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了43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这一名单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党政军大员。半个世纪过去了,尘埃落定,从第一个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后一个离世的宋美龄,这43名战犯的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4,(21):57-59
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全国已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但国民党政府妄想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封锁了南北各路交通,民族工商业因此受到沉重打击,人民群众也深受南北亲友音信断绝、骨肉难以团聚的痛苦。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番激烈斗争,终于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禁令,实现了南北正常“通航、通邮、通商”的“三通”要求。  相似文献   

3.
权力的滋味     
陈鲁民 《政工学刊》2014,(12):75-75
美国女作家塔奇曼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写道: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他们被共产党人的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回来后,他们对宋美龄感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凝视长江,几分钟后回身说:“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  相似文献   

4.
1944年秋,国民党政府打破常规,发动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从军,即所谓“知识青年从军”。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本文将详细地阐明这场运动起因,发动经过及青年军编练等项内容,以增进广大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一、青年军发动之缘起国民党政府原来颁布的征兵法规定,凡在学青年,皆在免役之列。但到了1943年却将兵役法中相关条款加以修订。翌年秋天便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民党政府前后这一令人瞩目的改革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首先,兵源极度匮乏是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客观原因。抗战末期,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  相似文献   

5.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1946年我党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签定“停战协定”的时间,党史界有争论,说法不一。作者据一些史料考证,认为“停战协定”是1946年1月5日达成的,1月10日向全国公布。对这一历史事件比较完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1946年1月5日,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办法》;1月10日,双方代表签订并发布了自1月13日起生效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命令》,同时公布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山城谍影     
(赫伯特·奥斯本·亚德利(1889-1958)是美国最早的密码破译机关——“美国黑室”的创始人。1938年9月至1940年7月,国民党政府聘请他为军统局的顾问,参与建立“中国黑室”,破译日、汪密码。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蒋、汪、日、德间谍在重庆的活动情况。)1938年9月,亚德利应重庆国民党政府聘请来华。  相似文献   

8.
从1931年至1985年,我国经历了四次教师节。“六·六”教师节1931年5月,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鉴于国难日益严重,教师所负责任艰巨,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虽然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八·二七”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每年的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为教师节,同时颁布了纪念教师节的《暂行办法》。因当时进入全国抗日时期,国家山河破碎,这个教师节未能在全国推行。“五·一”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  相似文献   

9.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和决心”,促使国民党政府投降,日军对国民党陪都重庆进行了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毁灭性空袭行  相似文献   

10.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军阀曾狂妄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却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除了当时中国政治上空前的团结进步等因素外,在国防上,战前中国有所准备,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后一个因素,史学界至今论及较少,本文从有关史料入手,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的国防准备作一评述。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准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是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在  相似文献   

11.
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与蒋介石在上海举行隆重的结婚典礼,婚礼分两次进行,一次是基督教式的,一次是中国传统式的。但此时,她和蒋介石尚没有固定的专用飞机,于是乘专列到号称“天下第一山”的浙江省莫干山去度新婚蜜月。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还没有供政治首脑专用的客机。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爆发后,各方面努力促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布《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召开最高国防会议,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8月20日,大本营又在发布1号训令《关于全面抗战作战指导方案》中指出:为统帅指挥便利计,将全军区分为5个战区。这是国民党政府设置战区的开始。八年抗战中,多次对战区进行调整,先后在  相似文献   

13.
《当代海军》2004,(2):21-22
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少有战事,俗话说:“军人的事业在战场”,失去舞台的台湾军人难以再有辉煌战功作为加官晋爵的基础。台“国防部”将军人晋升的条件已经修订为以学历、经历为基础,但其实最根本的还在于长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健康之友     
宋美龄"以淡养志"传奇人物宋美龄在106岁的高龄上辞世。她长寿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淡养志",特别是晚年的无欲、清心、达观、心存喜乐、不认老和凡事看得开,对长寿十分有利。喜清淡饮食,尤爱菠菜宋美龄对于生吃蔬菜颇为青睐,她认为煮熟的菜类虽然便于消化,但这些蔬菜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大多在加温过程中分解或遭到破坏。营养价值不能与尚未加热的菜类相比。而素有蔬菜之王美名的菠菜,就是宋美龄每餐必用的。【专家点评菠】菜是一种营养较全面的蔬菜,热量低,是铁、钾和维生素 A 的优质来源。同时也是钙、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的上等来源。所含的磷、锌、叶酸和维生素 B6也较为丰富。500克菠菜所含蛋白质相当于两个鸡蛋的蛋白质令量。菠菜的含钙量超过含磷量。因此,吃菠菜可以弥补某些含磷量比含钙量多的食品的缺陷,比较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但菠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最好先用水焯一下再食用。去名利、除喜怒,求心态平衡学习"五难"养生法。宋美龄在台湾生活期间,从国民党元老张群那里学到了很多的养生哲学。在张群赠送的修心养性书籍中,宋美龄对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最感兴趣,书中写道: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是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宋美龄没有想到唐代一位医生,居然在那时候就已经悟出了如此精深的养生理论。从此,她开始学习和领悟"五难"。她还将这种领悟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如果想长寿,就必须要‘心静"’。心态平衡。晚年的宋美龄到了美国。尽管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的军事思想具有非常明显的封建伦理特性,不仅体现在他治理军队的各个方面,而且在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形式众多的军事法规中也有体现.其思想的封建伦理特性表现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军队内部关系的支柱;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即从精神上控制军队; “忠君报国,崇尚气节”是军人的必备要素;“一人退却,几人同坐”,通过“连坐法”提高军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在张学良先生诞辰101周年之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善本手稿图书馆”正式对外公开了张学良生前所托捐献给该大学的个人史料。这些史料包括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文章、诗作、字画、照片,还有他的口述历史。  相似文献   

17.
1946年6月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仅用四年多的时间结束了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毛泽东的军队建设思想与实践密切相关。此时期,毛泽东的军队建设思想与实践主要包括:一,坚持和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取给于敌”为主的壮大军队、扩充装备之途径,实现“以战养战”;三,从实战需要出发,利用战隙,强化军事训练,以提高战斗力;四,严明军纪,从严治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萨蕾奥泽克——兰州公路苏联萨雷奥泽克至中国兰州,全长2925公里。抗战爆发后,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大量物资援助。但是,运输这些物资却遇到了困难。于是,国民党政府请求苏联帮助修建一条从苏联到中国西北的公路。苏联政府同意了这个请求,并且很快付诸实现。1937年10月17日,从萨雷奥泽克运出了第一批援华物资。  相似文献   

19.
邓兆祥,海军原副司令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从11岁考入黄埔海军学校,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三个时期的中国海军,先后两次赴英学习海军技术,出任近代中国海军史上第一艘巡洋舰舰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神话般的传奇人物。最近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了邓兆祥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条雄红鲷鱼死了,“妻子”们悲伤地在它的周围游动着。游着游着,其中一条体魄健壮的“妻子”由雌性变成了雄性,充当“一家之主”,带领众“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碧海深处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一位生物学家怀疑其真实性,重新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