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2.
杨虎城,名(?)号虎臣。西安事变前夕,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第17路军总指挥。 与张学良联手对蒋介石采取兵谏行动,杨虎城决非一时意气所为,而是其成熟的政治和思想主张所致。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深重的民族危机就激发了杨虎城心灵蕴藏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1933年3月,闻知日军向热河进犯,杨虎城坐不住了。他一身戎装,气宇轩昂地赶到石家庄面见蒋介石,慷慨陈词,请缨抗战。 然而,杨虎城受到蒋介石的冷遇。 此后,愤于日军的疯狂侵略,杨虎城又多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将第17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为民族雪耻。但请战之电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直到1935年元月,蒋介石才来了作战命令。不过,不是抗日的命令,而是围剿红军、打内战的命令。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4.
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军事战略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旨在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救国的“兵谏”,即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竭诚努力为和平解决事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会同张、杨,揭露亲日派何应钦扩大内战阴谋,与亲英美的蒋介石、宋子文等进行谈判斗争,力求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事变.这已是众口皆碑。与此同时,中共还作了重要的军事战略防御部署:红军主力南下,和张、杨的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整军经武、枕戈待命。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有力而紧密地配合了政治斗争。鉴于以往对中共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很少研究,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休整三军,准备应付突然事变  相似文献   

5.
长征赞     
张晖 《军事史林》2006,(10):30-36
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以武力霸占中国东北,进而觊觎整个中国.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主张和与国民党停战抗日的三项条件,号召并发起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救亡运动.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所在的苏区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以前,周恩来一直留着大胡子,人称“胡公”,“胡子”曾经作过行军番号使用。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在国共两党的谈判桌上,蒋介石气势汹汹地冷眼对着周恩来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当时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 10年内战期间,周恩来的胡子一天比一天长,但他从来不刮。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  相似文献   

7.
杨虎城,生于1893年,陕西蒲城人,系我国抗日爱国将领,因与张学良将军一道发动“西安事变”而闻名中外。杨虎城将军自小嫉恶如仇,敢作敢为,而且富有谋略。他在迈向军旅道路之前,就曾参与过两次威震当地省县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8.
狳焰 《国防》2013,(6):77-79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日本发动想彻底灭亡中国的战争,正如同《义勇军进行曲》所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此,国共两党停止了十年内战,国民党内的各派新军阀如桂系、粤系、川军、西北军和东北军等,也都在名义上服从了蒋介石的统一指挥,并走上抗日战场。面对亡国危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体现了全民族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9.
进行大决战建立新中国——人民军队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姜铁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46年7月至1950年5月,进行了一场以推翻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  相似文献   

10.
杨虎城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发起各之一。对蒋介石“兵凍”完全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而将个人利害置之度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支柱。分析杨虎城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轨迹、学习杨虎城将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激起我们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为振兴中华,艰苦创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就想到了中共。在此重大时刻,他需要中共的帮助和支持。 张学良请中共驻西安代表刘鼎给中共中央发电,通报事变经过,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前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后来,他又与杨虎城联名致电向中共中央提出上述要求。 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的对策及派代表前住西安事宜。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  相似文献   

12.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蒋介石以此为理论依据,不断"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内战,竭力阻挠、分化和肢解抗日部队,镇压爱国运动、迫害民主人士。这一内战政策,不但遭到共产党的坚决反对,也遭到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界、各阶层进步势力的批评和反对。在日本侵华步步紧逼,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利益和自身利益出发,发动西安事变,宣告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于改变国民党政府长期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实现国共合作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为全民族抗战准备了必要条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有功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千古功臣”。在中华民族命运危机的关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危局,促成了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张学良将军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优秀的思想品格。对张学良军事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振兴中华和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14.
红军东征之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 2月 ,红军只身东征抗日 ,无论如何也是缺乏条件的。然而毛泽东偏要出师抗日 ,这显然是一个大举措。红军东征 ,加快了张学良、杨虎城认识的转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946年7月,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撕毁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协定,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解放区军民慷慨悲歌奋起抗击,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到处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义勇军、救国军、大刀会等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侵略者。但是,蒋介石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的抗日武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日军大规模讨伐下,相继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几支抗日武装仍顽强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中共东北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兵力3万余人。  相似文献   

17.
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是日本投降后美国调处中国内战的产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是从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的机遇,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目前虽然无法确认最早向保安电告西安事变的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决不是刘鼎、张学良或杨虎城。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是两党十年内战后的再次合作。这次合作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国民党为了限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在军事供给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实行歧视政策。中国共产党则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争取一切必需的军事供给。于是,围绕军队待遇问题,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激烈斗争。一、利用合法地位,争取八路军、新四军的合理待遇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认为,由于抗战,我们已经承认国民党政府是中国合法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30年代,受聘于国民政府的德国顾问团参与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斗争,为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到来既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也是德国垄断巨头为实现其战略利益而在中国“押的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