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军在中途岛遭到失败,锋芒严重受挫。可是,日本当权者就像在赌场中输了钱的赌徒一样,数一数自己的老本,自以为其联合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仍占很大优势,陆军在整个战场上还没有重大失败,于是下决心占领新几内亚岛,在海上,则要首先占领图拉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东经160°,南纬9°35′,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面积5000平方公里,是所罗门群岛中一个较大的岛屿。岛上绝大多数地方是奇峰秀岭和茂密的丛林。1942年5月,日军首先占领了图拉吉岛。在图拉吉岛上,日军发现在它的南面有一个比图拉吉岛大得多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其北岸非常适合修建飞机场。6月16日,日军派出2000多名工兵和劳工,开始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修建空军前进基地,到7月中旬,修成了一条1200米长、50米宽的飞机跑道。  相似文献   

2.
郭彩虹 《环球军事》2012,(15):59-61
1943年底,日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渐露颓势。日军第51师团残部退入新几内亚东北休恩半岛,企图与第20师团残部一起固守西奥。对于这一动向,美军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日本学者田中立兴首次将二战期间日军在新几内亚战区吃人肉的一些史料公布于众。 日军1943年3月侵入新几内亚。此后,由于受到美、英、法、澳等盟军的重重封锁围困,该地长期断粮,一些日本士兵为了活命,便把活人杀害,用人肉来充饥。当时被日军杀害吃掉的人,有新几内亚土著人,有被日军俘虏的澳大利亚士兵,以及被日军带去做奴役  相似文献   

4.
1942年,日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东南亚:英国人遭受了远东帝国土崩瓦解的打击,美国人被灰溜溜地从菲律宾赶了出来。一切似乎都陷入绝望盟军的补给严重不足,而日军还要进一步南下。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澳大利亚——只要占领了新几内亚岛,他们就可以对澳大利亚为所欲为。 新几内亚岛一役堪称是一场步兵的较量:作战物资极度匮乏,作战地形险象环生,作战区域人迹罕至。此役胜败事关重大。如果日军获胜,澳大利亚就会任其宰割,同时盟国在南太平洋的战略基础将遭受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1943年初,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的胜利,遏止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使之由全面进攻转入全面防御。此时日军在整个太平洋地区仍占有直径五千英里的圆形区域。其中有数以千计的重要岛屿,有的岛屿还在盟军的凸出地带,如北部的阿留申群岛,西南部的所罗门群岛等,对盟军威胁较大。因此,日本大本营决定采取“以全力牵制美军于无足轻重的小岛”的战略方针,企图在太平洋上同盟军逐岛争夺,以阻止盟军的进攻,挽救其在太平洋  相似文献   

6.
考舸 《军事史林》2022,(7):72-78
<正>1942年8月7日,同盟国军队在西南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下文简称“瓜岛”)及其周边岛屿发起“瞭望塔”(Operation Watchtower)行动。该行动最初旨在夺取西南太平洋上的反攻据点,占据日军在瓜岛北海岸营建的机场设施,并保护美国、夏威夷及澳大利亚间的运输航线[1]。但随着日本不断增援瓜岛并试图夺回岛内机场,此次以小规模登陆作战为开端的盟军行动最终演变为盟军同日军的夺岛决战。二战后,诸多军事史家将中途岛战役视作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危险的视察计划1943年,随着日军在瓜岛的落败,形势逐渐对美军有利。日本联合舰队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面对这样的局面,提出了拼个鱼死网破的"伊号作战"。自4月7日开始,日本海军航空兵对瓜岛、新几内亚水域的美军船只、机场进行了攻击。由于日本方面夸大战果报告,使得山本以为取得了极大的战绩。4月13日,他决定亲自到靠近瓜岛前线的各基地去视察,慰问士兵并鼓舞士气。当天傍晚,一  相似文献   

8.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依据其战略目标和中国守军第29军的部署情况,对第29军发起攻击。事变前期,日军主要进攻卢沟桥、宛平城及其附近地区,以切断北平对外联系。事变中期,日军主要进攻北平城及南苑,包围北平。事变后期,日军各部调集完毕后对平津发起总攻。这样,日军在不同时期、地点,向第29军发起大小不等的数次进攻,最终侵占了平津地区。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鲁南到浦口一线阻击日军。当时,国民党在东北军五十一军于学忠部和桂系军队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利用  相似文献   

10.
康昊 《国防》2015,(2):79-81
1938年2月初,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山东北部的日军,以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兵分两路,分别沿津浦线和高密—徐州的公路南下,齐头并进,妄图与从南京一带北上的日军十三师团会师徐州,打通津浦线,将南北两部分日军连成一片。骄狂的日军原本把占领南京后的这次作战当作一次轻松的"武装行军",认为在淞沪会战中精锐的中央军都成为手下败将,第五战区的中国各路"杂牌军"更是不堪一击。出乎日军意料的是,其板垣师团  相似文献   

11.
李亮亭  彭艳 《环球军事》2013,(19):56-57
1939年初夏,在沂蒙山区的莒南县汀水镇西石杭村张家墩曾发生过一场中国军队同日军的惨烈战斗。这场战斗虽鲜有记载,但此战国民党第57军第111师666团在团长关靖宇的带领下,有效阻击了日军在沂蒙山区的向北进侵,并让日军遭受重创,使日军500余人的部队付出伤亡230多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肖鹏 《国防科技》2005,(11):83-88
塔拉瓦原是中太平洋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珊瑚岛礁,二战中,它恰好位于美军对日战略反攻的轴线上。1943年11月20日,美军调集重兵,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十分惨烈的两栖作战......柴崎疯狂叫嚣:塔拉瓦岛“一百年难攻下”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体系是依托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三条岛链,组织起坚固防御。第一条岛链从南到北依次是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威克岛、阿留申群岛;第二条岛链依次是新几内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列岛、小笠原群岛;第三条岛链依次是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东西向的加罗林群岛连接,形成蛛蛛网状的战略防御态…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曾拟定了一个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为最终目标的进在战略。但是,随着战局的演变,这一战略被逐步放弃美军转而向菲律宾和冲绳进攻,盘踞在台湾的20多万日军遂免遭战死之厄运。这样的结局,颇耐人充味。美军如何制定了攻台战略?又为何改变和放弃了这一战略?哪些人物和事件起了关键作用?本文试利这些问题作一探寻。一、荚军攻占&同的提出1943年1月,当旷日持久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8接近尾声之际,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作a部长、美国舰队总司令厄内斯特·金海军上将提出美军应由夏威夷出发…  相似文献   

14.
1939年1月,第120师主力从晋西北挺进冀中平原后,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第3纵队兼)协同作战,连续挫败日军三次围攻。4月18日,第120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判断日军可能在任丘、吕公堡、大城等据点日伪军配合下,对河间齐会地区进行"扫荡",遂决心集中所部7个团及冀中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围歼进犯日军。  相似文献   

15.
忻口会战忻口右托五台山.左倚云中山.地势险要.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1937年10月1 日,日军统帅部命令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和察哈尔派遣兵团进攻太原。同一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第14集团军至忻口与日军会战。阎锡山部署第14集团军及配属部队共8个军为中央集团军.由卫立煌指挥.在忻口正面组织防御;第18集团军(欠第120师) 及第101、第73师,新2师为右集团军.由朱德指挥.在滹沱河南岸罗(?)沟.峨口占领阵地.并以一部挺进敌后.威胁日军左翼:第6 集团军2个师1个旅及第120师为左集团军, 由杨爱源指挥.在黑峪、阳方口占领阵地.并以一部挺进敌后.威胁日军右翼;第34、第35军为预备集团军.由傅作义指挥,控制于定襄、忻县地区。10月2日,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混成第2旅团从代县崞县(今崞阳镇) 进攻.第19军坚守一周,9日崞县陷落:混成第14旅团4日饶过崞县进攻原平.第34军第196旅旅长姜玉贞率官兵与敌肉搏.伤亡殆尽.日军12日攻占原平.进逼忻口。  相似文献   

16.
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领千余官兵,在缅甸西部伊洛瓦底江畔仁安羌油田,一举打破日军第33师团的重重围困,救出濒于绝境的英缅第1师师长斯考特少将以下官兵7000多人,同时解救出此前被日军俘虏去的英美军人、教士、记者572人,打死日军高延隆雄中佐以下官兵  相似文献   

17.
军事文摘     
八年抗战毙伤日军知多少? 在艰苦的8年抗战中,中国军民究竟打死打伤多少日军,史书记述不一。蒋纬国总编的《抗日御侮》第10卷第45页引用日本防卫厅战史室  相似文献   

18.
陆虎 《环球军事》2012,(9):50-52
菲律宾战役中,日军一辆自行火炮被美军第37师缴获,成为美军重要的战利品,也由此揭开了日军这一鲜为人知的炮兵部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凌志安 《军事史林》2008,(11):23-28
最近几年,国内许多报刊和网站都转载了一篇《“加农”重炮功垂青史——忆我军第一个重炮团的成长和战斗历程》(简称《加》文)。该文据辽宁省军区铁岭干休所兴万涛同志的回忆,描写了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的若干战斗片断。文中说:1946年冬天,东北我军炮兵第3团的干部战士,在绥芬河地区日军遗弃的重炮防御工事周围,搜集到日军败退时拆散的加农炮残体和零件,  相似文献   

20.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唐园村。1914年投笔从戎,先后在车震、冯玉祥、宋哲元部任职。1933年,他任前敌总指挥,在喜峰口参加长城抗战,大败日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奉宋哲元之命暂留北平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市长名义,忍辱负重,与日周旋,掩护宋部撤退。后经辗转到南京晋见蒋介石,获准回部代理第59军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大败日军第5师团于临沂,以战功升为第27军团军团长兼第59军军长。武汉失守后,第27军团改为第33集团军,张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