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武系统接受双重领导,是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部分人武干部认为,人武系统和地方打交道多,军队的东西讲得太多,在与地方交往中容易出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现象。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是,越是敢于亮“军”字招牌的人武干部,越是能争取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地方党委、政府看来,军味越浓的人武干部越值得信赖,关键时刻越顶得上,越能服务于地方建设大局。  相似文献   

2.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加强县(市、区)人武部建设的指示,随后有一大批在野战部队工作的优秀干部被调整补充到县级人武部,而且今后野战部队的干部仍将成为县级人武干部的主要来源。这是人武干部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必将对新时期人武部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野战部队干部调整补充到人武部,疏通了人武干部进出交流渠道,增强了人武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怛是,野战部队和人武部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人武部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征兵和从事民兵工作、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这就要求人武干部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本领,既要通军事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国防》1999,(10)
编辑同志: 近几年,一些地方组织和人事部门在乡镇武装部长的交流、调整中,任命了一些从未接触过军事工作的地方干部,而不少军队转业干部、人武学校毕业学员却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由于乡镇武装部专武干部的工资体制、行政关系归地方党委政府管理。因此,在乡镇武装部长的任免上,县(市)人武部很难发挥主导作用,大多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后,才以县(市)人武部部长、政委的名义下发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县(区)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以来,中央(1986)5号文件曾明文规定,县(区)人武部部长、政委为副县级,科长(主任)为正科(局)级。可实际上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把人武干部和地方干部同等看待,其表现有:一是人武干部调整交流在任职上大都降职使用,武装部改归地方后,当时部队任命地方基木不予承认,出现了“第二次转  相似文献   

5.
群众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维护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保证。人武系统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是民兵队伍的领率机关和一线指挥部,是联系军地的“桥梁”和“纽带”。人武系统角色的特殊性和工作的经常性,决定了人武干部必须具备更强的群众工作能力。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人武干部必须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适应群众工作的客观要求,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华 《国防》2006,(7):66-66
人武部既是军队编制序列的一级军事指挥机关,又是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是人民群众认识了解解放军的“窗口”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桥梁”。人武部的职能、地位、作用和面临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武干部必须强化“六个意识”。(一)强化军人意识。人武部虽然接受双重领导,担负双重工作任务,但它毕竟是军队编制内的一个团级军事机关,干部都是现役军人,特别是在没有其他驻军的地区,人武部的形象就是群众心目中的军队形象,人武干部的形象就是群众心目中的军人形象。因此,每一名人武干部都要有很强的军人意识,牢记我军的性质、宗…  相似文献   

7.
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是属于地方编制,从事人民武装工作的国家干部,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动员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基于这支干部队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参、总政在部署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任务时强调,要“加强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各级人武部门应当积极会同地方党委、政府,切实  相似文献   

8.
人武部移交地方以来,我们在现行体制下设法疏通人武干部进出渠道,5年中,共调整7名县人武部领导干部,提拔235名人武、专武干部担任了乡局领导,有效地调动了人武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人武部移交初,我们就依据新情况,提出并实行了“六个同步”。即:地、县组织部门考核干部,同时考核人武干部;调整配备干部,同时考虑人武  相似文献   

9.
人武部移交地方后,现役军人变为地方干部,军费开支变为地方开支。这必然使人武干部的思想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处处依靠军队,变成处处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急于想与地方党委和政府建立更密切的上下级关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因而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意见更加尊重,部署的工作办得更认真些,下的力量更大些,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上级军事机关不能把这种情况看成是对军事机关冷落,更不该认为他们是“一头热”。只要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影响民兵工  相似文献   

10.
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省军区系统新编制的落实,人武部干部编制数精简了三分之一左右,加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干部从作战部队交流到人武系统,人武部人员少、成份新与任务重、要求高的矛盾日异突出,对人武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新交流到人武系统的干部能够尽快转换角色,胜任本职。缩短“适应期”,使老武装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开拓进取,本刊将陆续刊登“提高人武干部能力素质”系列谈,供大家在工作中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武部结合当地实际,自觉把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作为加强人武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带领广大专武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相似文献   

12.
中央有关文件规定:“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编制职数出现空缺时,要优先录用人民武装学校的毕业学员。”当前,在一些地方,一方面是专武干部岗位缺编,另一方面人武学校毕业学员却难以分配下去。在国家干部人事制度及机构改革新形势下,怎样落实好中央给予人武战线的这一政策?各级人武部门要会同地方党委、政府,认真加以研究,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保证中央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县(市区)人武部建制变化后,要注意和防止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防止因为人武干部管理关系的改变而疏远地方党委,出现“亲一头”、“疏一头”的现象。县(市、区)人武部建制变化后,加强人武干部对双重领导制度的认识,使每一个同志都十分明确坚持地方党委、上级军事机关对人武部的双重领导是党管武装的根本制度,落实好这一制度,是保证武装力量置于党的绝对领  相似文献   

14.
县(市、区)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后,处于军队与地方的“接合部”,军队的干部进不去,地方的干部干不了,使人武干部队伍进出两难,因此,搞好人武干部队伍的调整交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经调查了解,笔者切身体会到,人武系统新调入的干部存在“目标不明干劲足,吃苦受累成效小”的现象。人武系统在工作面广、人员少的情况下,没有很好地处理工作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认为交流调整干部大都年富力强,有作战部队过硬的作风和好的传统,工作中十分放手使用。因此,出现了赶“鸭子”上架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作战部队向人武系统交流的干部数量逐渐增多。如何加强对新调入干部的管理,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做好新调入干部的工作:一要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常备军和后备军的关系。从常备军到后备军,部分人员存在“船到  相似文献   

16.
提起人武干部交流,人们都说难。难在人武干部出去没人要;即使出去了,像军队转业干部一样要降职使用,影响了人武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可是,南京市鼓楼区人武部干部交流渠道畅通,仅1年多的时间,人武干部2进3出,交流出去的人武干部被当作“宝”,不仅职务不降,而且都放到重要岗位。原因是区委书记敢于出面讲话,勇于拍板,善于协调。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汝南县人武部政委张留德参加武装工作20年来,一心扑在事业上,讲团结、重事业、淡名利,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工作,带领人武部党委“一班人”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交出了一份令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满意的答卷。 张留德从一名普通人武干部成为人武部政委、县委常委,地位变了,但他朴实的人格没有变,他常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理短。我们共产  相似文献   

18.
省军区、军分区、县(市、区)人武部一名军政主官参加当地地方党委任常委,是确保党管武装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省军区系统的各级“军事常委”认真执行双重领导制度,积极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使当地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近些年来,随着作战部队干部向省军区系统的不断交流,很多同志直接走上人武系统的军政主官岗位,为人武系统输入了新鲜血液。当然,这些新来的担任人武系统军政主官和参加同级地方党委担当常委的同志,对民兵、预备役工作还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对“军事常委”这项工作的各种程序也还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为此,本刊开辟《军事常委手记》专栏,将刊登一些“军事常委”做好这项工作的切身体会和典型事迹。热忱欢迎大家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9.
在民兵预备役工作调整改革的新形势下,人武系统应当自觉接受和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东平县人武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未来战争的需要,立足实际.以工作岗位为平台,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保征人武干部同时具备武装工作和地方经济工作本领,取得明显效果.受到了上级军事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