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攻与防的辩证法古往今来,人类的战争以"进攻和防御"两种形式,演绎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来。关于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御,毛泽东主席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他说:"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废的。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  相似文献   

2.
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相互交织,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题,因其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休戚相关,成为古今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因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给人类带来的深重浩劫而成为一体两面的价值体.战争的暴烈使人们渴望和平,并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和平的追求.在人类历史上,和平要比战争成熟得晚.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广泛的技术和政治基础是促使区域和全球安全保障的先决条件。 国际间维护和平的探讨 在战争与相对地和平周期之间,随着技术对它的影响,曾经左右着人类的历史。不论是木制的棍俸还是加固地下井中的导弹,人们曾使用过这些手段去警告和平的敌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还采用了小型望远镜乃至侦察卫星之类的手段去监督和平的敌人确实保持了清醒头脑。今天,也许有更多的国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为和平服务。  相似文献   

4.
战马吼嘶,飞鸽传书。自从人类历史诞生了人类悲剧——战争至今,一些动物也不甘自寂,纷纷登上战争舞台,显现自己的才能,军犬便是其一。古罗马人和匈奴人率先将犬引入战争。尽管没有文字可考,但犬有2400年军龄的“老兵”一事是有史可查的。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防御专家墨翟,曾专辟著作、章节论述犬在防御战中的作用.敌人在城外挖地道,墨老就在城内遍挖上井,进行防范。倘若地道相通,即让狗  相似文献   

5.
战争,是人类孕育的一个怪胎。自从这个怪物在地球上诞生,就如同“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冲突、争斗、杀戮、流血、死亡……伴随而来,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无休止的残酷灾难,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免遭战争的荼毒,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战争,竭力探求消除战争的最佳手段。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以往人们研究战争的视野大多局限于军事  相似文献   

6.
高强 《当代海军》2002,(1):36-37
一部人类的战争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心理战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大军事家孙武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思想。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过:“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他条件。”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认识更是直接,他指出:“所谓战争,就是为了使敌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两个方面都屈服。”  相似文献   

7.
细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年代,要比人类的老祖先还早得多。细菌在生物圈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没有了细菌,地球不知要变成何等肮脏的模样,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将成为问题。然而,细菌这个人类离不开的伙伴,同时却又是人类的敌人,如果搞得不好或运用失当,人类就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灾难。 本世纪中叶,细菌被用于战争,成为人类用于毁灭同类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发展史上,尽管人们总是希冀和平永驻,不厌其烦地呼唤和平,但是和平的梦想总是被下一次战争所打断。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疯子狂热地鼓吹战争,而那些企盼和平的人们,为了实现长久和平,又不得不通过周密战争准备去制止和遏制战争。  相似文献   

9.
苏伟丽 《军事史林》2008,(12):60-63
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不能打起来,我们首先要归功核子弹。战争是毁灭敌人,保全自己。核子战争有两败俱伤的物质,既毁灭敌人,也毁灭自己,故不能视为战争。 ——梁厚甫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战争目的,从经济上给敌以打击,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例,不少军事思想家对此都曾有过论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兰西革命成功后,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发动了干涉战争,对法国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封锁,经济战开始作为一种战略上的战争手段出现。随着战争规模和烈度的不断增强,经济越来越成为敌对双方经常使用的一种战略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军事斗争,削弱和断绝敌军生存、作战保障的持续能力,威胁和扰乱敌国生产、民生,削弱敌方意志,最大限度地破坏敌国或敌军的战争经济基础。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一种军事战略,也是一种政治战略。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战线的斗争,在打破敌人对我经济破坏阴谋、削弱敌人战争物质基础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 50年了。 50年,弹指一挥间。这场“昨天的战争”留给今天的人们却是太多的启迪,太多的感慨。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站在 50年后中华民族精神重塑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是奠定新中国及其军队在世界上的国威、军威的意义深远之战。   一、抗美援朝战争使全世界真正懂得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毛泽东早在 30年代便以充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话语向世人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车华  耿海军 《国防科技》2001,22(10):82-87
天气在战争中既是朋友,又是敌人。如果忽视天气的影响,摸不清它的脾气,它就会处处与你作对。纵览古今中外战争史,巧妙地利用天气而赢得战争胜利的典范有之,而忽视天气的作用,违背气象规律导致抱憾战场的战例不乏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军事活动与气象密不可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气象与战争一道导演了一幕幕惊心而又动魄的历史悲喜剧。  相似文献   

13.
今天,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军事学说强调优先保障战争的高速展开,不给敌人计划和组织相应防御行动的时间,不给敌人实施救援的时间,因此,能够支持部队在夜间发起进攻行动的夜视技术装备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与日俱增。夜视技术装备对组织航空兵实施全天候作战行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航空兵则是现代战争中主要的攻击力量。这些技术装备可以保障部队能够在全天24小时任何时候作战,这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得到了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史一再表明,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然而,善良的人们还是希望战争能够少流血或者不流血。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一些人仍然认为美英联军在打一场“不流血或少流血”的现代“文明战争”。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认识当今的时代特征?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增强国防意识,必须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当代世界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几千年来,人类历经战争忧患。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夺去1亿多人的生命,毁灭财富无数。这历史性的惨祸,永远也难从人们记忆中消失。地球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各种美好的事物。人类的良知永远不会泯灭。历史发展到今天,争取世  相似文献   

16.
精神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战争的基础之一.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是如此.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欺骗群众参加战争,对精神动员极为重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首先不在它的武器,而在于它的意志,并且在征服外部的敌人之前,一定要消灭国内的敌人".(〈英〉: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上),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310页)希特勒为了将德国人民绑上法西斯战车,在具体实施全民精神动员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我简直不能想见,美国在今后十年的任何重大战争中会有所染指。这几乎是不 能想像的。 查理斯·麦克莱兰德 国际问题研究所 我们能够在炮弹里增设激光制导。如果给每一炮兵连队装备一个代价一百万美元的雷达——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迅速瞄准敌人的一些炮兵连队并将其消灭。现在我们有香烟盒一样大小的电视照像机,能应用在野战导弹上。这一切,都是为下次战争所需要的。 一位美国陆军的高级战略家  相似文献   

18.
民防历史源远流长。当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人一遇到暴风雨前的闪电雷鸣就立即钻入洞穴中躲起来,民防从那时起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至今。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民防只限于抵抗诸如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为民防增添了新的内容——避免敌人杀害。随着武器性能的改进及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赵晓冬 《国防》2002,(10):17-18
现代高技术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调整、规范人类战争活动的战争法,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认识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战争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现代高技术战争使战争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现代高技术战争改变了战争法的适用条件,战争法适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现代高技术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的质变,与传统战争相比,在军事思想、军事战略、战争样式、作战方式、指挥手段、作战原则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从传统战  相似文献   

20.
翻开战争发展的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巧妙地利用地下防护设施抗击敌人,创造了以劣胜优的例子。战争的实践已经证明,地下防护设施是保存自己实力、抗击敌人打击的有效手段之一。展望未来,战争拓展到地下这个新领域也只是早晚的事。因此,构筑21世纪的地下防御设施已是当务之急。地下防御设施是保存自己实力,抗敌打击的有效手段地下防御设施之所以在战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技术的渗透,使地下防御设施具有了几个军事上的突出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