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斌 《军事历史》2006,(5):10-15
◆临危受命 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50万兵力,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第五次"围剿".在"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的指挥下,我中央红军以一比五的劣势兵力和落后的武器装备,与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死打硬拼.1934年7月,战争形势进一步恶化,中央苏区的面积由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  相似文献   

2.
1933年2月至3月,蒋介石纠集了四五十万人的兵力,分三路对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其左右两路军负责“清剿”和防堵,中路军十余万人在总指挥陈诚统率下直接进入我中央苏区,寻我红一方面军主力决战。当时,红一方面军正处在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之后,部队发展到七万余人,中央苏区也进一步巩固扩大。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领导者统治了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领导机关。他们被胜利冲昏头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在军事上实行“左”倾冒险主义,并把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1932年1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抵抗,重创日军,引起世界震动,但最后以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而结束,这是一场历史悲剧,原因就是国民党蒋介石奉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错误方针。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的提出“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策划清州独立,为了转移各国视线,打击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胁迫南京政府承认东北既成事实,也为了进一步向长江流域渗透,把侵略目标投向了列强云集、国民党的统治重心一上海。32年1月,日本公使馆驻上海武官执行关东军旨意在上海频频制造事端。18日,五名僧人肇…  相似文献   

4.
符容 《军事史林》2010,(3):12-18
一、瑞金组建 1933年春天,蒋介石调兵遣将,亲自部署,纠集起100万大军,调集几十架飞机,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就达50万人。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充分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队作用,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在宁都东固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5.
解放初期的上海防空朱秉秀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趁华东地区人民解放军尚无空中设防之际,凭借其空军兵力优势,利用台湾和舟嵊一带的空军机场,不断从空中对华东各大中城市特别是上海进行轰炸,妄图干扰其战后恢复和重建,迟滞解放沿海岛屿...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为轴心的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侵略,以中、美、苏、英、法五大国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反对侵略的殊死搏斗。战争波及世界57个国家和20多亿人口。反法西斯战场基本上可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主战场。在亚洲这个主战场上,中国战区的广大军民同日本军国主义强盗进行历时十四年的浴血奋战,钳制了日本侵略军2/3的兵力,耗费了日本军国  相似文献   

7.
正当时山东战局概况1942年山东像全国一样,面临最困苦艰难的岁月。以蒋介石为头子的国民党反动派跑上了峨眉山,采取观战待降的反动政策;日寇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实行诱降的毒计,要巩固已经侵占的后方,也由于兵力所限,停止了对正面的战略进攻;腾出手来集中大量正规兵团,伪军和地方汉奸队,配合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武装,对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即解放区)猖狂进犯,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保障其在东北四省的权利,于1935年开始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但迫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和中国国内的抗日怒潮,这一目的没能完全实现,最终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以达到控制华北的目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种侵略行为,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有所改变,但仍未实施彻底的抗日政策。鲁迅对国民党的这种屈服、妥协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对国民党政府在国内的一系列黑暗统治进行抨击,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黑暗现状的担忧和对中国前途终将光明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1929年12月在南京出版的中国杂志《时事月报》刊登了日本《田中奏折》 (原文题为《田中义一上日皇奏章》)主要内容的梗概。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因这一奏折中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被揭露,慌了手脚,田中内阁及其所控制的舆论工具矢口否认《田中奏折》的存在,并说这是一个伪造的文件。但是,从“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直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这一时期,这个文件确定的方针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田中奏折》在中国和世界成了很多论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性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作战兵力和战争资财,最后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曾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38页)这里,仅从军事上对其努力的方面和招致失利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12.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直接结果.1933年9月至1934年秋,由于党的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先是犯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后来又犯了军事上单纯防御的保守主义错误,红一方面军未能在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3.
人民战争思想是战争年代我军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平建设时期的警卫工作同样需要运用人民战争思想营造良好的警卫环境,为完成繁重的警卫任务创造条件。因此,在全社会构建大警卫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胜 《国防》1995,(11)
青年毛泽东在1916年就曾发出过对日本的侵略行径“20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的警言。 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碟,限48小时内答复签订以解决中日间“悬案”为名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竟于5月9日屈膝接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陆军是日本对外侵略的重要力量,在中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罪孽特别深重。旧日本陆军师团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兵力运用的基本单元,师团基本情况是二战军事行动研究的主要标识,有重要参考价值。七七事变爆发后第一支侵入中国关内的是陆军第20师团,7月19日即在塘沽登陆投入战场。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按照预定阴谋,在安徽泾县茂林以东山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0年,蒋介石集团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进行诱降活动的情况下,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出《皓电》,诬指  相似文献   

17.
《兵团建设》2010,(4):43-43
1928年10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围剿,赣西南苏区的吉安县东固区群众奋起抗争,依靠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率先成立了中央苏区首家消费合作社。次年11月,闽西苏区的上杭县才溪区也先后创办了14个专业消费合作社。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快就在中央苏区各地推广开来。截至1933年8月,中央苏区已建起了417个消费合作社.拥有8.3万名社员、9.1万元股金。  相似文献   

18.
1950年夏,时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的陈赓正率军在广西、云南清剿国民党残匪,法军加速发动对越南的侵略。眼看越南有亡国危险,越共领袖胡志明打定主意,决定向中国搬救兵。他不顾个人安危和长途跋涉之苦,穿越原始森林,徒步历行17天,秘密来到中国。中共中央联络代表罗贵波热情接待了他,问他要多少兵力,以请示毛主席。胡志明说:“兵,我一个都不要,只要一员大将足矣。”“谁?”“陈赓。”胡志明说,“陈赓是我的老朋友。我了解他,有了他我就放心了。”毛泽东根据罗贵波的汇报,立即复电同意陈赓出马。陈赓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二话未…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20.
《兵团建设》2006,(12):43-44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近百万兵力,分东、西、南、北4路进攻中央苏区,妄图消灭中央红军,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加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党政军机关被迫进行史称“长征”的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