车”、由“勹”会意。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称:“(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时代在进步,军队和军事在发展,“军”字的“勹”也衍变为“冖”。现今的“军”字仍可看作是一个会意字。我们也可以在“军”字上会意出现代军队的相关形态,解析出现代军事的重要特性。其一,从“军”中之“车”会意出现代军队的快速反应特性。“兵贵神速”在军事行动中,步行自然没有乘车快。在相同道路、相等距离的条件下,两条腿肯定赛不过汽车轮子。古人看到了“车”对军队快速行动的极端重要作用,所以“军”字的主体是一个“车”字。军队用“车”自然是为了人与武器的快速反应,由此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绝大多数字形字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意的变化很有意思,尤其是“假借字”。如“亡”字,本来表示“没有”之意,后来有些人喜欢用本是表达“舞蹈”义项的“无”字,而不用名正言顺的“亡”字来表达“没有”这个意思,经过长时间演变,搞得“亡”字没点儿脾气,和“无”字共同表达“没有”的意思,再后来,“亡”字争不过“无”字,只好另起炉灶,表达“逃亡、死亡”之意,于是后来“无”字就表达“没有”了。而它的本义“舞蹈”却几乎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8.
先人造“跑”字,从“足”旁取义,以“包”字为音。谁知后人们与时俱进,既从“足”旁理解和实践“跑”之内涵,也从“包”字来领略和深化“跑”之意蕴。今举数例,由此证实一下“包”字与“跑”字在内涵上的深刻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梅雅 《华北民兵》2005,(2):60-60
郑板桥的诗书画号称三绝,常有一些绝世之作问世。他的一首《春词》竟嵌入“春”字60多个,每个“春”字都有新的台义,全文清新流畅,一气呵成,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10.
端午节     
《兵团建设》2010,(10):50-50
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似文献   

11.
化之可怕     
汉语之丰富,非外国人想像所能及,“妙处难与君说”。比如一个“化”字,就实在是出神入化,奥妙无穷。按照《辞海》、《辞源》的诠释,“化”字在汉语中至少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泛化之化,指广大无力地漫溢开来;其二是变化之化,指改变了原来的初衷;其三是消化之化,指...  相似文献   

12.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修养反映着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关联着其处世为人的形象。政治机关干部自身的影响力,有来自权力的因素,也有来自非权力的因素,包括人格魅力。而后者在工作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更为广泛、持久。因此,作为政治机关干部,必须重视人格修养问题,注意“念”好三个字。立起一个“德”字。古人讲,“德者,才之帅也”,“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作为政治机关干部,必须把“德”放在人格修养的首位,作为为人处世之基石。做“德”字文章,需要把握的环节很多,但比较关键的有两点:(一)戒伪善…  相似文献   

13.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强调“上梁不正下梁歪”固然重要。强调“下梁不正上梁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上梁”正了,“下梁”就歪不了;“下梁”正了,“上梁”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有一颗从善之心,要看到“下梁”不正之险。切实管住管好部属。  相似文献   

14.
从“小”字说起张忠林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不管对待什么事情,总是喜欢以一个“小”字而蔽之。他们把用公款吃喝轻描淡写地说成喝一顿“小”酒,把违反党纪国法搞不正之风叫做犯了一点“小”错,真是轻松之极。不知他们对各种非法开支的“小金库”、外出游山玩水乘坐的豪华...  相似文献   

15.
文摘大观     
国字的演变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但仍然没有我们所写的“国”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了“域”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来看,“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  相似文献   

16.
尊称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友好,要发乎于心,止乎于礼。而身边常有这样些怪事:同志间称呼常忽略年龄在姓前加一“老”字;下级称上级不论职务正副、带“长”否,一律省略“副”字,尊称“首长”;更甚之,面前面后叫“老大”或“老板”。  相似文献   

17.
“专注是金”,从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身上,我们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基层连队干了12年,先后研读了党史、军史、中国历史和世界通史;他在国防大学图书馆工作11年,博览群书,开发研制的“国防相关信息情报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46岁被选调为教员,7年后成为频繁亮相高端机构的。学者明星”  相似文献   

18.
“武书记”不姓武,姓陈,名声南,乃娄底市委书记,“武”字是下面的同志给加封的。加这一字,目的是说明他对人武工作的重视,听起来颇有点赳赳武夫的阳刚之气。昨天我见过陈南声同志,其实他的外表和“武”字相去甚远,五十出头年纪,已是满脸深深的皱纹,完全是一副湘中农民的模样。市武装部的彭政委向我提起这位书记时,总是赞  相似文献   

19.
时下,创新两字使用频率极高。创新正成为当代中国一种潮流。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现实中,却有另类创新。有的嘴上言创新,行动上却因循守旧;有的追赶创新时髦,却无创新之实。比如打着“创新”的幌子,在企业改制中变换手法侵吞国有资产;借“创新”之名,不顾民生大肆违法拆迁;有的则敢于说新话,北大一位教授推出“新锐观点”——孔子不如章子怡。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0.
暴轩  郭凯 《环球军事》2012,(18):60-61
日军中央分遣舰队从海上逃走之后 ,中央战线暂时平静下来,而南方战线则正在酝酿着一场恶战。在苏里高海峡之战中,日军落入美军精心布置的“T”字阵,损失惨重,而美军只有“艾伯特·W·格兰特”号被重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