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提升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工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对构建协同高效的国防科研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等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将按照建立"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要求,构建完整高效、开放融合的国防科研体系,推动各类创  相似文献   

2.
谢廷良 《国防科技》2006,(11):75-77
本文在主要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优势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建立高绩效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六个方面,对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快速提升组织的国防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充分认识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科多样、人才济济、技术和理论基础雄厚,了解科技发展前沿趋势、有很大的科研潜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的优势,特别是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使高校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对科技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也已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工业》2013,(7):40-41
中物院大力强化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优化科研布局、扩大开放融合,积极推进三元发展战略,实现核武器、战略高新技术装备、战略科技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支撑核武器科技事业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赵宪庚,1953年11月出生,山西忻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常委、院长,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相似文献   

5.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人才培养为龙头,以科研基地建设为重点,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要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在科研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创新布局。为此,要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力争取得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技》2006,(2):2-2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  相似文献   

8.
我国入世以后,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资源禀赋、后起者优势及制度创新三个层面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予以拓展,以求为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3月12日,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大国崛起需要大战略,大战略需要大布局。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也是最大政治优势。要充分  相似文献   

10.
院校学员科技创新训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员科技创新训练是院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科技实验训练、创新活动训练、毕业设计、新装备训练和科研基地训练这一链条,使学员学习掌握基本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素养,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国防高校研发平台知识产权管理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作为国防高校的研发平台,已经成为高校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国防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防高校依托各自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合理进行分工布局,使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狠抓军转民科技开发工作进一步推动西安经济发展■白继铎关键词军转民科技开发西安西安是我国北方中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其中,军工综合科技力量雄厚,是西安的三大优势之一。目前,西安地区有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工业、核地勘和总参、总后、兰后等系统军工...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8日,由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控股的西安海驰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揭牌成立,这是七〇五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在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近年来,七〇五所在搞好军品科研生产的同时,按照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大  相似文献   

14.
科技干部肩负着科技强军的历史使命,为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塑造科技干部忠诚使命的科研价值观,对于坚持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推进科研创新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练兵,是我军自觉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和战略举措。科技练兵不但野战部队要搞,民兵也要搞。由于民兵在兵员素质、武器装备、编制结构和科技含量上都与野战部队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其科技练兵必须注意发挥地方科技资源优势,走自己的路。 首先,要调整基干民兵布局,优化民兵组织结构和兵员结构,为科技练兵奠定组织基础。第一,民兵布局的重心要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城市科技部门密集,技术  相似文献   

16.
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设立于桂林高新开发区,拥有3222M2的孵化场地。区内拥有机电部、化工部、地矿部、航天部及自治区、桂林市所属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28家专业集团和贸易交流中心、检测中心等,各类科研人才济济,科研设备齐全,实验手段极强,每年都有众多的科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光荣任务。两年来主要作了几方面工作:一、抓软硬件建设,优化局部环境桂林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基本任务是:孵化创办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优秀科技型企业家,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地输送高新…  相似文献   

17.
刘鹤 《中国军转民》2022,(22):11-12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政策的核心关注点是军队相关主体责权利不匹配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问题。目前,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存在军工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政策缺少刚性约束、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未能充分体现智力价值、军队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有待畅通等问题。应从军工设备开放共享、军工科研项目绩效改革、国防科技工业项目补助、武器装备预研经费保障、军队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8.
对照教育教学转型的要求,武警综合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主要面临教育理念转变滞后、学科优势不够明显、新增专业基础薄弱三大困境。下一步学科专业转型中,要更新理念,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建设布局;找准定位,突出培植武警特色学科专业;全面发展,融合构建新型学科专业体系;健全机制,合理配置学科专业建设资源;加强科研,积极促进学科专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虚拟科研组织的技术经济效益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对虚拟科研组织在增强科技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降低组织管理费用及运行成本、加速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向经济的转化、优化科技资源市场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科技系统整体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是必然 趋势,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新的突破必将导致新的技术革命。 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交融统一成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已经到来的新世纪,中国要 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就必须充分发 挥高新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 术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如何发挥高校的军工科研优势,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且 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加以阐述。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军工科研为特色,民品科研蓬勃发展的国家重 点理工科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的方针,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知识创新 和科技创新,坚持实施军转民战略、走军工高新技术向产业化转化之路,全 面提高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