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前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从现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总趋势的视角来看,开发《孙子兵法》道德资源的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国防安国战略的时代昭示“安国”是《孙子兵法》的伦理大旨。“五事七计”是其安国之大经。欧安国就不能不重视养兵用战,孙子在其兵法首篇首句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与《管子》的“兵者尊主安国之经…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多少年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它所提出的一些带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和军事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孙武和其他任何作者一样,不能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佚;后《孙子》者,不佚《孙子》”,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的。其实,后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代,周室不振,诸侯争霸,外族交侵,战乱迭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又只有刀笔简续的书写工具。史学家写出了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的一批新型历史著作。《左传》在这方面是突出的代表。唐代的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的刘熙载日:“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允推独步。”《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向来是最为人称道的。刘熙载《艺概》论《左传》诸条,深得其文理。他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期为大备。”确实,《左传》的战争描…  相似文献   

5.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6.
张秀杰  孟宪立 《国防》2002,(6):11-12
一部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孙子兵法》,不仅对指导现代战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确立国防战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兵者,国之大事”——国防教育应使人们确立发展与生存缺一不可的意识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把战争看作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反映了新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与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在各自的国度和不同时代都曾经轰动一时,广为人知,就两部作品表现的“爱”与“美”而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异曲同工之妙,令我们至今拍案叫绝,同时也极大地困惑着我们。本文想为此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 ,将《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且予以系统言说的 ,只有唐代的王真一人。在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 ,虽然有论及兵事之细微末节者 ,但其探讨的重点在于“不争”、“无为”。王真认为 ,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用意就在于“劝人君无为于上 ,不争于下。”王真将老子的“无为”和“不争”观念融入于他对兵战之思考 ,而极力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10.
“仕”的本义就是做官,有“学而优则仕”、“仕途”、“仕宦”、“仕林”等语词为例证。“仕”字的组合能告诉我们“入仕”的哪些道理呢?为官当是读书人。“仕”字的主体部分是“士”,“士”的一个重要义项就是读书人。《汉书》:“学以居位曰士……”。邹容《革命军》中称:“士为四民之首,曰士子,曰读书人。”这些也许是在告诉人们,不学无术的人、才疏学浅的人是不配做官的。为官当做大丈夫。孔颖达“士者,男子之大号。”“男子汉大丈夫”在孟子眼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人间训》中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古人的这一教诲已有几千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非但根本不知此训,还把“三危”变为“三求”,岂不哀哉。“少德多宠”为何是“一危”?这是因为立德乃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贤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因“少德多宠”而胡作非为的典型例子,是《水浒传》中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内,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还有两个亲见的例子,那是在1…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一体”、“合体”、“统体”等概念,其含义与近代出现的“整体”一词相近,但它们所强调的侧重点各有差异。“一体”强调的是矛盾诸方面的一致性,淡化其对立性。惠施所谓“天地一体也”①,《庄子》所谓“生死存亡之为一体”,《仪礼》所谓“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丧服》),《白虎通》所谓“三教一体而分不可单行”等,都是强调矛盾各方的一致性。“合体”则侧重于讲矛盾双方的结合、交合、调合、融合之意。《庄子·达生》所说“无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而成始”,《春秋繁露·基义》所谓“物…  相似文献   

13.
李洪志靠其七拼八凑的歪理邪说 ,导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使无数生灵遭受涂炭。我们在愤怒声讨李洪志的同时 ,对那些痴迷者又不能不哀其不幸 ,怒其不“醒”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 ,这些人竟对李洪志的低级迷信笃信不疑 ,甚至为其献出卿卿生命。这恐怕不能仅仅归责于李洪志骗术“高明” ,更主要的还是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 ,难以抵挡歪理邪说的侵蚀。“肉腐生虫 ,鱼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物必先腐 ,尔后虫生之。”是荀子和苏轼告诫后人的良言。《黄帝内经》中亦有“邪之凑 ,其气必虚”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之说。从“法轮功…  相似文献   

14.
在武德建设上,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武德修养。这和他的将帅价值观分不开。在《孙子兵法》中他非常重视将帅在养兵用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将事”视为“五事”之一,强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在他看来,要实现“安国保民”的军人价值目标,将帅是决定的因素。因而孙子非常重视将帅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武德素质条件。在其《兵法》首篇中,他即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对将帅武德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将任将的基本标准。在以后的诸篇中,孙子对此“五德”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加以了阐释和发挥,形成了以“五德”为纲的将帅品德规范体系和具体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研读运用者,不乏其人。东汉度辽将军徐淑,“宽裕博学”,尤“喜诵《太公六韬》”。东汉末,大将军何进向汉灵帝刘宏进言:“《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汉灵帝于是诏令何进,“大发四方之兵,讲武于平乐观下”。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研读《六韬》,“为写《申》、《韩》、《管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兵》越办越活了,越办越好了,这是我们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普遍反映。报刊征订期间民兵们说:“可别少订了我们喜爱的《西南民兵》。” 《西南民兵》不仅版面设计新颖、大方,给人以美感,通过“开卷有益”、“典型经验”、“风流人物”、“武装干部之星”、“民兵生活”、“探讨与思考”、“基层生活”、“双拥工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们读到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下称《黑雪》)。该书的“内容提要”醒目地写着“书中所有事件和人物思想、对话都有史实依据。”可是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却陷入不解之中: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作者在许多地方,竟然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或虚构的东西,当作“纪实”推给读者? 在没有涉及到该书的内容之前,我们要问这本书到底是“纪实文学”,还是“历史小说”?作者在“后记”里声明,“所有的出场人物  相似文献   

18.
《军事历史》1987年第2期刊登王帜、毛彦春的《对夷陵之战刘备集团战略指导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着重论述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指导错误,说明“将帅要有明确、坚定的战略意识”、“切勿怒而兴师,愠而致战”。这些观点对我们汲取历史的教训,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但是,我认为,《思考》一文对历史事实有失察之处,因而其主要论点还值得商榷。我们研究历史,应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恰如其分地引出可供今人借鉴的经验教训来。在这里。严格地尊重具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我军武器装备与西方军事大国相比。整体上尚有不小差距,需要我们急起直追,跨越发展。但是,我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不少“撒手锏”,令那些欲图打压中国和在我打击“台独”分裂主义势力时想来搅局者,不敢小视。下面,特介绍《我军五大“撒手锏”》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